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时代的驱动下,博物馆文创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文章从博物馆文创在国内的诞生及发展入手,对比了国内外博物馆文创的发展史,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文创产业目前所存在的优势与困境。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为未来国内博物馆文创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体系。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之后,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可以说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展览     
《东南文化》2002,(10):94-94
  相似文献   

4.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才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政治、经济、化以至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内外许多政治家和学认为,中国所发生的这场深刻的变革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是最为深刻的。综观各行各业,中国博部门中的两大组成部分(考古所和博物馆)之一的博物馆的变化似乎要小一些。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一个集中展示人类文明进程的场所,它扮演着征集、保护和展现代表人类生存与社会演进各种物证的重要文化传播角色。与高校不同,博物馆不是高端知识分子才可以进入的场所,因而具有鲜明的公众教育功能,也是城市文化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便有类似于博物馆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是计算机高新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即数字博物馆就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下,以特定方式(数字传输处理技术)对馆藏物和/或待收藏潜在物进行组织、交流和利用的动态机制或系统。其概念的引入和研究的思路,是受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导向的(至少在目前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美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秋莎 《四川文物》2002,1(4):90-94
本对博物馆工作涉及的美学、美育诸问题作了探讨,提出应把审美化视作博物馆化研究的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14年中国博物馆的空间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和探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尺度看,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向外环状扩散和轴向扩展的“扇”型结构特征,并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表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从地带尺度看,三大地区博物馆分布呈现出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梯度化”特征;从省域尺度看,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省域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征,民办博物馆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从市域尺度看,博物馆集中分布在II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国市域博物馆密度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今天辽宁省的西北部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北方民族生息与活动地区。据《元史》记载:在十三世纪(公元1220年左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后,就定辽西一带为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封地。元王朝时,辽宁西北部分别属于辽阳行省和大宁路。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博物馆事业在南通诞生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是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随着中国和西方往来的日渐频繁,到欧、美和日本出使或留学的日益增多。他们通过实地参观,对各国博物馆有了亲身感受。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中,创建博物馆成为洋务、维新人士的主张。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上述主张和办法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学校素质教育、社区建设和文化旅游 ,在 2 1世纪将对博物馆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博物馆教育必须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参与社区建设、发挥文物旅游的优势 ,方能求得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郭宪曾 《文博》2003,(4):25-29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非常重要而又内涵非常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历史性的新拓展。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要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促进中国文化的进步。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反映,已经日益显现。文物以及陈列文物的博物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相似文献   

13.
关昕 《东南文化》2023,(1):173-181+191-192
中国博物馆的演变深受国家治理体制影响,并映射了中国本土公私观念与思维结构。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表达,一方面体现为中国传统“公家、公门”意义的持续在场,政府主导下的各类公立博物馆是民国以来博物馆的主体类型;另一方面体现为规范性、伦理性的“公”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民族国家视域下,“国家-国民”的公理观成为民国以来博物馆的价值合法性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物馆单位体制与“人民观”的确立与发展,进一步固化了侧重国家主体意义、国有领域性的“公”与侧重“国-民”关系、规范性、伦理性的“公”相互嵌套和相互制约的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关系构建了中国博物馆公共性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产生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受教育水平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博物馆与西方博物馆在理论建设、博物馆的建筑、博物馆内部建设、博物馆宣传力度认知度和资金来源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而且,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在这些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博物馆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何在对比中求进步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5.
高宇琪 《丝绸之路》2010,(16):67-69
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审美意趣。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近现代的国画人物作品,都记录了这种审美意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2004年8月是中国商标问世100周年。春日,上海推出了《商标法律百年史料展》,上海收藏家左旭初提供商标实物精品100件(种),引起商界人士的浓厚兴趣。近日,笔慕名走访了左旭初创建的“商标博物馆”,目睹一百年来各行各业的商标100多件(种),其中孤品30多件。这些商标历经清末、北洋、民国、抗战、汪伪、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各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回顾商标历史,左旭初兴奋异常,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30-4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是以西方博物馆学为摹本,基本上没有超出西方博物馆学的思维模式;50-60年代的照搬苏联模式则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掌控性,在博物馆学构建中表现出很强的政治色彩;80-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逐渐产生自我研究意识的时段,就一些基本术语、命题等展开了探讨,博物馆学作为学科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先后进入博物馆学学术研究队伍,为开创博物馆学研究的新局面准备了最为重要的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生态博物馆概念与理论在法国诞生。直至今日,关于生态博物馆的理论探讨和项目实践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作为"第二次博物馆革命",生态博物馆的出现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在社会史运动、地方价值发现、传统博物馆反思、生态环境议题四个方面。具体而言,社会史思潮呼吁重回传统的历史叙事,强调边缘人群的文化价值;地方价值不仅关注地方之于民族重塑的作用,而且还关注地方独特性与民主性进程;传统博物馆在功能与角色反思基础上,实现了从物件博物馆化向地方博物馆化的过渡;关于人类生存危机的生态环境议题直接点燃了孕育生态博物馆的历史资源,导致了生态博物馆在法国的最终诞生。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敏 《史学月刊》2004,(6):8-10
在近些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三种日趋明显的历史观,即更趋精细的历史观、长程的历史观、内部取向的历史观和总体的历史观。这几种历史观分别代表着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