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地方志民族问题入志基本原则与实践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冼光位新方志与旧志比较就是它具有鲜明的统一指导思想和编纂原则。但由于新方志入志门类众多,各门类之间既有同一,又有差异,因此,在同一的指导思想与编纂原则基础上,根据15年来的修志实践,总结和探讨各...  相似文献   

2.
《新方志编纂概论》是由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共同组织各市 (地 )史志办公室和省史志办公室有关处室参加编写的关于新方志编纂理论与方法的一部专著。该书要目为 :绪论、新方志的指导思想、新方志的编纂原则、新方志的内容特色、新方志的体例、新方志的资料、概述和小序的编写、大事记的编写、人物的编写、新方志的图表、照片和数字、新方志的编纂程序、序言、目录、索引和编纂始末、省志编纂、城市志编纂、地区志编纂、县 (市 )志编纂、城市区志编纂、专业志、部门志编纂、乡 (镇 )志编纂、村志编纂、厂矿企业志编纂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热潮。河北省怀来县在中国文联所属各协会下放干部的帮助下,历时4个月,编纂出版了《怀来新志》。该志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厚今薄古的编纂原则,通篇使用散文体裁,为当时部分市县开展修志提供参考。《怀来新志》在编纂方法和文献资料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但由于时代的原因,该志也存在着脱离地方志编纂传统体例及记载内容浮夸失实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方志创新的综合研究李德辉本届修志伊始,胡乔木同志提出要用新观点、新资料、新的方法和体例编纂新志书。现在全国已有大批新志相继出版问世,这些志书都是按照“三新”要求进行编纂的,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无论是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篇目设计、结构章法、资料取舍、体裁...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首轮93部县区志的实例,对分析首轮修志中志书部类的形成、界定、划分、排列、比例等问题很有禆益。将部类作为分门别类记述地情的第一层次,是新方志在贯彻横排门类编纂原则实践中的趋向及客观存在。对于这一方志专有名词应予正名,建立方志篇目分类学是方志理论研究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沧桑》2011,(5):133-134
刘树波在《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20期发表文章指出,新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是由方志性质决定的。1.依法性。《地方志工作条例》是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修志工作的基石。2.思想性。编纂志书必须反映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到观点鲜明,符合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3.求实性。一方面要确保入志资料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史志》2001,(4):20-20
林衍经新著《方志编纂系论》 ,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作者 2 0年来从事方志理论研究、参与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的成果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论述了省地县三级志书和城市志、部门志、专业志的编纂和续修 ,方志评论与方志编纂的密切关系 ,是一本利于读者汲取方志编纂知识营养的读物。该书有四个明显特点 :第一 ,着力阐发方志编纂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了实践性 ;第二 ,广征博采 ,引用了全国新编各级各类志书 (包括续志 )、志稿百余种 ,古今方志理论著作和文章数十种 ,并初步总结了当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实践的经验教训 ,内容…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作为清代著名方志学家,在方志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方志学编纂理论上,他提出编志须遵“循史家法度”,指明了编志的原则;在方志的撰述范围和门类分别、方志的义理、方志的体例、方志的论断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详尽的要求;主张“文人不可与修志”对编志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理论直到今天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末,就全国乡土志编纂而言,新疆乡土志编纂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国家范围内的乡土志编纂安排和实践中,表现出对普通方志强烈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编纂思想、列目安排、方式方法,以及内容辑录等方面。从方志发展的视角来看,新疆乡土志的编纂实践,无疑是一次对方志实践与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必然对社会主义新修方志工作和方志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谈方志批评     
方志批评是一种方志现象,它伴随着修志活动而产生,并与志书编纂共同发展。方志批评以志书和修志活动为对象,没有志书编纂,就不会有方志批评。志书编纂可以从方志批评中得到启发和指导,离开了方志批评,志书编纂中的经验教训就难以总结,志书编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易解决,志书质量也不易提高。因此,研究方志批评的作用、规律、性质和任务,探讨方志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明确方志批评者的修养等问题,不仅是新志书编纂实践的需要,也是新方志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方志批评中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志界…  相似文献   

11.
《史志研究》2001,(3):73-73
林衍经同志的新《方志编纂系论》,近期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作20年来从事方志理论研究、参与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的成果,较详细地论述了省地县三级志书和城市志、部门志、专业志的编纂和续修,方志评论与方志编纂的密切关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部利于读汲取方志编纂知识营养的读物。  相似文献   

12.
编写地区志,古已有之,如府志、州志等。《中国方志大辞典》选录全国各类方志书目1113部,属地区方志类的府志有135部左右,约占总数的12.1%。地区志在方志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本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也已形成省、地、县(市)三级修志的大格局。历史和现实都反映出,地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行政实体,有其重要作用。清代知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陕西修志成就显著,具有学界公认的崇高地位,形成了优秀的方志编修传统。民国时期(1912~1949年),陕西在方志编纂方面的建树同样值得重视。以代表民国陕西县志较高水平的《乾县新志》《中部县志》为研究范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陕西编修完成的县志在指导思想、体例创新、时代性、科学性、大众性、编纂手段等方面,体现出承接传统方志优长、开启新方志编纂先河的鲜明特色,在中国方志编纂史上具有不可否认的地位,其历史经验对当前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也反映了民国时期陕西在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努力与改变。  相似文献   

14.
张鹏 《中国地方志》2012,(11):50-55
方志学作为史学的一支,和史学一样同样受着西方知识系统的逐渐引进而发生变革。方志类目的变化反映了西方知识系统的影响,而方志类目的现代化首先出现在乡土志中,同时在晚清的县志中也出现了反映现代社会的新类目。在编纂实践中,方志编纂者和方志学家在使方志编纂和方志学融入现代知识系统的困难,反映了两大古今知识系统的矛盾,而要将两大知识系统融合,方志编纂采取了如同史学的专门化整理,即将方志学内容自然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总之,方志编纂不是简单地用新的门类和名称将志料概括和表述的问题,问题实质是一个学理问题,即西方知识系统中的西方学术分科体系在方志编纂中的深化。方志编纂只有运用现代知识系统大类目,来重新归类方志内容,才能使得方志走向全新的社会主义方志。  相似文献   

15.
提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方志学会积极主办学术期刊,召开学术会议,举办论坛,组织方志工作者开展方志理论研究,编纂教材讲义及学术专著,取得丰硕成果,为完善志书体例、指导志书编纂、推动法治建设和方志学科建设服务,促进了方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新方志编纂在继承与创新方面存在一些理论偏差,如特载、专记的滥用,述而不作、生不立传的原则受到挑战与否定等。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前后,坚信方志应随时而变的顾颉刚应邀主编北碚志。为编出一部以科学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方志,顾颉刚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将表、图、专志、文征等归类成编的编排架构,邀请众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与编修,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倡科学论文的文体形式,使北碚志的编纂在民国方志编纂领域呈现出一种有创有因的独特文化景观。尽管未竟全功,但北碚志的编纂成果以及顾颉刚在民国方志编纂领域的开拓,对于研究民国方志编纂动向,研究民国科学史和学术史,研究卢作孚与北碚试验,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区志是政区志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新方志编修中产生的一种新志种。首轮修志之初,由于没有纳入当时的三级修志之列,城市区志所出不多。从方志编纂理论方面来说,对城市区志的研究也远远不如市县志的研究深入,以致后来不少的城市区志都沿袭了市县志的编纂模式,而忽视了城市区志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轮续志编纂工作也启动。在这种形势下,建议中指组应适时地筹划编纂国家志的大计。对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构想.作为一名方志老兵对方志事业的一份爱心.仅供中指组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丁惟汾先生是民国开国元勋、近代音韵学大儒,但他在方志学上的成绩鲜为人知。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古籍部的《惠民县新志》稿本,就有丁先生信函二通。在其中,他不仅谈了对方志的认识,而且对方志体例以及具体类目的设置提出了弥足珍贵的见解,对《惠民县新志》的编纂具有指导意义,在方志编纂理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方志概述设置及编写、大事入志宏观把握、政绩入志、不注引录书目、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混用诸问题,志界同仁中有些理论观点与编纂实践相悖。本文对若干理论观点与编纂实践相悖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作者方志编纂实践的体会阐述具体处理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