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玉援戈(图一)呈青白色和黄褐色。通长26.3、援宽7.2、厚0.6、内宽5.2厘米,重387.5克。玉援为长条三角形,前锋稍钝,薄刃,直内为青铜制作。玉援插入铜内中,援未与咬合处有一小圆穿,内有上下阑,中部有一较大圆穿,内端饰有精致的鸟兽纹。2、夔纹钺(图三)通长17.7,刃宽11.3,内宽5.3厘米,重510克。弧刃、平肩、长方形内,内中部有一圆穿,双肩不对称,各有一不等长方形穿。肩下雕镂有精致的透空夔纹,内正反两面饰兽面纹。这件钺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内的二五,“透雕夔  相似文献   

2.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古代兵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较全。今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兵器作一简单介绍: 夔龙纹铜钺商代。长11.7、宽11.8厘米。平肩,弧刃,两肩有长方形穿,内为长方形有圆穿。饰镂雕夔龙纹,内饰兽面纹,铸制精美(图一)。“◇”铜戈商代。长22.4、宽6.5厘米。援起脊,靠内处饰三角形蝉纹,首和二前足翘起。直内两面嵌松绿石虎纹,有圆穿。  相似文献   

3.
王伟 《文物》1997,(10)
鼎 1件。敛口,口沿立双耳,鼓腹,腹壁外至近足部下垂,三柱形足。腹部饰兽面纹,间以圆涡纹,云雷纹衬底。通高26、口径20、腹深15厘米(图一)。簋 2件。1件侈口,厚圆唇,鼓腹微下垂,双兽首形耳,耳下有珥,圈足直缘外撇。腹部饰夔龙组成的饕饕纹,云雷纹衬底。圈足饰夔龙纹。通高14.6、口径18.5、底径14.3厘  相似文献   

4.
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两件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0,(7)
1959年10月在从长兴到广德牛头山的筑路工程中,曾经出土过零星的石器和铜器,其中以嘉兴专区公安局筑路大队发现的一件铜钟和一件铜簋最为重要.这两件铜器在长兴县西北七公里上草楼村附近的地里(现已改为水田)发现.钟平放在地下,口朝东;簋倒置在钟内,出土时离地面80厘米左右.钟:两范合簋,甬中空与内腔通,弧于,无铭.甬长18.3厘米,口径(两铣间)40.3厘米,通高51.4厘米.甬上有幹无旋,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三角形钩纹.甬上端两面各有兽目状的乳钉一对.钟体两面都有圆枚,枚饰圆涡纹.鼓、篆、舞、甬各部均饰云雷纹,布局严谨稳重.簋:圆愎圈足,口径18.1厘米,通高10厘米.口沿宽平,上饰"C"形云纹一道.肩上有四个凸目兽面形的穿鼻.足饰云雷纹,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  相似文献   

5.
正山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文物犯罪案,追缴回来两件很有特点的青铜卣。两卣一大一小,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卣整体为椭圆形,有提梁。鼓腹、圈足下接平台。提梁上饰四个带有齿形目纹的兽首,盖钮盘蛇状,顶部饰四瓣目纹,下为以兽首为中心对称的两组屈膝的水牛纹,盖缘饰卷首折身的夔龙纹。口沿下饰兽首为中心对称的两组屈膝的水牛纹,腹部为四组四瓣目纹,中间以菱形凸起间隔。圈足饰两组一首双身的夔龙纹。大卣通梁高40、口长16、口宽12厘米,重6.4千克(图一)。小卣通梁高32、口长12.3、口宽9.5厘米,重量3.6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市场购得为数不少的青铜器,其中有一件形制特殊的青铜瓿,颇为引人注目(以下简称上博瓿)。这件瓿口微敛,折沿,颈、肩几乎浑为一体,且斜伸至腹最宽处,然后急收到与留足交界处,肩饰夔龙纹,上下以连珠纹为界栏。腹最宽处饰一圈连珠纹,腹部饰斜方格的百孔雪纹,也称乳钉雷纹,这是一种几何形图案的连续排列,乳突较长而尖锐,留足饰云雷纹和连珠纹。高21、口径197、腹径28.5厘米(图一)。通常的瓿有折肩.圆启等样式,颈、肩、腹比较容易区分,而这件瓿的肩部亦可称为上腹部;实际上两者没有什…  相似文献   

7.
《南方文物》2006,(1):124-124
宽沿外折,盘腹较斜而浅,圈足较小而高。并且口沿上装饰两个立鸟。尤其,重要的是,盘内底中心铸有一个蹩纹,呈俯视的氅形,圆盖,盖中心为涡纹,外为一圈圆点纹,最外为一道云雷纹。氅头部呈三角形,长颈,两个圆眼很小,当为蹩,而不是龟。氅盖两侧伸出四足,并饰有云雷纹。在蓬纹四周加饰3条俯视的鱼纹(鱼身饰云雷纹)。这个蹩纹与氅鼎之铭氅字相似,可能也具有标识器主人族氏之功能,暂称为氅鱼纹盘。通高20.5厘米,口径38.8厘米。  相似文献   

8.
1981年6月下旬,武昌县湖泗公社木头岭砖瓦厂做砖坯时,发现大中小甬钟三件,因被推土机推土时破坏,现场仅见到地表以下四米深处有少量木炭、陶片.此三件甬钟最大一件通高四十六厘米,口部宽二十二点五厘米,重十三公斤.钟枚较长,隧、钲、篆、舞、甬部铸有变形夔纹,云雷纹、穷曲  相似文献   

9.
湖北麻城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湖北省麻城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和田野考古工作中,征集、出土了一批古代铜镜。馆藏铜镜已达50余件。现选择其中较精美者,介绍如下。云雷纹镜圆形,三弦纽残,圆纽座。座外綯纹两周,间饰圆形及三角形云雷纹。素卷缘。体较薄,范模痕明显。直径11.8、缘厚0.4厘米(图一)。应为战国前期的遗物。蟠螭纹镜已残。圆形,三弦纽,蟠螭纹纽座,座外綯纹一周。其外饰圆形及三角形云雷纹、宽凹环带各一周。主纹饰为綯纹和斜线纹各两周,间以蟠螭纹三组,每组二螭,作睁目张口状,头上有角,身躯相互缠绕,并以圆形及三角形云雷纹为地纹。素卷缘。镜面光  相似文献   

10.
该罐高30.7厘米,口径22.2厘米,底径27厘米,侈口、卷沿、短颈,圆肩、鼓腹、平底。颈饰凸弦纹六周,颈部以下通体饰印格纹,肩、腹部各饰有一周篦纹和变体云雷纹。质地坚硬,器形规整。从器物内部看胎壁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时代为西周晚期,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藏衢州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时代:商代晚期出土时间:1976年春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约lop$处妇好墓中尺寸:通高45.9厘米,0长16.4厘米,盖高13.4厘米重量:16.7公斤“妇好”尊,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两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惟大小略有区别。尊形体呈猫头鹰()状,宽嘴突眼,高冠小耳,两足粗壮,四爪着地,宽尾下垂,昂首挺胸,作站立状。头后有半圆形孔,可以置盖。背后有牛头。胸前有扉棱。嘴饰饕餮纹,冠饰鸟纹。胸中部饰蝉纹,蝉纹两侧饰夔纹。颈饰鹿纹。翅膀前端饰有三角形头的长蛇一条,蛇身紧盘,上饰对角雷纹,蛇尾与翅并行。…  相似文献   

12.
高成林 《文物》2023,(11):41-51
<正>湖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牺首兽面纹折肩铜尊,喇叭形侈口,方唇,粗颈,折肩,腹部内收较缓,高圈足上部较直,下部外侈呈喇叭形,足根下折形成一个底座。口部和圈足各有两周凸弦纹;肩部饰一周以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尾下卷的夔龙纹,其上等距分置三个牺首;腹部纹饰分为上下两栏:上栏为以云雷纹为底纹的六组夔龙纹,其上有一周连珠纹作为边栏;下栏为带羽饰的凸眼兽面纹(图一)。  相似文献   

13.
在峨眉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人虎纹”戈,据称此戈系1975年在峨眉县符溪乡(今峨眉山市符溪镇)收集而来,甚为难得,其纹饰精美,且独具意义。本文拟对此戈纹饰之命名及其含义,年代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此戈形制为长胡三穿式,但有独特之处。戈长24厘米,其中援长16厘米,援中部有显著的圆柱状脊突起,援的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末略成三角形,上下宽刃,锋刃锐利;胡长16厘米,上为短胡一穿,下胡较长有二穿,胡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周原岐山贺家、凤雏、双庵等地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兵器。这批兵器数量大,品种多,有勾兵、劈兵和远射兵器,以及勾刺兼用的复合兵器等。现分述如下。一、勾兵勾兵是一种具有勾杀捣刺效能的长柄武器,周原出土这种勾兵武器二十余件,就其风格特点分为十一式: Ⅰ式一件,无胡,援部宽短,几乎作正三角形,援中脊明显,锋圆润。长方形直内,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长穿,戈通长22、内长6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标本:4),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有中脊,锋圆润,援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穿,内顶端有一凸榫。戈通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22,(9):1-1
通高27,口长18.5、宽16.5,腹部深11.2厘米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114号墓,时代为西周早中期之际。由于114号墓被盗,叔虞方鼎出土时已碎为数十块。经专家修复后,才显露其本来的面目,器为一方鼎,腹部饰兽面纹,云雷纹地,鼎四角饰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柱足上部饰云纹和蕉叶纹。  相似文献   

16.
河北磁县下七垣出土殷代青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平 《文物》1974,(11)
1966年12月,邯郸地区在开挖民有渠南干渠的工程中,在磁县下七垣村南挖出一批殷代青铜器。当时,民工同志们把铜器的一部分送到邯郸市赵王城保管所,另一部分现存河北省博物馆。现将保存在省博物馆的11件铜器介绍于下。夔龙蝉纹鼎高24.4、口径11.8、腹深11.5厘米。口微敛,折沿,直耳,圆腹,圜底,柱形足。腹部有烟熏痕迹(图四)。纹饰:颈腹部有云雷纹地,上饰夔龙纹与蝉纹,足部有蝉纹和卷云纹,两耳外侧有变形夔龙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22,(9):1-1
通高27,口长18.5、宽16.5,腹部深11.2厘米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114号墓,时代为西周早中期之际。由于114号墓被盗,叔虞方鼎出土时已碎为数十块。经专家修复后,才显露其本来的面目,器为一方鼎,腹部饰兽面纹,云雷纹地,鼎四角饰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柱足上部饰云纹和蕉叶纹。  相似文献   

18.
1986年4月,柳江县进德乡木罗村农民在挖鱼塘时发现4件青铜器,送交柳州市博物馆。从出土地点来看,这里可能是一处窖藏。甬钟 1件。甬长5.9厘米,中空,与钟体相通,断面呈椭圆形,有干和一残耳,旋已脱落。舞作两面坡形,上饰云纹。钲两侧起扉棱,枚36个,上饰旋纹,篆及隧部饰云雷纹,钲中间饰双线 S 纹。钟壁较厚,内腔上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太仓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铜戈,为1961年太仓城厢镇长春村小西门河附近农田出土。铜戈出土后被农民交售至城厢镇收购站,后转交文博部门收藏。南京博物院闻讯后曾派员前往调查。铜戈为銎内式,略有锈蚀,刃部残损,援中段有一横向裂纹。无阑,无胡,有脊,援面及刃均较薄。内前端近援处为椭圆形銎,后端略宽,有一近方形框,饰有虎首形兽面纹。戈正反两面形制、纹饰相同。通长22,援长15、援后宽6,内长7、后端宽4,銎孔长径3,厚05厘米(图一、二)。此戈的形制与1984年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的銎内式戈基本相同[1];与《中国青铜器》中列举的舌条形銎…  相似文献   

20.
1984年9月,西平县师灵乡师灵街农民黄双喜捐献一件战国晚期青铜勾戟,现藏西平县文化馆。此戟分戟刺、戟刃和胡、内、穿等(见图)。通体完好无损,锈蚀较轻。戟全长30、宽22厘米;援长11.5、宽2厘米;戟刺长21.7、宽2.6——4.4厘米;直内长5、宽1——1.7厘米。这件铜兵器为连铸,戟刺较长且双刃锋利,戟刃(援部)和胡部以及内端均有利锋刀,对敌皆有杀伤力,它能刺可勾,为刺兵器和勾兵器的结合物。这种铜戟是战国后期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