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双喜 《收藏家》2006,(4):60-64
国家博物馆近期征集的文物中,有一组宋代画像石刻,共计40余块。这组画像石刻作为宋代墓室雕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装饰性强,而且每个画面都表现有一定的主题情节,忠实地记录了墓主人生前富足、安逸的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思想,成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画像雕刻的艺术水平。现就这组画像石刻的雕刻内容、雕刻技法及其相关问题做一概要论述。画像石刻是一种用于墓室装饰的石刻艺术,是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讲求厚葬的产物。由于古时候人们一直对死感到迷惑不解,认为人死就是到另…  相似文献   

2.
1975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城关公社伍秀自然村的社员在修建住房挖土时,发现石刻六方。文字刻在椭圆形河光石上,每方大小相近,直径约为40厘米(图一、二、三)。这批石刻的文字,承西南民族学院上官剑壁老师鉴别,是一种古藏文,属于九世纪吐蕃文字改革以前的书法。所以石刻大约是  相似文献   

3.
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以下简称<署志>)1996年9月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山的耶律祺家族墓地二号墓.墓志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志盖,正面的斜面刻十二生肖像,中央台面没有刻字(图一).背面刻契丹小字27行(图二).志石刻契丹小字21行(图三).二石共刻契丹小字51行.出土情况已有报导1.现对墓志作一考释.如有不妥之处,尚希诸家博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我区在文物普查时,在距博爱县城南约十五华里的邬庄大队一个社员家里,发现门楼的墙壁上镶嵌着耕织图石刻。发现后普查队的同志们随即进行了捶拓和文字记录工作。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容共分两组。第一组共十幅,是反映稻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组也是十幅,是反映棉花从播种到织成布的全过程。现分别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见的唐代乐舞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西安地区是唐代京城长安的所在地,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以来,在这里出土的大批石刻、壁画、陶俑、三彩、金银器皿上有不少唐代乐舞的形象。本文仅就其中部分乐舞形象加以粗略的分析,重点是看当时新疆地区乐舞即所谓胡乐对内地的影响,看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唐乐舞石座和白石观音伎乐座乐舞石座为陕西省博物馆旧藏,现陈列在该馆石刻艺术室内,座上石像已佚。座呈长方形,长92、宽49、通高28厘米。仅在石座中部的长一、宽二的三面刻有八个壼门,内刻乐舞伎,作深肉雕。除正中两个为舞伎外,其余六个均为乐伎。在两个壼门间有线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赤峰市博物馆征集到四块金代石刻,上面雕刻有孝行故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下面对这组石刻加以介绍. 一、石刻的基本情况 四块石刻均为浅灰色沉积砂岩质地.长方形.正面磨制平整,上面用减地法雕刻出卷草纹边框,内刻孝行故事,画面中的房舍、人物等细部,用阴刻线表示,整体形成布局有序的浅浮雕画面.每块石刻整体布局合理,上面的各组孝行故事构图讲究,房舍、动植物、人物雕制的线条流畅,形体完整、生动.石刻上每组孝行故事的旁边,留有用来题写故事名称的竖条状平面,但上面没有刻字和墨书.  相似文献   

7.
蓬溪宋墓中的宗教石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溪县赤城镇西的鹫峰山后半部,新出土毗邻两穴宋墓石棺经文石刻,宗教家称为“镇墓石”或“度亡石经”。一方为《天宝度人金书玉篆》(图一);一方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神咒经》(图二)。前者为道家经文,字书“云篆”;后者为佛家经文,字书宋楷。两碑相距2.8米,均开穴为墓深埋地下,地表似乎未砌冢茔。其宗教石刻置于亡人石棺前档,即尸体脚抵之处。奇怪的是竟无亡人姓名及其生平的碑记或题刻。两方宗教石刻的出土,揭示了宋代的殡葬风俗和当时流传的佛、道经文和书法艺术,这对今天考证宋代文物,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经初步考  相似文献   

8.
新疆自治区档案馆藏有一方清代银印。印面呈正方形,云纽。边长7.9、通高6.7厘米,重1665克。印文以满、藏两种文字作"棍噶札拉参呼图克图管辖徒众印"(图一)。印背有款,右款为汉文"棍噶札拉参呼图克图管辖徒众印"、"礼部造";左款为蒙文,内容与印文同(图二)。印两侧刻汉文款,一侧款为"同字三十号"(图三);一侧款为"同治十年正月日"(图四)。  相似文献   

9.
1978年12月,郫县红星公社九大队五队社员在距县城西约3公里的娃娃坟取土,发现一座东汉晚期砖室墓。墓已残毁,只剩残陶镇墓兽一件,石刻墓门两扇。墓门系用黄沙石板刻制,每扇通高1.65、宽0.7米。现将门上石刻简介如下: 右扇墓门(图一)以中部铭文分隔上下两组图案。上部刻一出游图,有马一、轺车一,车  相似文献   

10.
宋代《禹迹图》是我国地图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及突出的历史地位.“禹迹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的成就”,“无论是谁把这幅地图拿来和同时代的欧洲宗教寰宇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现今所见的《禹迹图》是宋代上石的两方石刻图:一幅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题名《禹跡图》,为刘豫阜昌七年(1136)四月刻石(简称“阜刻图”):而另一幅现存江苏镇江博物馆,题名《禹迹国》,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十五日刻石(简称“绍刻图”).这两方石刻地图自五十年代以来即引起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主要的文章见有:《介绍三幅古地图》《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以及《再论“禹迹图”的作者》等几篇,对其两种石刻图的概貌.成图年代及图的作者等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足宝顶大佛湾“牧牛图”调查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室牧牛图,亦称“牧牛证觉道场”、“牧牛道场”或“放牛坪”。其称虽异,实则为一。它嵌刻于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大佛湾。大佛湾,位于宝顶山十三处石刻造像的...  相似文献   

12.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13.
1984年7月18日,合江县文化馆在合江县城区张家沟岩墓中发现一座东汉石棺。 由於此墓早年被盗,加上墓顶垮塌严重,除发现四个完好的陶俑及一些残片以外,就只有这一石棺基本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石棺长2.22、宽0.62、高0.79米。石棺的石刻纹饰是:两头的一边为伏羲托日和女娲托月(图一),另一边是阙(图二);两侧的一侧为青龙白虎戏玉瑗(图三),另一侧为墓主坐观青龙白虎嘻戏图,侍者远立于旁。棺盖无花纹,但钻路纹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8,(7)
常熟石刻天文图(图版伍)是继南宋鐫刻的苏州石刻天文图之后的又一幅重要石刻星图,它在我国天文学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973年7月,常熟县文管会协同江苏省文管会复查虞山周围的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学前街文革小学(旧常熟邑学原址)大门左侧清理出这一天文图碑石。第二年,碑石移置县文管会内,由江苏省拨款修建碑房两间  相似文献   

15.
正在广西桂林龙隐岩中有一石刻,上刻:"孙沔、朱寿隆、胡揆、陈钦明同游,皇祐癸巳二月"字。孙沔、朱寿隆、胡揆、陈钦明四人,皆为北宋官员,但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往来游客观者,都只将目光放在石刻本身,而非对其史实。该石刻虽先后被《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1]《桂林石刻总集辑校》[2]两书著录,惜皆未得作详细研究。故本文拟对碑刻中四人同游之契机略作释证。  相似文献   

16.
刘业沣  刘继东 《文物》2013,(6):92-96
《开州守廨题名记》石刻2006年出土于重庆市开县故城遗址,系同类石刻在考古田野发掘中首见。2007年曾有对此石刻的报道[1]。一《开州守廨题名记》的内容石刻保存完整,灰砂岩,仅刻文一面打磨。宽161、高68、厚14厘米。碑刻楷体阴文,字迹清晰整齐。碑文直书左行,35行,满行16字,共503字。录文如下(图一):  相似文献   

17.
刘朴 《文物春秋》2005,(4):64-65
烟筒山位于承德县磴上行与三家两乡之间,海拔1213米,距承德县城80公里,因主峰突起状如烟囱,被当地人称作烟筒山。烟筒山的中段有一陡立石崖,高约8米,崖面自上而下刻有隶书“第一山”3个大字,每个字宽约1.5米,面积在1平方米以上(图一),整个石刻面积约为7.5平方米。在大字的右侧是一行竖刻小字“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镌”(图二)。  相似文献   

18.
安岳石刻,内容丰富,雕刻精湛。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称赞其“紫竹观音”为“东方的维纳斯”。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将安岳石刻归纳为“古、多、精、美”,不愧为我国又一个古代石刻宝库。 安岳石刻,年代久远,延续不断,造像古朴,自成体系,安岳石刻史,可溯源于东汉崖墓中的石刻图像。据安岳县乾隆志载,佛、道造像始刻于“南北朝普通二年(521年)”。以现存卧佛院、千佛寨的造像风格判断,安岳石刻艺术的开创年代为初唐。在宋代全国石刻艺术走向衰弱时,安岳石刻艺术异军突起达到了鼎盛时期。八庙卧佛全长23米,为唐代左侧卧佛…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78,(5)
这件铜器(图一)是凤台郊区出土的,1976年4月由我馆收集,当时已残碎成十二块,经上海博物馆协助修复。器身为圆筒形,旁有一环钮,钮的一侧器壁上书"郢大(府贝)之敦(?)□"六字(图三),末二字笔划不太清楚,可能是器物名称,器底刻一"午"字(图二)。通高12、外径11.3—11.5、内径10.5—11、内深11.5—11.7厘米。用水测量容积为1110毫升。  相似文献   

20.
大足石刻已属举世闻名,友人曾多次邀约前往参观,然而一直未能成行。恰好有机会到那里去参加一个会,才幸而一睹石刻艺术的丰采,了却二十余年的夙愿,不失为“人到中年”的一件快事! 我确实为大足石刻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所倾倒。虽然敦煌、云岗的石刻艺术足以不朽,然而在我粗略观摩大足石刻之后,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