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工具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则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文房四宝”中的砚、既是文人雅士们著述不可或缺的工具,又是他们玩赏的特殊工艺品.哙炙人口的“东坡玩砚”故事,就是文人雅士们爱砚、赏砚、玩砚的一大佐证.  相似文献   

2.
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作为研墨工具的砚就已经产生。从考古资料得知,砚台的鼻祖还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研磨器,看来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长。秦汉时期有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到了唐宋,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除了陶质砚台以外,开始了以石为主要材料的砚台制作,并出现了“端、歙、  相似文献   

3.
砚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且结下了难解之缘,更有甚者爱砚成癖,嗜砚如命。在各类文物的收藏爱好者中,似乎惟有藏砚出现了众多的砚癖名人,砚为何有如此特殊的魅力可使人如此痴迷呢?这是由于砚本身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具精湛的雕琢技艺,再经识者题铭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佳石、精雕,加上名人佳句,为世人所深爱而又传承久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毛笔一直是用来书写的传统工具,因而文人墨客的案头离不开文房四宝,而笔墨易损、纸不易存,独有砚石可千古流传。它既有实用、艺术价值,又具观赏品鉴的文化内函,所以自古至今的文人士子,往往都将砚…  相似文献   

4.
江苏宝应出上的几方宋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作为研墨工具的砚就已经产生。从考古资料得知,砚台的鼻祖还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研磨器,看来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长。秦汉时期有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  相似文献   

5.
砚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要长,因此传世的古砚也多。历代文人雅士都有爱砚、咏砚、藏砚的传统,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存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这应该算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砚的开始。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汉代刘熙《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研…  相似文献   

6.
<正>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宋人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金、铜、玉、铁、石、陶泥、砖瓦皆可为砚材。《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以古代砖瓦磨作砚者,至清代竟成风气。传说中的铜雀台瓦当砚、秦汉砖铭文砚、唐砖砚都被文人雅士所称道。清代,随着金石考据学的中兴,一大批像阮元、张之洞、金农、  相似文献   

7.
古砚琐谈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寿命比笔、墨、纸都长,所以传世的古砚独多。古砚多用金(铁、铜、银)、石、瓦、陶、澄泥等制成,而最早的砚材大概是石,因为砚字从石,又古代相传黄帝曾琢玉为砚(李之彦"砚谱")。根据地下发掘的材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乐浪古冡曾出土小型石板,有方、圆两种,考古家认为这是汉代人用作研墨(或黛)者。  相似文献   

8.
正砚,与笔、墨、纸一道合称为文房四宝。它不仅实用,而且材质美、造型美、纹饰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不愧"文房四宝砚为首"。"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古代文人有的爱砚成癖,如米芾拜石的传说,苏东坡曾为江西龙尾山"罗文砚"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等。  相似文献   

9.
华慈祥 《收藏家》2013,(4):85-88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对传播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化贡献良多,故有“文房四宝”之誉。  相似文献   

10.
端砚浅谈     
端砚,是我国传统名牌实用工艺品之一。在历史上,它同宣纸、徽墨、湖笔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唐柳公权在《论砚》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 端砚历史悠久,据目前有关资料来看,问世于初唐。《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1965年12月  相似文献   

11.
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明创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纸、笔、墨)之一,是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砚台为我华夏文化的绵延和升华,发挥了重要作用。砚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宝(砚坚固耐用),尤其是名砚,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砚文化光彩照人。广东境内所产的端砚,在唐代已享有盛名,一直深得中外文人雅士的重视和珍爱,享有极高的评价,蜚声中外。作为以收藏、研究广东省历代民间工艺品为主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端砚是我馆藏品征集范围之一。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征集和社会人士的捐赠及支持,我馆端砚藏品得以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12.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古代文人墨客书房里必不可少的物件其中,砚虽名列最末,但“文艺界”一直有“四宝砚为首”的说法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主持编纂的《文房四谱》中这样解释:“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古人认为,笔、墨、纸都不可以长久保存,而砚台因多为石制,却可以流传千古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砚台的品种繁多,还有不少千年古砚传承至今,这就是江西玉山,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竹子、每一个老人都是有文化的.其中位于玉山的锦溪故称花大门,后因溪而名.《怀玉陈氏宗谱》载:这里曾经走出150多位朝廷命官,是宋朝宰相陈康赫、陈康博的故里,并有御赐“三度锦衣归故里,两扶红日上青天”的楹联相传.  相似文献   

13.
“文房四宝”这一专有名词流行于宋代,来源于当时的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建的“四宝堂”.《明一统志》载:“四宝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经考证,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介绍了笔、墨、纸、砚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南宋洪适在做徽州知州时,对当时徽州地区传统的文房四宝工艺产品的生产十分重视,并加以扶持推广.绍兴三十年(1160),他在州城建了个类似今人所说的展览馆,专门陈列徽地生产的笔、墨、纸、砚产品.同时又将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书于展室四壁,取室名为“四宝堂”,遂使“文房四宝”一名正式流传.  相似文献   

14.
笔、墨、纸、砚通称“文房四宝”。传统的文人拥有精良的“四宝”是人生乐事。时下,毛笔书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隐退,社会上对“文房四宝”的观念也起了变化。练习书法的人以墨汁代墨,当然前者比后者简便。我到过一些书画家的工作室,有墨汁,却没有墨。取消了墨锭,中国书画特有的“墨分五色”的审美趣味肯定会降低。“执笔如壮士,磨墨如病夫”的感觉,还有“非人磨墨,墨磨人”的体悟等等,都大为减退。墨被弃置,砚理所当然也就冷落了。砚台一向被视为“文房四宝”中最具工艺性与收藏价值的,今日收集砚台者,当更注重它的鉴藏而非实用性的品格了。…  相似文献   

15.
正砚,亦称为研,在文房四宝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提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古代曾有"以文为业砚为田"的说法,更多的文人墨客视砚台为知已好友,形影不离,并赋诗赞咏。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就在其《砚山行》中赞誉歙砚"不轻不燥禀天然,  相似文献   

16.
夏文峰 《收藏家》2016,(4):29-32
砚亦称为研,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为传统文房案头常备之物。  相似文献   

17.
盐亭馆藏文物较为丰富,兹择要介绍三件:一、“陆游砚”(图一)端砚,是我国传统名牌实用工艺品之一。在历史上,它同宣纸、徽墨、湖笔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盐亭馆藏文物明代“陆游砚”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美石质:“端溪下岩旧印石黑如漆,红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古砚辨》)”。陆游砚为长方形,棕黑色,长38.9厘米,宽26.5厘米,厚8.4厘米。  相似文献   

18.
走进福建省宁化县博物馆大厅,在众多琳琅满目的文物中,老远就可看到显目的位置上放着一方古砚,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苏东坡“德有邻堂”名砚。借问这方名砚如何“落户”在边远的宁化县城,这还得从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伊秉绶当年如何发现此砚,仿制此砚,将真砚带回了宁化老家说起。  相似文献   

19.
砚台的保藏     
写墨笔字,绘中国画,都离不开砚台。它是我国旧时文人学士工作、学习和创作活动的主要工具,因此有人将砚台比作农民的田地。苏轼有诗:“我生无田食破砚。”戴复古的诗则说:“以文为业砚为田”。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文人癖爱砚台的故事,如传说高南阜爱砚如命,整日不离,连晚上睡觉也抱着它,结果将右手压坏,以致不得不改用左手写字。  相似文献   

20.
古砚浅谈     
《文物》1979,(9)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砚台曾经对传播文化起过重要作用,正因为这样,人们通常把笔、墨、纸、砚并列,称为"文房四宝"。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自1957年建馆以来,陆续收集了古砚约二千方。这些古砚大多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