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逝者     
棋手与智者之外 11月30日,吴清源在日本去世,享年百岁。吴清源4岁赴日,学习围棋,进步飞速,并于1939至1956年间在十番赛中将所有日本顶尖高手打降格,创立了围棋史上的“吴清源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昭和棋圣”、“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2.
智力游戏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有着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在各种类型的智力游戏中,棋类被认为是品位最高雅的一种。一说到棋类,人们大都会立即想到围棋,即古代典籍中常提到的“奕”,认为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智力游戏;而把和围棋同样古老...  相似文献   

3.
我的弟弟吴清源,是日本围棋界的一个知名人物。1928年他14岁离开北京去东京,1984年70岁时从棋界引退,在日本棋坛纵横驰骋近60年,创下无数辉煌纪录。他一生对局795次,胜530局,败240局,和25局,得胜的百分比极高。尤其是在30年代至50年代,在日本棋坛横扫三军,所向无敌,至今仍为日本人所津津乐道。川端康成说:在没有围棋天才传统的国土中,不会出现吴清源的天才清源发迹在日本,起步却在中国。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说:“在没有围棋天才传统的国土中,不会出现吴清源的天才。”的确,清源的围棋天才从幼年时便显现出来。清源1914…  相似文献   

4.
朱宝训 《江淮文史》2006,(1):159-167
中华民族进入1949年,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满身疮痍的中华巨龙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时候,修复自身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依附上层建筑的围棋文化,完全取决于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安徽的围棋发展,就是这一社会进展的写照。安徽地处江淮,在文化发展的地理位置上极为重要。从解放前的30年代到解放后的50年代,在围棋领域被称之为“南刘北过”的两大领军人物都是安徽人。南刘“南刘”名叫刘棣怀,被人尊称为“刘大将”。在我国现代围棋发展史上,“南刘”是30年代到50年代围棋水平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围棋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据古书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世本·作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专业棋手和全国的比赛:“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孟子·告子》),”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多位“棋圣”。由陈祖德九段作序,李建琪摄影、编著的《中国围棋百人百局集》如一本微型的当代围棋高手的“人物列传”:以这百位高手“手谈”时,在现场抓拍的“光辉形象”为主,附有他们的简历、现任职务、出生年月、原籍、入段和升段的时间、棋风、爱好与兴趣以及详细的通讯地址、E-mail、QQ号码等资料,还能找到…  相似文献   

6.
围棋产生于中国,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前,日本围棋主要受中国的影响,之后日本逐渐把围棋发扬光大,使其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围棋的转变,它反过来又影响,促进了围棋在其故土的转型。这种文化传播,影响与接受,反雏,形成一种文化互动,乃是围棋交流也包括整个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围棋。象棋如一枝并蒂奇葩,各有异彩而又交相辉映,它以丰富的历史内涵,精彩纷呈的竞技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棋类古谱也呈现出一种摇曳多姿。芙不胜收的状态,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本文试就我国棋类活动起源、内涵与古话题名之芙作一粗浅的探讨。一、我国棋类活动起源与发展说略我国棋类活动始于何时,因文献不足,已难以确考。在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即有“尧造围棋”(《世本》)的说法和“蓖蔽象棋(《楚辞·招魂》)的称谓,可见其起源之早至少可以远溯于周、秦。今人贾题…  相似文献   

8.
围棋前辈顾水如先生原籍浙江,是我国老一代围棋国手。早年旅居北京,在棋坛上享有盛名,曾有南王(王子宴)北顾(顾水如)之称。早岁游学东瀛,学到一些新的棋理。日本棋院曾赠其专业四段段位,这在当时算得上最高段位。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3,(4)
围棋早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比赛项目,但它起源何时何地?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山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晓国经过多年潜心探索,提出了围棋起源地在山西陵川县的新论。有关专家、学者聚汇陵川,经过实地考察,认定了这一论点。据陵川县志记载:“箕子山满山遍野有圆润光洁、黑白分明的石子”。杨晓国根据这一史料,多次到陵川实地考察,从“棋石”、“箕子”入手,综合运用考古学、地理学、文字学、易学、历史学等知识,用大量论据写成《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一文,论证了围棋当起源于殷末周初。围棋起源过程中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当出自商周先民通过“其卜”活动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10.
棋类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若根据晋人张华《博物志》的说法,“尧连围棋,以教子丹朱”,则距今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古人称琴、棋、书、画为人生的“四大雅事”,虽然其中所说的棋在古代专指围棋,但若论普及程度,当然还要首推象棋了。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令人关注而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所说的“日本大众” ,是指和“日本民众”、“人民大众”具有相同含义 ,也即相对于日本统治阶层、当政者而言的概念。这个问题之所以令人关注 ,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日本人在侵略战争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意识中 ,人民大众是不会犯错误的 ,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应记在日本天皇、军阀、官僚、财阀 ,即日本统治阶层的账上。如果认为日本大众也有责任 ,人们会担心这不利于将日本民众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区别开来 ,以孤立日本右翼势力。正因为此 ,国内学术界尚无人专门论及这一…  相似文献   

12.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成为古时人们的一种习俗.还流传到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2002,(4):73-73
“炎黄杯”敬老围棋邀请赛1994年3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倡议并主办了第一届,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围棋国宝,同时并表示对爱好围棋的革命前辈和知名专家学者的敬意和慰问,此后,每年元宵节前后举办一届。 第九届“炎黄杯”敬老围棋邀请赛于今年2月 26日至28日在文津俱乐部举行。中央机关、驻京部队和北京市的老同志共60人参加了此次邀请赛。原四川省人大主任何郝炬、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李克光、原四川省经贸委副主任张敏等应邀远道前来参加。原二十四军军长姚保钱也应邀从天津赶来助兴。尊老敬老 弘扬围棋国宝—…  相似文献   

14.
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棋会友、增进友谊为主旨的第七届“炎黄杯”敬老围棋邀请 赛,于2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文津俱乐部举行。 一年一度的邀请赛由文津俱乐部、北京老同志围棋会、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承办,参赛 者主要是在京的离退休革命老前辈和知名的专家学者。 本期邀请赛经过三天的角逐,沈勃、李克光(四川)分别获得一、二大组冠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本届比赛组委会主任唐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组委会副主任冯征等 为获奖者颁奖并先后在会上讲话。尊老敬老 弘扬围棋国宝 第七届“炎黄杯”敬老围棋邀…  相似文献   

15.
隋唐文物中的围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文物中的围棋王永平围棋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的一朵奇葩,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围棋文化的大发展时期。随着有关围棋文物的大量发现和报道,可证这一时期是我国围棋发展成熟阶段。一围棋,古称弈,传说为尧舜所发明。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位闻名于诸侯国的围棋...  相似文献   

16.
阿伊努是世界上古老民族之一。阿伊努是日本群岛上的先住民族,是日本国的唯一少数民族,是日本人的祖先。阿伊努(AINU)是“人”的意思。自古以来就在日本群岛居住,在历史上称为“虾夷”、“夷”、“狄”等。现在,居住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民族,人口总数约一万五千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体育活动相当兴盛.但没有“体育”的概念,“体育”一词,是清朝末年传入我国的。我国古代体育项目,多为军事训练手段,如射箭、摔跤等,还有一些是民间娱乐活动和医疗保健方法。六朝时期,时局动荡,战争频繁,军事训练类的体育项目得到加强;同时,由于道教和清谈玄学的流行,作为高雅爱好的围棋和养生保健体操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亚的茶文化源于我国,但如今“茶文化”这个词却着实让人感觉和生活若即若离,不太知道该去哪里学习和了解相比之下受中国影响颇多的日本,却把茶文化发展成了一件全民皆了然一二的事.远渡而来的茶文化曾经是日本贵族崇拜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因此诞生了“日本茶道”以及诸多“茶人”、“茶室”,其中现存最出名的茶室大多诞生于日本战国前后,犬山“有乐苑”中的茶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史研究是我国世界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强项之一。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日本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6年为第一阶段,这是我国学者广泛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日本史进行研究并取得初步发展的阶段;1966—1976年为第二阶段,由于“文革”的原因,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的良好开端被摧残,刚刚开  相似文献   

20.
“围棋是胜负的艺术,但讲究自由平等,每个子的价值是均等的,不像象棋车、马、卒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等级关系。围棋里有种平等的关系、和谐的关系。”北京本手棋道,阳光煦暖,孔杰如此概括围棋的魅力和精髓。28岁的孔杰外形俊朗,说话喁喁细语、谦和有礼,犹如一个邻家男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