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以星星指代白发,是古代文献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欧阳修的《秋声赋》就采用了这种修辞手段,文中称:“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优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默然黑者为星星。”(《居士集》卷十五...  相似文献   

2.
正我一直在南方闲居,返回江城武汉,有位朋友告知,说李尔重同志逝世了,我顿感痛心,哀悼之情油然而生。李尔重同志健在时,因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和他有过来往,得到他谆谆的教诲,那情景,就像影视画面浮现在眼前,至今记忆犹新。唯有心灵最感君建国之初,李尔重同志是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此后曾任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李尔重同志在汉期间,曾为武汉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和干部理论教育操过心、出过力、流过汗。而今尚健在的老同  相似文献   

3.
老赵:您好!大作拜读了,对您的笔下生花之力和纸上侃功十分钦佩,读后仿佛重游一遍美国,且有温故知新之感,如出书,有一点拙见供参考:第十章末尾“……这次组团出访一定会在中美关系史上记下浓浓的一笔……”此评价太高了,建议末尾整句删除。此外,写我这个烟鬼的丑态可否少些笔墨?我看着有点不大舒服,多谢关照!供参考,希拜读续篇。祝秋祺!韦东2001年9月7日  相似文献   

4.
回首杂忆     
这是我对今生研究工作的忏悔。我在职的一生曾无一日离开过研究单位。然而时至今日,60余年逝去,挫折教训不少,成功经验渺然。岁月不居,回首无那。忏悔之心,将长此以往。以下大体上按时间顺序,分“启蒙岁月”、“学术生涯”两段,拉杂写上一点个人回忆,作为这一忏悔之心的自我剖析。读者进而教之,不胜感幸。一、启蒙岁月钩沉(一)我们的“家”我的研究历程中的启蒙阶段,是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度过的。1 943年,我毕业离开武汉大学,经我的老师杨端六先生介绍,进入社会所。当时社会所所址,名义上设在四川南溪县李庄镇,实际上到了李庄镇,…  相似文献   

5.
"钝感力",这个古怪的词语,目前正在日本流行。爱情需要"钝感力",职场需要"钝感力",甚至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向续任安倍晋三内阁提出忠告时,也用了"钝感力"的说法。"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钝感力’非常重要,不要总把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创造这个怪词的,正是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  相似文献   

6.
刘珺 《文博》2007,(4):56-62
五价值与力时至今日,我依然坚信,在我所见过的所有艺术品中,再没有比秦兵马俑军阵更让人赞叹、感动、喜悦、忧伤以及引发无尽遐想的艺术品了。在兵马俑身上,几乎汇聚了一切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在秦俑身上相得益彰,造型艺术与韵律之美更是在秦俑的脸部线条中相辅相成。帝国的荣耀  相似文献   

7.
王菊梅 《文史春秋》2013,(12):43-45
驰誉江南的“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虽不幸堕入青楼,但其对情感的执著、对平等爱情的追求为今人赞叹;其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为后辈敬仰;其对国家、民族兴亡的忧思之感,为民族复兴尽倾己力的行为为后人钦佩。她曲折却不平凡的短暂一生,闪烁着不可磨灭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感叹柳山湖     
<正>故地重回,我所面对的是一湖水,而我记忆的屏幕上所回放出来的却是一座山,一座高约百米的山,这在地势低洼的洪泽湖西岸,确实能给人一种鹤立鸡群之感。金秋九月,也就是泗洪稻米文化节的前夕,我与文友王清平应邀赴石集乡柳山湖景区采风。说来更巧的是,清平的老家在景区北二华里处的石台村,我的老家在景区南七八华里处的莫台村。如今,石台村已变成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旅游》2020,(1):144-149
对于一个纯粹的野外爱好者来说,阿拉斯加是世界上能满足这一愿望的最理想的地方了。据我看来,我游历过的美国其他地方所看到的秀美风景都无法与我在穿过亚历山大群岛到兰格尔和锡特卡的航行过程中所观赏到的种种迷人景致相媲美。轮船缓慢地行驶在平静的蔚蓝色海面上从无数被森林覆盖着的小岛间穿过,我站在甲板上环顾着四周,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0.
感想与希望     
八月十日夜,鞭炮响了一个通宵之后,第二天起来,知道日本投降了,胜利来得这样迅速,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每个人都欢喜得流出眼泪,每个人都有“手忙脚乱”之感。我是一个寻常人,快慰的心怀,当然与众没有什么不同。不过一方面也委实感到惭愧,因为从最初到最后,自己对抗战并未出过多少“钱”和多少“力”;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建国后编修新志事业获有极大成就的一次高潮。其规模之大,声势之广,实为前此所未有。我有幸躬逢其盛,倍感欢欣,而尤有二事,为毕生所难忘。其一为得志界先驱梁寒冰先生之识拔,受命推动全国修志事业,分赴各地培育修志人才,编写专著论文,二十余年,浪获薄誉,不负我生。其二,则为于三晋差次,获识山西志界俊彦曹君振武。曹君籍隶津沽,而供职山西志办,为人豪爽,颇具燕赵慷慨悲歌之风。初识晤谈,顿有倾盖如故之感。缔交二十余年,虽异地相处,而声应气求,灵犀有通。昔人有云:“平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于曹君,得其征也。曹君振武,家本…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年七月,我在樟樹鎮(江西)時,曾往發現過古物的築衞城,考察了一次。當時就有過這樣的感覺,以為江西省的冲積平原的原生土台地区,大抵都是古代人類棲息之所,在這些地方,有發现古代遺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我跟胡耀邦同志没有私人过从,甚至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但什么时候想起他,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之感。让一个只远远地看见他的人,对他感到亲切,在他逝世后二十六七年,越发感到他仿佛仍在身边一样亲切——这对于一个世俗所谓"大人物",我以为并不容易。那么这种亲切之感从何而来?从1949年往后数,我只在1955年到1957年这两三年跟他有过某种交集,但也是间接的,不过那一段生活经历对我个人影响深远,是忘不  相似文献   

14.
<正>曾几何时,我在读《史记》时,除了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严谨治学态度、翔实考证以及优美的文字所折服外,更对这部鸿篇巨著啧啧称奇,试想在两千多年前,没有纸张,只凭简牍成册,书写50多万字是一个何等巨大的工程,作者是怎样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的?我想,那就是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根植在中华民族文人的血液里,传承不息。  相似文献   

15.
去年初冬,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之一员,随团从寒冷的北京飞抵如春的台北。出得机场,那街道,那楼房,那人,那话语,都全无陌生之感。当我们乘车穿过市区,车窗外车水马龙,灯火点点,我们心境平和地望着这本当遥远的城市,觉得原来那“遥远”之感,在倏忽间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6.
天堂寻梦     
深白色 《风景名胜》2016,(8):136-139
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的“到达感”,有的低调到深不可测,有的高调得气宇轩昂,Mulia酒店坐落于努沙杜瓦岛上,一进大门就有种别有洞天的气派感.站在挑高的大堂中,我所感受到的不是金碧辉煌的耀眼光芒,而是看起来典雅的装修所带来的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而这一造化神工的艺术态度与Mulia酒店所青睐的自然开放和高贵典雅的态度不谋而合,在这金色的感官世界中,浅吟着幽幽的音乐,摇曳着淡淡的清香,这一切的一切,也仅仅是Mulia酒店给我带来的种种感受的开始而已.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文物》1989年第一期刊登了胡顺利同志针对我于《四川文物》1988年第三期上所发表的《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以下简称《成释》)一文而作的《成都郊区两块东汉墓阙铭文补说》(以下简称《胡补》),读完《胡补》,我深羡胡顺利同志的精审,痛责自己的粗疏。服膺之余,我再捡旧槁,始又感《胡补》臆断多于求真,今就所感,辨之如下。 一、关于甲阙——“王君平阙”的名称问题 在《成释》一文中,我不同意前人将1980年在成都东郊所发现的两块东汉墓阙,视着一对原阙  相似文献   

18.
韦顺 《江淮文史》2008,(5):4-17
这首小诗,是我写在日记本上的心声。1983年初,我从新华社江苏分社借调到《半月谈》杂志社工作。当了20多年的记者突然改做编辑,开拓求索路漫。曼,忆创业之艰辛,常感两鬓之速斑;看事业之升发,又令人欢欣鼓舞。如今,离开《半月谈》杂志社久矣。但回忆当年在《半月谈》杂志社的日子,颇觉难忘。  相似文献   

19.
1981年,90高龄的一代丹青大师朱屺瞻所著《癖斯居画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为朱屺瞻日常与亲朋好友谈艺之摘录,也是对自己80年来绘画艺术实践的经验之谈,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讲得十分深切:"多年来,总以‘独’、‘力’、‘简’三字自求。齐白石教我‘画须独立’,唐文治教我‘画须有力’。‘独立’,即忠于自己的面目,不依门户,不盲目拜倒于某家某派座前。‘力’即力量,  相似文献   

20.
<正>"看,前面就是基博峰。"黑人小伙恩诺克指着远方冲我喊。我紧赶几步,转过一个垭口,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曾在照片中看到过无数次的乞力马扎罗主峰完整地出现在眼前。在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意为"光明之山",最后登顶的两天里,我们两次看到乞力马扎罗的日出,阳光照亮这赤道雪山,也照耀着游丝般的小路上,结伴向前的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