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如果人们到四川省博物馆去参观四川历史文物展览,在元代部份的陈列柜内,会发现一颗正方形的铜印——这就是有名的元代“万州诸军奥鲁之印”。据了解,1966年在四川苍溪县元坝区王渡乡大获城一字库中同时发现了两方同文、同制的元代“万州诸军奥鲁之印”。省博物馆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方,另一方现藏苍溪县文化馆。  相似文献   

2.
《世界》2009,(3):52-55
如果在台北西门町搭一个擂台,比拼的一方是性感辣妹、哈日族和游手好闲的新人类,另一方是白领、雅痞与传统贵族,哪一方会胜出?没人能给出答案。这就是西门町,台北中的台北,前卫与保守并存,高雅与世俗同在。  相似文献   

3.
燃烧的仪式     
《世界》2013,(9):174-181
如果一个男人摸出一只丝绒小袋,一个精致小罐,再掏出一根长长的火柴,那就是他要抽烟斗了。烟丝燃着的味道,带他去往无尽的远方。对烟斗客来说,玩烟斗的时候,正是人生的另一项仪式。  相似文献   

4.
抵达袖珍县城加查混迹在赶去朝湖的信徒们中间,我抵达了加查:一座由丁字街构成的袖珍县城。这种县城总会出现在旅途,让你到此小歇、中转。丁字所指的三个方向,指向旅行者前途里三个以上可能的去处。在地图上,加查这个雅鲁藏布江边的小圆点,是一个被旅行者读作指向东北偏北的小箭头,顺着箭头看过去60多公里,就是那悬  相似文献   

5.
王玉民 《中华遗产》2010,(12):52-80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只是24个诗意的名字?或是24个标示时间的点?如果你是这样理解节气,那自然太浅。节气的背后,是我们的祖先对季节的感知,是古代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是与生活交织而成的文化——它是季节的另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悲哀是什么? 三个高材生参加最后的应聘面试,只有最后一人被录用。只因为他比另两位多说了三个字:“早上好”和多做了三个动作:起身双手接名片,越身欠身向中途进门的秘书致意,临走时将一次性纸杯丢入废物术桶。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表现了良好的修养?难道不应为多数人感到悲哀吗? 如果我们仅为这表面现象而有所感触,难免有些浅显。要我们深思的是,教育制度和体系,否则这种悲  相似文献   

7.
三个男人住一屋,半夜忽闻敲门声,一人说,女鬼来了。他的想象力适合拍国产连续剧。另一人说,邻居过来借安全套。他适合搞当代艺术。第三个说,白天听守门人的口音很像中学时被我打断过鼻梁骨的同学那村的,他为了报复我,正要混入我们内部来挑拨你们和我的关系……不消说,他就是那个被迫害妄想症狂人了,如果同伴不信他会争:“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相似文献   

8.
<正>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共在全球发现18000多个新物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从中选出了2015年十大新物种。1.寄生的块茎植物Balanophora coralliformis发现地:菲律宾物种特点:这种寄生植物可以被拉长,块茎质地粗糙,可以在地面上生长。目前此物种仅有50种已知植物,生长于海拔1465~1735米的森林山区。很少有人知道此类物种的存在,它们生长的狭小区域也未受到保护,科学家认为它们已经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9.
人的行为如果跟“偷”字联系起来,终归是一件不大光彩的事情。但近日反思人生,总忘不掉我的一件劣迹,那就是我确曾怀着忐忑乃至恐惧的心情行过一次窃,虽然偷的只不过是一把生糠。 事情发生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当时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然,现在有人说那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或者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对这种问题做结论不是本文的任务。我只知道,那时举国上下都已勒紧裤腰带了。承蒙组织信任,我作为浩浩荡荡的河北省委工作组的一员,被派赴旱灾严重、反动会道门猖狂的邯郸专区去抓“三类队”。所谓“三  相似文献   

10.
乡鹿 《世界遗产》2012,(4):28-31
一方水土养一方树,景迈山的气候、地质的独特性,孕育了世间罕见的千年古茶园。从3000多万年前的地质运动及地球气候的演化,到在森林里构建的古茶园,茶树与其他动植物物种共生一处,形成了天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大山与森林、古茶园、古茶树,以及那一片被万物共同作用孕化出来的叶子,成为承载自然精华的典型,也  相似文献   

11.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人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他需要借助镜子或他人的眼睛才能看到。文化也是一样。长期只浸淫在一种文化里也无法透彻了解它的特征,因为所谓的特征必须是通过另一参照物得出的。如果全世界甚至全宇宙只有一种文化或一个物种,那也就无所谓什么特征或特性了。因此,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此文化外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12.
Kjell 《风景名胜》2011,(7):79-89,78,16
“如果你往地下挖个洞,一直挖一直挖,通到地球的另一端,那里就是中国。”很多瑞典小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听到过这个故事,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远在世界“另一端”的国度。搬出地球仪来验证一下,你会发现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夸张的成分,可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瑞典,又何尝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神秘国度呢?  相似文献   

13.
<正>晏几道的《梦入江南烟水路》,从北宋吟咏至今,绵延不绝,脍炙人口。千百年来,江南烟水已浓缩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的标识性符号。如果择一词汇来形容江南文化,那就是—“水文化”。当然,这种“水文化”既非小河流水,也非浩瀚大海,而是一种由江、河、湖、塘等“众水之水”汇聚而成、多元共生、美美与共、和谐共荣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城市如果想延续,需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灵魂。什么是城市的灵魂?我认为是一种始终能影响城市进程的思想文化元素乃至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文化传承"。传承是什么?就是一种从最初到未来的延续。传承中会有发展,但传承中最核心的东西,则只能是其文化体系中最古老、最本源的文化。如果这种本源变化了,那就意味着这种传承丢失了。  相似文献   

15.
拉萨观鸟记     
作为观鸟区的拉鲁湿地 进入雨季后,高原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和清新得多。看似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却保留了丰富的生命物种,这可以从观察拉鲁湿地中得到印证。拉鲁湿地是我们在拉萨定点样方,观察城市鸟类的一个工作区域。它主要划分为两个工作区间:一个是靠东部的中心观察地,另一处靠近哲蚌寺附近(有人喜欢用“鲁东”和“鲁西”的叫法区分两块湿地)。  相似文献   

16.
民间传说的当代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初,中国学术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民俗学的兴起。此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实不完全是历史文献中的文化,而是老百姓在生活中传承的文化,如果这种文化被截断的话,那我们文化的失落就极其严重了。我赞同冯骥才先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西游路上,女妖个个倾城绝色,且大多只想与唐僧成亲,却几乎难逃一死,结局普遍比男妖凄凉。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如果听多了电视剧《西游记》续集主题歌“魑魅魍魉怎么它就那么多”,很多观众怕都会形成一种错觉,那就是取经之路三步一妖,五步一魔。  相似文献   

18.
<正>不管你信不信风水,现在信风水的人都越来越多。什么是风水呢?有人说,能保你或下辈人升官发财的地方就是风水宝地。世间有这样的地方吗?如果说有,那就是迷信,或是胡扯,谁也保不了你能升官发财。如果硬说没有风水也未必就对。我以为,环境优美之地,就是风水宝地。一个人有一颗善良的心,  相似文献   

19.
自中世纪以来,西班牙和西方学界对中世纪西班牙史的认识存在两种互为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世纪西班牙史就是作为西哥特人后裔的基督教徒赶走穆斯林、犹太人等宗教异端,实现"西班牙复兴"的历史,后人把这种观点概括为"哥特神话",另一种观点从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彼此依傍、互相交流、共栖伊比利亚半岛的角度来理解这段历史进程,阿梅里科·卡斯特罗将其概括提升为"互动共生"。二者相比,后一种观点更为客观。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文化群体,尤其是不同宗教群体的共存问题愈加受到重视的今天,"互动共生"已成为中世纪西班牙史研究的主流。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西班牙史论战"对这种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姚娟妹 《南京史志》2022,(39):14-15
<正>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坚信,不断地唤醒,一点点改变,改变一点点,定能使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成为民族复兴的助力者。一、初心如磐就能永葆矢志不渝的坚守奉献高考志愿从上至下毅然选择师范,每逢调动自始至终坚持留守教育,这种渗透在骨子里对教育的执着坚守也许就是所谓的教育情怀。2007年,是我教育者身份发生转变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