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世明 《风景名胜》2017,(10):52-53
山海关古称榆关,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内地通往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山海关以东,也就是东北地区,在明朝以后又俗称为关东.闯关东中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闯关东是17世纪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关东移民运动的一种俗称,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流民,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关东物产所诱,筚路蓝缕地“闯关”或“渡海”前往关东地区艰苦创业.  相似文献   

2.
正关东,俗称东北,是指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关东地区何时出现挂幌子习俗已无从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清代时关东幌子文化已经相当完备,并独具特色。最具特色的便是实物招幌。顾名思义,就是商家卖什么就挂什么,给予顾客直观的感受。这种方式简单便捷,取材灵活,而且成本低廉,最主要是直观  相似文献   

3.
寒地黑土意识是关东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东北三省与中原、江南地区相比气候寒冷,有茂密山林与肥美水系,又冲积出喷芳吐香的黑土带.丰腴的田野不但哺育了关东人粗壮的躯体,也生成了带有北方浓郁乡土气息的寒地黑土意识.本文从黑土意识形成的自然社会条件、黑土意识的独特内涵、黑土意识的价值评价几个视角谈点认识,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广大地区。这里有连绵起伏的高山,绿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水量充沛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和土壤肥沃的三江平原。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据有重要地位的民族——满族。  相似文献   

5.
<正>齐齐哈尔地处祖国北疆,是关东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齐齐哈尔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彰显了关东文化的地域特点和民俗特色。齐齐哈尔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既受到了关东文化的滋养、熏陶和影响,又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丰富、拓展和充实了关东文化的内涵。在齐齐哈尔现代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中,关东文化是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构建的重要的支撑力量和特色资源,在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为一体的关东地域,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地域文化——关东文化.古代尚武精神的遗风是关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传统,表现在关东地区的物质生产、屋宇建筑、生活器具、典章制度、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之中,成为关东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本文主要以黑龙江历史文献与地方志资料依推.对尚武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一体的关东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关东文化。关东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其中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就是一种贯通古今的文化底蕴。本文以黑龙江地域资料为主,探索关东文化重“实”轻”文”价值取向的根源,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这里所说的“关东”,是指位于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清代,东北三省有句谚语叫“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柳边纪略》和《黑龙江外记》等书都有这样的记载。所谓“三件宝”,是当地较为独特,而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很大依赖性的几种土产品,因而当地人视之为“宝物”,于是便产生此谚。首先说人参。人参,满语称“额尔和多”,为药品中最贵重之义,俗称棒槌,有巴掌、灯台、二夹子、四披叶、五披叶、六披叶之名,土语曰“货”,又曰“根子肉”。人参属草本,方梗,对节生叶,多“产于吉林省、乌苏里、绥芬、英额岭等处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统治中原百年间,并不象拓跋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那样,在中原文化中消融尽尽,而是至今仍作为中华民族一员,为现今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是北方民族,可是统治中原后的历史结局截然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和这些民族相比,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方向。即文化底蕴不同。拓跋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是以较低的游猎——游牧文化,并长期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之后,直接进入中原,因而对中原文化的隔膜较少。而蒙古族是在对与中原文化不同质的我国北方民族游牧文化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又先受中亚文化影响之后才进入中原的,因而其本身的传统文化内容较独特,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些抵触。但蒙古族最后还是从中原文化中汲取了许多文化营养,发展壮大了自己,并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因而才能说,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农牧文化结合繁荣中华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随着海内外客家研究的不断升温,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客家文化渊源于古代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中原人经过多次迁徙,辗转到达南方,他们与南方的畲、瑶等其他百越各族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山海关到黑龙江流域,自古是中国的东北疆域,又是一个自古有多种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古代文献关于东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远的年代,并且这些记载,是随着东北各民族的发展以及他们与中原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随着中原王朝对东北的管辖日趋完善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中国东北部这个地理方位概念,并非起子近代。  相似文献   

12.
正自从1933年元旦当天日本关东军在山海关挑起冲突以来,驻守在潼关的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二师师长黄杰,就一直关注着北方局势的发展。在占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之后,日本似乎并没有停下脚步的迹象。年初的二十多天以来,日本空袭了热河重镇开鲁,关东军向西集结,逼近热河东部门户朝阳。这一切印证了黄杰的担忧,热河将会是日本的下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3月17日,农历庚寅年二月初二,古城山海关托着虎年的吉祥、欢天喜地"龙抬头"。万里长城老龙头披上节日的盛装,彩旗飘起来,锣鼓敲起来,共庆首届山海关·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李军 《文物世界》2013,(6):32-35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对于统治地域广大的中国,特别是广大的汉族人民,其内部团结是十分重要的。满族在努尔哈赤时期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满族组织形式的关键,满族统治者利用这种兵民合一的组织提高了民族团结和战斗力,利用汉族内部斗争的时机积极发展力量,最后打入山海关,一统江山。随着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这种八旗制度与文化先进很多的中原和南方地区相比,显得落后,而且作用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15.
正在传统中国史学观中,明清两朝的政权更迭,不过是因循旧例的朝代变更。在此之前,同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元政权,也以同样的武力征服方式进入到中国历史的政治图谱中。因此,从中原的角度看,明清鼎革并无太多特殊。但如果我们细究清朝的崛起,特别是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创建的大清,是一个容纳满、蒙、汉的"天下国家"。而此时山海关内的明朝和中原,是其天下国家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客都的由来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天灾战祸等原因,中原汉人多次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兼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相似文献   

17.
一、河洛文化的时空概念 中华远古文化存在着许多地域性的文化圈,诸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比较熟悉的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等。早期的中原地区文化当是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之后是夏商周文化,可以笼统地称之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圈的地域概念,除河南全省外,  相似文献   

18.
一、清朝“大一统”的目标“大一统”是在中国古代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思想,历朝历代均以实现大一统为其治国的终极目的。“大一统”也是清朝统治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清军入关,“既得中原,势当混一”已表明他们锐意进取、一统全国的决心。建立清朝中央政府,表明清为“正统”。“正统”说是一种精神纽带,绾系人心,“正统”即是“大一统”的担当者。入关之初,英王阿济格曾提出,放弃中原,退回山海关。按照阿济格的思路,退回辽东也就等于放弃中原,如果不是以中原为基点对全国进行统治,就不能称为“正统”,就不可能号令中华,统一边疆…  相似文献   

19.
浮滨文化是商末周初活跃于闽南、粤东一带的一支东南沿海土著文化。该文化中常见的璋、戈等皆为中原夏、商文化的代表器形,这些文化因素如何辗转进入东南沿海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剖析浮滨文化玉石器中包含的外来文化因素,初步蠡测中原文化因素进入粤东、闽南的时空、路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清朝为调整畿辅驻防体系,加强长城沿线的八旗驻防,于乾隆八年,改山海关总管为山海关副都统.至此,山海关副都统成为山海关八旗驻防的最高军事将领,负责管理山海关地区的事务及其辖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巩固清朝的统治.清代山海关副都统皆由旗人出任,历任山海关副都统的旗人一共66人,其民族成分、旗属、任期久暂、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山海关副都统人事嬗定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