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遗忘的危机:1944年中美两国在谈判贷款和在华美军开支问题上的争吵任东来1942─1943年无疑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蜜月"。继1942年4月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之后,1943年1月中美双方达成废除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中美平等新约》;10月11日罗...  相似文献   

2.
1942年11月17日凌晨,几辆小轿车悄然驶向重庆郊外的白市驿机场,宋美龄在蒋介石及美国第十航空大队司令比塞尔准将等人的护送下秘密飞往纽约,代表蒋介石访美,寻求美对华军事援助。 1943年2月17日,宋美龄去华盛顿拜会罗斯福总统。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里,罗斯福坐在轮椅上,亲热地向宋美龄问候。宋美龄不紧不慢地从沙发上起身,递过一大本邮票:“尊敬的总统先生,我希望我亲自挑选的一点礼  相似文献   

3.
1972年,随着尼克松与周恩来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握,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进一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而1979年8月,安徽省代表团访美之行,则开创了缔结中美省际友好关系的先河。《回忆中美建交后第一个访美代表团》生动地记叙了这次访问活动。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综述郭学堂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冷战时期,台湾问题如冰山的一角在表面较为平静的中美关系中时隐时现,严重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冷战结束以后,台湾问题突现,1995年6月因李登辉访美事件,中美关系陷入了低谷。针...  相似文献   

5.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美9天,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次出访活动中,邓小平就美国关注的“台湾问题”发表了谈话。然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谈话竞然通过话筒同时外传……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在宋美龄访美之际,先后三次邀请她顺造访英。为使宋美龄接受邀请,英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然而,面对英国的热忱邀请,蒋介石反复不决,宋美龄则不愿接受。中方的态度令英国颇为难堪,热情渐冷。之后,丘吉尔、宋美龄相继发表不利于对方的言论,最终使访英计划流产。一场本该收获友谊的外交活动却使中英关系更增困扰。  相似文献   

7.
1976年4月3日,宋美龄返台参加蒋介石逝世周年纪念,蒋经国登上飞机搀扶宋美龄下阶梯。宋美龄答应写回忆录1983年秋天,宋美龄在美国公开发表《致廖承志的函》以后,美国女作家、《宋氏三姐妹》的作者项美丽再一次光顾了蝗虫谷大宅。这次女作家虽然越加苍老,可是她的精神却格外矍铄。  相似文献   

8.
徐硕 《中华遗产》2013,(5):114-129
外交也可以优雅,也可以“感情用事”,比如宋美龄的夫人外交。它不是蒋介石越洋操控下的“提线木偶”,也不是中美关系在一定时候的“必然产物”。宋美龄独特的魅力。对美国舆论产生强烈、感性而正面的影响,让总统罗斯福都感到失控。有些时候,她似乎不谈“外交”,只讲“私交”,却总是对国家政局产生影响。然而,夫人外交也不是“万能药”,一旦“势”变了,一切的魅力、才华与情谊都会统统失色。  相似文献   

9.
海军大臣载洵访美与中美海军合作计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10年清朝海军大臣载洵访美和1911年中美海军合作计划,是晚清海军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具体揭示了在塔夫脱政府“金元外交”政策的指导下,美国的在华势力和影响不但在铁路和财政金融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而且也渗透到长期受欧洲和日本影响的军事领域;同时也表明随着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清政府在军事上开始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欧洲和日本的政策,转而寻求美国的合作与支持,将美国视为依赖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当时清政府意欲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意图。  相似文献   

10.
张文禄 《沧桑》2008,(5):34-35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为争取美国的援助,宋美龄以个人身份出访美国。英国出于战时和战后利益的考虑,积极邀请宋美龄访英,以缓和中英矛盾。但宋美龄拒绝了英国的邀请。  相似文献   

11.
关于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历来众说纷纭。战后在美国论及这个问题的著作不胜枚举。一九七一年后,台湾也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专著。他们都从各自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去探讨和总结了这段历史。一九七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访问中国,随之而来在美国掀起重新检讨中美关系的浪潮。同年七月二十一日,美国参议院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9,(11)
今年三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溘然长逝。四月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在一次招待会上专诚向应邀出席的鲍夫人致以亲切的慰问,并对鲍大可为促进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使夫人和在场的人都十分感动。鲍大可(A.Doak Barnett)的确是位值得纪念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术意义上发展美国的中国研究(这里“中国研究”主要是指对近现代中国的现实情况的研究,以别于传统的着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还是在一般意义上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在政治意义上促进中美关系,他半个世纪以  相似文献   

13.
宋美龄1897年生于家道殷实的传教士之家,和两个姐姐宋霭龄、宋庆龄是首批在西方接受教育的中国女性。1913-1917年,宋美龄在美国威斯理女子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文史博览》2005,(1):34-34
宋美龄过世后,台湾当局派赴纽约照料宋美龄的10多名随从人员也陆续返台。但不久,曾长期负责宋美龄晚年饮食的“御厨”高瑞坤就上吊自杀了。终年53岁的高瑞坤是台湾嘉义人,学得一手川菜、淮扬菜绝活。后来,他结识了当时宋美龄的西餐“御厨”蒋茂发。蒋茂发请他到纽约宋美龄的寓所担任厨师,他便留下太太在台湾,只身前往美国——他在美国一呆就是20多年,直到宋美龄辞世后, 他才跟着宋身边的其他10多名侍  相似文献   

15.
1917年夏天,宋美龄结束了在美国为期八年的留学生生活,于当年8月只身返回上海。她回到上海的初期,就一心渴望到社会上去供职,可是由于其父宋嘉树的坚决反对,宋美龄在上海家中曾度过一段苦恼的家居生活。  相似文献   

16.
于英红 《炎黄春秋》2014,(12):58-64
关于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对中美关系所起的作用,通常认为他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执行人之一,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与中国共产党结怨,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实际上,抗战后期,美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共是中国未来政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中共也积累起比较正面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禾青 《百年潮》2003,(12):44-49
10月24日,106岁的宋美龄在纽约去世,引起海内外许多人对她的追思与回忆。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在抗日战争中赴美进行外交活动取得巨大成功。1942年底至1943年初,宋美龄访问美国,成为第一位以平民身份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妇女,随之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著名的“宋美龄旋风”,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许多人将宋美龄的成功归结为她长期的留美学历、出众的演讲才华、风雅的外交气质和动  相似文献   

18.
薛锋 《湖南文史》2012,(10):53-53
1975年9月16日,宋美龄在台北搭乘“中美号”专机飞赴美国,而此时距离蒋介石去世仅5个月零11天。为了应对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诸多疑问,宋美龄在临行之前,特地发表了一篇题为《书勉全体国人》的文字,意在说明她急去美国,是为看病调理身体。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所著的《宋美龄传》一书中,有很多未曾公开的第一手资料。宋美龄在大学时期的好友埃玛·米尔斯与宋美龄一直保持通信,宋美龄在信中常会透露一些私下的看法,以至于后来她曾要求米尔斯销毁一些私人信件。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基辛格和尼克松的访华经历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那么中美正式建交之后的邓小平访美,则彻底将这种脆弱的关系转变成稳定而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政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