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市地图集》正式出版了,正如此图编辑部在卷末《编辑说明》中所说:"编制城市地图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正因为此,长期以来,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综合性的大型城市地图集在我国的出版.因此,《西安市地图集》的编制出版,不仅在西安历史上尚属首次,而且也开了我国编制大型城市地图集的先河,对如何编制城市地图集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取得了优秀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这部地图集的出版,是我国地理学界和地图学界值得欢欣鼓舞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日本日本和我国是仅隔咫尺的邻邦,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日本的文物保护事业,在世界范围内位于前列。其中,文物保护法令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文物保护法令,可追溯到公元19世纪。早在明治4年(1871年),就公布了《古器旧物保存法》,已经提出“古器旧物为考证古今时世变迁,历代风俗制度沿革所不可缺少的证据……不论大小,一律须妥善保存。”以后,在大正8年(1919年)、昭和4年(1929年)和昭和8年(1933年)又分别制定了《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国宝保存法》和《有关重要美术品等保存法律》。因此可以说,日本的文物保护法令在二次大战前已经初具规模。而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政区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历代地理与政区的变化复杂、文献记载的缺漏与歧异等原因而使该书存在着一定的疏误。不断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不仅可以提供各诸侯国疆域变迁的内容,还包含大量的县一级的地名资料,可以据此对《地图集》第一册“战国时期”所收录的地名资料进行补正。本文在纠正《地图集》的几处失误之外,还补充了120余个战国时期的县名,为研究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地理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正> 日本《地理科学》杂志在1987年1月出版的第42卷第1号上,以《江南与孟加拉》为题发表了广岛大学名誉教授米仓二郎先生在昭和61年度(1986年)日本地理科学学会秋季学术大会上的发言摘要。 这篇发言指出,其所谓比较地志学,是首先对地球上两个相似区域进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历史地理研究组(时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历史研究所),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1977年,随历史研究所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主任为姚家积、陈可畏、辛德勇、华林甫、毛双民、成一农等。20世纪60-70年代,本单位主要参加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工作,负责编绘《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主编),并完成社科院、历史所交付的其他任务;80年代以来,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  相似文献   

6.
彭俊 《世界历史》2005,(2):123-124
欧美国家历史研究领域有出版历史地图的传统 ,而且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历史地图册还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 ,英国的巴勒克拉夫教授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② 可为其中佼佼者。近年来 ,美国历史学界也出版了不少美国历史方面的历史地图集③ ,马克·C .卡恩斯教授编的《美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即为近 2 0年来最新的一部。该《地图集》不仅秉承了欧美国家历史地图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编排活泼的传统特色 ,而且具有主题丰富、内容翔实等优点 ,并反映了编者“通过地图理解民族和文化”(第 8页 ,以下引文均出自《地图集》)…  相似文献   

7.
<正>邹逸麟顾问、华林甫主编《清代地理志书研究》2014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清代地理研究》第一辑,共收录论文15篇,按内容可分为舆图研究6篇和文献考据9篇。其中,文献考据类涵盖《四库全书总目》序文诠释、《清史稿·地理志》纠谬、方志史料的评介与利用等。邹逸麟《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始末及其学术意义》系作者在台北中研院讲稿整理而成,详细记述了谭图绘制的始末,总结了其学术贡献,也并不讳言不足之处。该文特别提到了  相似文献   

8.
198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古代地图集》编审会议上,北宋《九域守令图碑》,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注目。经会议鉴定,确认它是迄今我国古代地图中,所见到的一幅年代最早,也较精确的以县为基层单位而绘刻的全国地图,决定编入《中国古代地图集第一集(战国——元)》。《九域守令图碑》的发现,丰富了我国地图史学的早期内容,证明我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领先于世界。  相似文献   

9.
《麟台故事》为宋程俱所撰,共五卷,分十二篇,是今天仅存的记载北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简称三馆)、秘阁以及秘书省的文物典章制度的一部专著.《麟台故事》一书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馆阁制度以及我国图书馆史、校雠学史、目录学史等,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付梓至今的110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事业在继承优秀学术传统基础上发扬光大,成绩令人瞩目.其中,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具有科学、全面、准确、精细、严谨等学术特征,成就突出,影响巨大.从国际学术现状分析,综合、专题、区域、时序是历史地图集的四大发展趋势;国内历史地图以区域性、专题性历史...  相似文献   

11.
《安徽钱币》2005年第1期刊载马传德先生大作《我所知道的罗伯昭先生》。中介绍罗伯昭先生于1957年捐献给国家的一批钱币中,有一枚新莽时期铸造的稀世孤品“新币十一铢”,中附有该钱的丽、背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2.
<山西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是百余名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该省地方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等社会科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3.
"‘地理科学导论’是一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科学和初步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郑度, 《地理科学导论》序言,2009).课程的重要基础是教材特别是国家规划教材.自国家启动国家规划教材以来,在十一五期间出版了潘玉君教授等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理科学导论》.同时,《地理科学导论》得到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2007FY140800)资助,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20世纪初叶以来地理思想研究(40761001)"主要成果.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 《地理科学导论》不仅是国家规划教材,而且是地理学基础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4.
(一)《崇文总目》与北宋前期的藏书《崇文总目》是北宋官方一部重要的藏书目,它的撰修,是对北宋前期,主要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大力收集历史文献的总结。宋朝沿袭唐朝的旧制,设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以藏书,号弥“三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另建三馆新址,“大集群书”,统称为崇文院。(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一)故宋敏求说:“唐两京皆有三馆……本朝三馆合为一,并在崇文院中。”(《春明退朝录》卷中)其后,又在崇文院中增建秘阁,亦为藏书之所,这就是所谓的三馆秘阁,又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版已经公开发行。这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本大型历史地图集。在中文版之前,除英文原版外,已有意大利文、德文、法文、荷兰文、日文和希伯来文等版本。据悉,瑞典文、土耳其文、斯洛文尼亚文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本也将问世。各种文本已发行约40万册。 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1978年出版(1979年再版)的这本历史地图集,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  相似文献   

16.
杨蕤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164-176,216,217
在对《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绘制背景、资料来源、地理要素梳理和考释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民族的地缘状况及历史演变,文章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绘制过程中的北部疆界“模糊性”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北方民族政权疆界划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必要重新审视与梳理。着眼未来,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出土资料将成为《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幅》修订的重要信息补充和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最近拜读了史念海教授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感到十分兴奋。这部图集是继侯仁之教授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后又一部大型城市历史地图集,是我国城市历史地理学发...  相似文献   

18.
正1882年与1891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发表《人类地理学》第一卷与第二卷,着重探讨了地球表面的居民分布格局、人类迁徙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地理学影响等,由此人们开始将地理学从对自然的描述转向对人类活动的研究。此后,出现了以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地理学的独特性质》《人文地理学原理》等)及其弟子白吕纳(《历史地理学》《人地学原理》等)与阿尔贝·德芒戎(《法国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学问题》)等为代表的乡村地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世界上是很早有地图的国家.但我国的地图缺乏精确度.现存的中国全图,较为精确的一部是康熙亲自鉴定的《皇舆全览图》,它是康熙四十七年,命供职清廷的耶稣会教士白晋、雷孝思等测量绘制的;它从北京附近长城始测,遍及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历经八年完竣,绘成皇舆全图.此后全图原稿为法国唐维尔收藏(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1736年,唐维尔将原稿按比例缩小,并稍作修改,在杜阿得《中国志》作为附图刊行;后又由巴黎戴绍苏出版社推出;1785年,第三次于格鲁西尔《帝国全貌图》刊行,它就是至今仍蜚声国际的《唐维尔地图集》(《皇舆全览图》的法文刊本).  相似文献   

20.
春秋后期,处于长江下游的吴国,曾赫赫一时,然史籍记载其国君错乱乖误之处颇多,今就在位年代,缕述如下,以供参考.一、余祭和余眛的在位年代.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吴王余祭(一作“戴吴”、“句余”)自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至昭公十一年(前531年)在位17年;吴王余眛(一作“余昧”、“夷末”、“夷眛”)自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至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在位4年,《中国历史纪年》即以此为依据编辑该二国君纪年,其后《中国历史年表》和《中国历史纪年表》均因袭之.《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于公元前531年条下书作“吴王余祭死,在位17年”,注中说:“《春秋》谓余祭于公元前544年被阍所杀.此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又于公元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