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水平低下,思想观念里就经常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怀有崇拜之心,古埃及人也是这样,他们对圣甲虫的崇拜就包含在古埃及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之中。埃及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在纵贯南北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下,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历经千年风雨直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才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作为古埃及文明核心的古埃及宗教包括三大主题,即"自然崇拜"、"法老崇拜"和"亡灵崇拜",圣甲虫崇拜则属于自然崇拜,也是原始宗教和迷信下的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2.
三朵节     
正"三朵节"是生活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深受纳西族人信奉。纳西族先民把对自然的崇拜、祖先的崇拜、英雄的崇拜等多种信仰集中在祭祀"三朵"上,通过这个节日,不断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除了祭祀  相似文献   

3.
山陕会馆是山陕二省商人在客地集资设立的"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同乡会馆。本文以关公崇拜来分析山陕会馆中的神祗崇拜现象,认为神祗崇拜对会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维系与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沿海各地及台湾、海南诸省,多建有祭祀海神的“天后宫”、“妈祖庙”一类建筑物。“妈祖”甚至是海外华人最为崇拜的神仙之一。有趣的是,在远离大海、深居内地的贵州省,亦 有几座“天后宫”,诸如镇远天后宫、丹寨天后宫、遵义天后宫以及黄平旧州天后宫和赤水复 天后宫等。黄平旧州原为黄平州治,赤水复兴原为仁怀厅治。在贵州高原的众多“天后宫”中, 尤以镇远天后宫规模最大、工艺最精且保存最好。最近镇远天后宫已经局部维修,正筹建反映 ■阳航运史的“■阳河博物馆”。“天后宫”发端于福建,故后来演变成福建会馆的别名…  相似文献   

5.
开凿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的莫高窟第332窟是武周时期新出现的"原创性"洞窟,其建筑与图像程序为从佛祖寂灭到佛法永恒,其主题是武周时期兴盛的佛舍利崇拜,是在长安佛舍利崇拜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敦煌地区独特的佛舍利崇拜形式。  相似文献   

6.
以蛙为崇拜对象,是壮族先民较早的一种图腾崇拜。作为崇拜对象的"蛙"的所指随时间的推移已经有了变化,但是考察壮族蛙图腾崇拜的历史可以发现其所指包括"蟾蜍"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正关公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伴随着武圣崇拜,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而形成。一千多年来,"关圣崇拜"与"关公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广泛,影响了东亚、东南亚数个国家的民间信仰体系,同时也是海外华人华侨最崇拜信奉的神圣之一,成为中华民族信仰体系中独一无二的特殊信仰和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吴珍珍 《沧桑》2014,(5):119-122
菇神崇拜是浙南庆元县域香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菇神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神位和神庙、菇神祭祀和菇神庙会。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菇民生活环境恶劣,寻求心理寄托;道教文化使吴三公等道士成"神";百姓从香菇种植中受益,感谢神恩;菇神信仰形成习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带有独一无二的本土化个性特征:菇神是菇民自发信仰的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菇神不是一个,神性不是单一的,辐射范围仅庆元周边地区。菇神崇拜还具有政治、道德功能,并且孕育了"二都戏"。  相似文献   

9.
国内大部分人对巴菲特的崇拜,其实都没崇拜到点上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在证券投资书架前,总有这个大脑门、粗边黑眼镜的人冲你咧嘴微笑。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投资者,在他的名字前面不用加任何修饰词,如果要加,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股神"。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前一直流传至今,对神的崇拜、模仿、祈福,印度教湿婆众神的大耳、印度佛教佛的大耳,在其信仰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敬神敬佛的同时,由崇拜开始模仿神与佛的大耳,于是在"敬神、敬佛、崇拜、祈福、大耳有福"的思想引导下逐步形成了我们的大耳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古代羌族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其社会组织中女性中心的社会制度,古老的女神崇拜使女神在原始羌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原始羌族崇拜的对象,由于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具有优势,"瓦尔俄足"的重要活动舅舅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体现在羌族原始崇拜的宗教观念。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远古时期羌族女性群体活动中母舅权大的特征,带有浓重的原始母系崇拜色彩。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族《人类起源》、《十二个仙蛋》和《人龙雷虎争天下》神话故事的探源,我们知道了水族是鱼的传人;"凤凰崇拜"是水族的原始图腾崇拜之一;水族的龙图腾崇拜则与鱼图腾崇拜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由三宝构成,是信仰、仪式、象征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信仰是佛教的内在标志,而仪式和象征则构成了佛教的外在表现,在信仰中,对"法"的崇拜是佛教的核心要素,而佛像崇拜则属于佛宝的表现之一。按照学术界一般的说法,"公元1世纪以后,随着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开始造像礼拜。"同时,根据原始佛教  相似文献   

14.
江苏扬州西汉刘毋智墓中出土有一件釉陶熏炉,其上墨书"苍颉"二字,是目前所见关于仓颉最早的器物资料。史载和考古资料证明,西汉时期已将仓颉奉若圣人或仙人加以崇拜;经过分析可知,这件熏炉是刘毋智用作仓颉崇拜的礼器。刘毋智作为吴王刘濞亲族,随刘濞迁到吴国,仓颉崇拜应是由刘毋智自合阳国随迁而来,但这件熏炉是南方地区的产品。从对仓颉的崇拜来看,刘毋智应是西汉吴国负责文书案牍工作的吏员。  相似文献   

15.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16.
从居室墓和石雕像看兴隆洼文化的祖先崇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祖先崇拜,是一种以祭祀死去祖先的亡灵而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1,是人们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论及原始宗教信仰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时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是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2."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从而创造了许多神"3.原始人们在创造神的时候,更广泛的是把祖先崇拜这种意识渗入其中,从而强化原始宗教的地位.尤其在古代中国更为突出,正如陈梦家先生所说:"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已为殷以后的中国宗教树立了楷模,即祖先崇拜压倒了天神崇拜"4.  相似文献   

17.
树木所具有的生命力与再生力量,使神树崇拜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信仰之一。印度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中的"生命树",是长生不死想象的神圣之物。印度佛教将生命树意象融入"窣堵波"的建造中,使"窣堵波"信仰也彰显出再生与丰饶的意义。生长在须弥山、伊甸园、昆仑悬圃这些神话乐园中的"如意宝树",延续"生命树"永生不死的隐喻涵义,并凸显其如意变化的神奇功能。随着佛教的东传,出现于中国的"佛像摇钱树"则是在神树崇拜基础上,结合佛教信仰演变发展形成的神圣之物,兼具"生命树"永生不死与"如意宝树"所求皆遂的多重象征语境与神圣功能。从生命树到如意宝树再到佛像摇钱树,存在着人类神树神话想象嬗变的复杂过程,不仅可以窥视神树崇拜与信仰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且可以领略潜藏其中的多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黄圆 《贵阳文史》2012,(3):60-62
丹寨"一日游",给予我最初的印象与心动,是那抹经过时光浸染的"蓝"。在山乡里静静吐露着芳香的蜡染工艺,是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9.
凤刚(贵州丹寨县志办)丹寨县是个苗族人口占70%以上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县内100%的行政村(街)、84%的自然寨居住有苗族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绝大多数属于苗族中的“嘎闹”支系,操用苗语黔东方言。勤劳智慧的丹寨苗族人民不仅在生产劳动中了光辉的物质成就,而且还形成了种种质朴多彩的传统生产习俗。拙文之意,不仅是单纯记述这些生产习俗的外在特征,以供人们知晓一方之风情趣事,更是力图探寻这些生产习俗之所以形成和延续的内在原因,让人们了解苗族人民的独具特色的民俗心理,从而有助于有关部门和人们在新生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石鼓文"秦文公年代说"的基础上,从石鼓颂诗高度文学艺术性的产生,秦人"若石-神(鬼)"崇拜及文公时的社会氛围、文化背景,石鼓最初所在地与文公作"陈宝祠"地址的一致性,文字形体及其书写风格等四个方面进行新的考证、分析,认为:石鼓是秦文公十九年(前747年)秦人崇拜"若石"(陨石)、祭奠鬼神天帝而作,制鼓与刻诗可能并非同一年代;石鼓文属春秋早期秦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