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居民幸福感是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目标。地理背景特征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受到极大关注,但尚缺乏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及其异质性影响研究。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尺度线性模型探讨了我国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均收入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东部城市居民幸福感最高,西部整体偏低。②作为重要的城市背景特征之一,与人均收入相比,人均受教育水平对居民幸福感有正向提升作用,即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居民幸福感越高。③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不同学历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对高中及以下学历群体幸福感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齐冀 《神州》2013,(33):66-67
乐观偏差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作比较时,认为自己更有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他人则更有可能会遭遇消极事件的现象。乐观偏差对个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而产生乐观偏差的心理机制有动机机制和认知机制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聚焦主义。乐观偏差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两种方式。事件特征、个体因素和文化因素是乐观偏差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唐晓菲 《神州》2011,(8):65-65
先学后研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以往的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巨大颠覆。与以往的课堂相比,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适当地引导和点拨,更多的体现和展示了学生的精彩。同时现在的课堂充分地尊重了个体,让学生更多地发挥了个人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先学后研”课堂教学的强调了知识建构的生成性:强化了学习组织的合作性;能够成就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学校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应始终贯穿幸福教育的思想。内地西藏班学生在汉族聚居地学习、生活,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教师更应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内地西藏班学生共同构建幸福课堂,提升教师和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幸福课堂的自我展示平台上,教师和内地西藏班学生需认识、了解幸福课堂的内涵,通过感恩教育,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同伴关系,共同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内地西藏班学生在幸福课堂中不仅能学有所获,还能习得感知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不断发挥个人潜能,最终实现个体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发旅游群体持续扩大,旅游活动频率不断提高,证实旅游蕴藏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旅游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机理并提出激发其正面作用的建议,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尤其重要。文章以银发群体为对象,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使用访谈法获取一手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旅游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通过身心健康、社会资本、幸福感和自我实现4个维度影响积极老龄化,并遵循旅游→社会资本→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幸福感→积极老龄化的发展规律。文章不仅丰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也向政府及旅游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幸福感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旅游者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文章以乡村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将旅游动机的8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影响乡村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复杂路径。结果显示:(1)在单因素分析中,所有单变量因素均不能构成乡村旅游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充分必要条件;(2) 8个条件变量共产生256条组合路径,满足条件的组合路径为9条,总体覆盖率为0.803,能够很好地解释结果变量;(3)在因素分析中原始覆盖率高于40%的组合路径均包括兴奋、家庭和乡愁这3个变量。文章为有效开发乡村旅游地及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提升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幸福地理学研究中的时空间尺度陷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丰龙 《人文地理》2021,36(2):11-19
尺度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在近年兴起的关于幸福地理学研究中对尺度问题的讨论仍属空白。本文在借鉴此前地理学尺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别从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出发,系统反思了幸福感研究中的尺度陷阱。首先,对区域幸福感水平的度量需要选择汇总尺度和方法,影响幸福感的地理因素本身和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有其特定尺度。第二,分析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时,既要合理处理研究结论的尺度变异性和不同时空间尺度上研究结论的整合问题,也要防止出现真实尺度与分析尺度之间出现错位。第三,个人会通过家庭内部成员间取舍、社会比较等尺度重构和尺度政治方式提升幸福感,而政府在试图改善居民幸福感时也需要选择合理的空间干预尺度。幸福感研究必须跳出各类尺度陷阱,探究影响幸福感的地理要素的真实尺度及合理的分析尺度,并妥善解决个人和政府在提升幸福感时面临的尺度政治争端。  相似文献   

8.
李丹丹 《神州》2011,(8X):36-36,40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20世纪80年代来才在我国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它主要是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部分。这一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同的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主观幸福感,其中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保障老年人口享有积极与健康的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基于问卷抽样调查数据,以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入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厘清客观建成环境、主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老年人对社区居住满意程度为比较满意,但不同个体属性的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明显差异,户籍、性别等特征老年人的群体差异最突出,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2)主观建成环境要素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1),社区治安情况、美观程度、交通通达性与社区娱乐设施等感知特征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但客观建成环境要素总体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弱负相关性。(3)社区邻里交往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在综合考虑主客观建成环境要素、社会交往等因素后,除性别和户籍、学历和收入外,部分个体特征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给乡村旅游地带来了深刻影响,作为东道主的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情感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文章从个体心理角度,通过对婺源34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内归因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和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内归因对积极应对行为有正向影响;②相对剥夺感在内归因与积极应对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③自我效能感负向调节了相对剥夺感和积极应对行为的关系,即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居民,其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行为的负向影响会被削弱。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归因方式、相对剥夺感、应对行为的关系研究,也为乡村旅游地社区治理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交通是我国老年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公交移动性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从季节和空间双重维度分析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年人出行行为机制。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季节时空因子对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不同季节中空间因子对老年人移动频率、移动半径和移动熵的解释力和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老年人移动性影响机制的分析应考虑时空变化的双重影响;②不同空间因子之间以及季节与空间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对老年人移动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考虑多个因素的协同效应对深入理解老年人行为有一定帮助。研究试图拓宽老年人移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为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移动性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曹晨  甄峰  汪侠  姜玉培 《人文地理》2020,35(1):114-122
中国城市出现的居住和就业"空间不匹配"现象,对就业者日常通勤时间和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就业者健康状况。依托南京市居民身体活动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数据,根据不同通勤方式身体活动量的大小将就业者的通勤模式分为积极通勤、公共交通通勤和机动车通勤三种,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城市就业者通勤模式的选择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就业者对自身健康的主观认知和客观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散步等健康行为显著影响通勤模式的选择;(2)通勤时间、加班等与工作相关的变量与就业者机动车通勤显著正相关,雨雪天气与积极通勤显著负相关;(3)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中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规模以及是否拥有小汽车等显著影响通勤模式选择。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如何引导就业者选择更加积极和可持续的通勤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幸福感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标准,目前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佛教旅游体验幸福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平顶山市佛教旅游地香山普门禅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分析,得出情感获得、认知获得和人际获得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且情感因子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共享住宿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Airbnb共享住宿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对上海市2010-2019年期间共享住宿空间演变与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共享住宿经历了自发萌芽-快速增长-稳步发展三个主要阶段;②上海市共享住宿正相关性逐年增强,空间聚集态势明显,局部格局整体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内逐渐由西北-东南向东北-西南方向扩散;③道路密度、经济水平、房源供给、服务群体与空间集聚对上海市共享住宿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并通过制约机制、供需机制、触发机制影响共享住宿选址布局,经过个体与时间积累效应,最终形成上海市共享住宿空间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维佳  岳耀 《神州》2013,(5):238-238
感恩教育与责任感教育一直被广大学者关注。通过对感恩意识和医学生责任感教育关系的解释和医学生责任感缺失现状的分析。提出感恩意识在医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路径构建:课程安排有所侧重;临床医生、教师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网络平台教育。  相似文献   

16.
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心愿,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目标之一,因此,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通勤时间过长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通勤时间对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通勤时间对于个人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个人通勤时间的增加,个人幸福感也随之降低。通勤时间与生活满意度也同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也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通过进一步考察通勤时间负面影响的异质性发现,通勤时间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差异,对于个人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居民而言,通勤时间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重视通勤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举措,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对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健全个体人格和营造和谐社会人文氛围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首先,本文论述了感恩心灵对于幼儿的今后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创设情境,让幼儿评价并认识感恩,以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作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然后,又提出了组织活动,让幼儿体验并懂得感恩,使幼儿认识到集体合作的价值;最后,又强调注重生活,让幼儿记住并实施感恩,包括成人的榜样示范,对培养幼儿感恩意识的影响以及日常的点滴小事,对幼儿感恩教育的作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洋 《旅游纵览》2022,(6):162-164
本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涉入、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涉入对其休闲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中的两个维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休闲满意度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两个维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休闲涉入、休闲满意度对其主...  相似文献   

20.
曾冬敏 《神州》2011,(9S):113-113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翘起嘴巴大叫:烧的什么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养尊处优,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