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肇源县位于黑龙江西北部,是站人后裔聚居地之一,如今那里的站人后裔总人口已达到十五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所谓站人,官方称为:驿丁、站丁,民间俗称:"站上人",清代驿站同时被赋予管理村、屯的权力,凡有驿站的村屯,皆以站称谓,"站上人",泛指村、屯人家。站人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在这里既有抗击沙俄的民族英雄、汉八旗兵丁、土著民族、又有成分不一的驿丁和为奴者,同时还有来此经商、生活的人等,这些共同在驿站上建设、生产、生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康熙年间,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在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爱辉建立25个驿站,这些驿站的站丁来源及身份,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些文章说上述驿站的站丁是清廷"发配"的罪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一、《清史编年》记载: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有明确的招抚政策在吴三桂起兵叛清之后,清廷在平叛的过程中,康熙帝始终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从康熙十  相似文献   

3.
王国志先生的《站丁及站上人考略》一文(以下简称“王文”),笔者拜读后很受启发。该文对“站下的来历、性质和站上人的民族属性(似应说“民族归属”——笔者)、风俗、语言等作过一番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王文对吉林至瑷珲这条驿路的设置时间、驿站数恐有失不确,驿丁的民族归属也欠准。笔者曾有缘查阅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档》,认为比其它史料更为可信,据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黄金之路清政府在设立通往瑷珲驿站之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瑷珲兵将进剿雅克萨俄匪,为奏报军机迅捷,康熙帝命理藩院侍郎明爱自墨尔根(嫩江)至雅克萨之间设立另一条驿路.此驿路共设25站,后延至漠河,达30站.光绪十三年(1887),李金镛赴漠河督办金矿,对荒废了的驿路,又重新开辟.此路,素享“黄金之路”美称.今天,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七月,开设乌拉(今吉林市)至黑龙江城(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驿站,共19驿.其中,他拉哈、多耐、温特河三站位于杜尔伯特旗境内.如今,三站分别发展成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他拉哈镇、泰和村和泰来县光辉村,站丁的后裔被当地人称做站上人.我们在编写县志过程中,曾对站丁的来历、性质和站上人的民族属性、风俗、语言等作过一番考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树宪 《黑龙江史志》2009,(8):10-10,12
站人不属于民族的类别,而是一个大的群体,站人,又谓“站上人”,“站”是指清代初期设立的古驿站。  相似文献   

7.
我国驿站的历史沿革较悠久,内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邮驿;汉代各地有传舍;唐代为驿田,水路设有水驿;宋代设邮铺、递铺,元为驿传、站赤,还有急递铺;明代始为驿站,分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清代基本沿用明代驿站体制,后期有了邮政制度,废除递运所,仍置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歇宿的叫驿,专为军报而设的叫站。  相似文献   

8.
从清代至今的三百多年间,黑龙江历经了几个历史阶段,省的政权机构建置曾发生过多次变动,现按历史发展阶段和时间先后顺序作一简要介绍。一、清代时期1、黑龙江将军衙门(康熙二十二年~光绪三十三年),是清代驻防黑龙江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关。将军衙门开始设于江东六十四屯内的瑷珲旧城,不久迁至江右的今瑷珲;康熙二十九年迁至墨尔根(今嫩江县城);康熙三十八年再迁至齐齐哈尔。从首任将军萨布素到末任将军程德全二百一十  相似文献   

9.
清代黑龙江驿站服役的站丁及其家属——站人,由于共同的出身来源和清政府的歧视性政策,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也从另一方面起到了凝聚站人群体的作用。随着站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站人的群体意识逐渐减退,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0.
祁明俊 《黑龙江史志》2010,(18):28-30,49
<正>瑷珲向有"十里长江"(指瑷珲城东宽约十华里的黑龙江江面)出将军的传说。说的是瑷珲"十里长江"能出十个将军。后来有一位南方籍的风水先生来瑷珲挖宝,在江边挖了一个坑,从中飞出一只蝴蝶,于是瑷珲就少出了一位将军。这个传说虽然带  相似文献   

11.
<正>齐齐哈尔又称卜魁(也作"奎"),齐齐哈尔原来是嫩江西岸的一个小村。1692年齐齐哈尔城却建在嫩江东岸的卜魁村(站),齐齐哈尔名随城移,这是为什么?清初,大批达斡尔人由黑龙江北迁到嫩江两岸驻牧,建屯29个。齐齐哈尔在江西(今梅里斯区的北部齐齐哈村即是)。卜魁村在江东。后来成为驿站,称卜奎站。齐齐哈尔建城时,卜魁站由城之南十五里移驻城内。齐齐哈尔与卜魁均为达斡尔语,齐齐哈尔是达斡尔人以居住地的地形而起的名字。当年,在齐齐哈屯的左右有几  相似文献   

12.
京口古驿     
<正>中国是世界上出现驿站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那时的驿站还不叫站或驿,仅称作"传"。"传"的最初雏形为"马传",即为马帮子赶马人提供休息的场所。随之出现"兵传",主要用于屯兵、屯粮、屯草、御敌、防守。大约在周代出现了官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秦邮法》,修筑邮道。汉代易名为"驿"。之后的千年岁月里,驿站得到了不断发展,明、清时最为兴盛,驿站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边疆防务和对该地区的管辖,清政府陆续于东北地区开辟了一些驿道,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随着站丁和家属的迁入,以及关内流人、流民的逐渐增多,使黑龙江、吉林两将军  相似文献   

14.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3,(14):39-41
<正>8.3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道路清代(1644—1911年),黑龙江地区道路交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沿袭了以前驿运制度时开拓建立起来的道路,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在较短的时间里构成了道路网络的框架。据《黑龙江省志·交通志》载:清初,开辟了宁古塔通往鹦哥关、吉林乌拉通往宁古塔两条驿道。之后,清朝为反击沙俄占据雅克萨、尼布楚等中国边境城镇,开辟了墨尔根通往雅克萨、吉林乌拉通往瑷珲两条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陕西部分"驿站中存在的一些设置时间空白、错误或不清楚等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加以补正或辩正,对尚未列入《陕西驿站考》中的一些漏考驿站,加以补考。文中共补正或辩正驿站27个(含设置时间),除补正中考出相关驿站的设置时间外,又考出33个驿站设置的时间,补充漏考驿站26个。  相似文献   

16.
库伦南北路驿站在清代蒙古地区驿站中比较特殊,初设目的是应付沙俄使臣往来,归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在职能及监管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作者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满文附录奏折等档案文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考述了清代库伦南北路驿站的安设时间、提议者及其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驿站是我国古时传递公文的人及过往官员、使臣和客商歇宿的处所,是传统的官办旅馆,为过往官员、驿吏、商旅者旅行提供了方便。清代置驿,"均发轫于京师之皇华驿,在内地各省均称驿。"驿站的发展伴随着清代从清初经济的残破到三朝的繁荣,至清末衰败的状况而起伏变化。清末,有6条全国重要的官路经过武汉地区,分别是桂林官路、秦岭大路、汉中大路、长江路、云南官路、广东官路。其中,桂林官路是自北京南下,从平靖关入鄂,入江夏,由鲁家巷转流芳岭,经纸坊、山坡、  相似文献   

18.
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元代《天下站名》,是我国古代驿站交通制度建立以来,现存最早能反映一代驿站交通网络结构全貌的珍贵历史文献。它以八千余字记录了全国百余段站道、上千处驿站。半张书影三百余字,显示了元代江浙行省北部(相当于今上海市、浙江省和长江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及江西省东部)十四段站道和驿站六十余处。  相似文献   

19.
正嘉黎县是茶马古道重镇和汉藏官道上重要的驿站所在地。茶马古道在当地话中叫"哲别郎(木)",意思是赶骡人的道路。清代以前的嘉黎,古称"拉里",非常繁华。嘉黎当地牧民祖辈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的"汉裔人家"非常多,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无异。当年的老拉里宗(今嘉黎镇一带),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关帝庙和谐并存。过藏历年时,藏汉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每家每户"拜年",用的也是汉语"拜  相似文献   

20.
王怡 《黑龙江史志》2013,(13):275+277
清代黑龙江流域的驿站是清政府为抵御沙俄的入侵而设置的设施。也是满清统治者为确保"龙兴之地"的安全,巩固边防,建设边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