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人一直以美国是近代自由的发源地和现代自由的捍卫者而自豪。不仅美国学术界主流一向认为 ,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由演进的历史 ;一般美国人也将自由作为判断个人、民族或国家的第一概念。在 2 0世纪末一项民意测验中 ,对“你作为美国人最感骄傲的是什么 ?”69%美国人的回答是“自由” ,对“自由”的选择甚至多于“平等”和“高收入”。无疑 ,“自由”是美国人最喜爱和珍贵的词汇之一。但如果你追问他们自由是什么 ,答案之多将令人惊奇。有人曾说 ,美国是世界上最难管理的国家 ,因为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多的 ( 2 0 0多种 )种族和 ( 1 3 0 0…  相似文献   

2.
荷兰的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其民主和自由的宣言书《神学政治论》中说:“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珍贵”,“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爱因斯坦深谙并躬行此道,为自由和真理奋斗了一生。他多次引用有人对海涅的评论:“他为上帝效劳,这个上帝比所有奥林比亚诸神都更伟大。我指的是自由上帝。”爱因斯坦像海涅一样终生为自由上帝效力,也像斯宾诺莎一样是一个自由人——“纯以理性指导的人,  相似文献   

3.
“自由”在美国是一个被不断创新的概念 ,本文从概念变迁的角度探讨了早期美国“自由”观的历史起源及主要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的国家认同建立在新英格兰的历史经验、共同的革命经历以及对普世自由主义价值观和理想的信奉基础之上。这种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具有一种独特的国家身份———“自由的捍卫者” ,注定要在世界上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并因此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把捍卫和实现普世自由作为重要的国家目标 ,为美国外交注入了强烈的道义色彩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捍卫国际正义和传播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 ;其二是乐于在对外关系中不断寻找“他者” ,即所谓“自由的敌人”并加以消灭 ,导致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和滥用自身巨大的力量 ,给其他国家和国际事务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5.
漂浮的城市     
美国一家企业设计的“自由之舟”号能够在全球航行,将是世界上第一座“漂浮城市”。其建造成本约100亿美元,重量为270万吨,以太阳能和海波能量作为动力  相似文献   

6.
董瑜 《世界历史》2020,(2):61-79,I0004,I0005
美国建国初期,随着政治文化的变动与地方市场的发展,费城工匠的生活面临诸多困境。对此,他们借助“共和主义”的话语追求“公共利益、自由、平等与独立”,以表达抗议与不满。与此同时,工匠的共和话语蕴含着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这反映了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极其复杂的多重矛盾冲突。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工匠与倾向于“精英统治”的政治精英之间,也存在于工匠内部。当工匠将这些复杂的价值取向转化为行动后,对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工匠促进公共利益的诉求转化为反对精英拥有特权的行动,推进了美国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在美国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矛盾加剧,双方对于“平等”的不同诉求,使美国产生新的社会冲突,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  相似文献   

7.
康化夷同志著的《大洋两岸——中美新闻传媒研究》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这是一部比较新闻学著作,但作者未在书名中明确地标出“比较”二字,其实是十分明智的,因为在中美各自的新闻传媒中,某些方面可进行比较,如“新闻传媒的理念”、“新闻的舆论监督”等,而在某些方面却无法比较,如“新闻的自由与不自由”等,中国和美国的国情各不相同,历史文化传承差异很大,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也迥然不同,孰优孰劣,孰长孰短,难以  相似文献   

8.
王平 《东南文化》2005,(1):52-55
“米氏云山”由宋代名书画家米氏父子所创,其以水墨“米点”表现山川自然是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开中国“人画”之先河。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精神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  相似文献   

9.
“自由钟”(Liberty Bell)是美国费城国家独立历史公园里的一件珍贵物。在美国历年发行的铸币上,曾两次出现“自由钟”的图案:  相似文献   

10.
冯易 《南方人物周刊》2012,(11):105-105
《良心的自由》一书在清教传统中追根溯源,考察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内核,即良心自由的观念。作者从思想史出发,讲述良心自由在英美的演变与兴衰,以及它最终又是如何以法律的形式,在第一修正案中得到承认。清教徒极看重良心自由的观念,而这一观念是来自《圣经》。  相似文献   

11.
卢梭(1712-1778年)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为以后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契约论》这部巨作被处于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奉为"圣经"。在书中,他不仅提出了"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的政治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尽管不能断言标名“自由”的报刊必定奉行自由主义,也有主张自由主义的报刊不以“自由”为标签,但那些自称为“自由”的刊物,显然应是考察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历史轨迹的重要凭借。清季自由观念逐渐传播普及,以自由为名号的人士日渐增多。继《申报》开辟“自由谈”栏目,民初至少出现了9家标名为“自由”的报刊,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由党系统在各地的机关报,其二为以游戏文章追求思想、言论、出版三大自由的报刊。二者在反对各地政权的舆论压制时坚决维护言论自由,但政治上并未高揭自由主义的旗帜,其形象的社会观感亦不甚佳。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再度出现以“自由”为名的报刊数量激增的情形,自由主义成为部分报刊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春雨 《文史精华》2012,(7):59-62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朝鲜战争之后.世界政局的热点转向越南。按照1954年“日内瓦协定”,越南在1956年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1955年10月,以北纬17度线为界,由美国支持的“内阁总理”吴庭艳在南越成立了“越南共和国”,激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南越社会政治动荡。  相似文献   

14.
近来幸得太平天国“天国圣宝”大型银钱一枚 ,为国内仅见。银币面文“天国”、背文“圣宝”。钱径 3 2、厚 3毫米。该钱锈色包浆自然 ,周身黑漆古 ,有流通痕迹 ;钱文为楷书飞白体 ,类似马定祥父子著《太平天国》书中 10 4页T2 2 1由美国钱币博物馆提供的拓图 ,并以手工双钩精刻。据马氏父子书和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可知太平天国双钩文银钱国内仅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小型一枚 ,其余均流在国外。关先生书中还提到台湾曾泽禄有文介绍1878年柏林钱币拍卖杂志 ,马氏父子书中也提及 1983年香港国际拍卖目录、 1991年美国拍卖目录、 1993年…  相似文献   

15.
青木 《湖南文史》2014,(4):23-23
1950年的柏林报纸这样描述进驻德国的美国大兵:“装束随意,喝着可口可乐,嚼着口香糖……”对于前途感到迷惘的德国年轻人来说,美国大兵就是新偶像,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化身,代表自由、个性的解放和新生活。  相似文献   

16.
曲升 《世界历史》2022,(1):105-122+155-156
在海洋自由政策观念陷入分裂和战争来临的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因势利导,实现了对美国海洋自由观的全面重塑,即在国家国际角色定位上实现了从中立国到交战国再到世界领袖的转变,在利益意涵界定上实现了从狭窄的海上私人财产豁免原则到广泛的航行自由原则的拓展,在具体政策实践上实现了从反对潜艇战到实施潜艇战的逆转。这种语境重塑和政策行动转变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历史影响,不仅有助于美国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而且适应了战后美国国际角色定位、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变化,开辟了将“军事航行自由”确立为美国海洋自由政策核心诉求的道路。但无论海洋自由原则如何被改造和重塑,其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的目的和本质不会变,其单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底色不会变。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13,(12):55-55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用了“香格里拉”这个名词,词的含义是“世外桃源”的意思。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香格里拉”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商店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8.
内战后至 1 9世纪末 ,美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这个被称为“镀金时代”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美国加大了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内战前尚被称为“美国荒漠”的大平原地区 ,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开拓为辽阔的“牧畜王国”。美国东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 ,对促成美国西部牧牛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西部牧区在引资中也有一些负面教训。探究美国西部牧区资本流入的得失 ,会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小蓟 《南方人物周刊》2013,(36):106-106
这个名字像COACH(某“美国经典”名包)的女人写了很多书,关于尸体、关于火星、关于肠道和排泄,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性。她这本关于性的书。英文名叫《Bonk》,直译过来是“性交”。  相似文献   

20.
李昀 《世界历史》2022,(1):123-135+156
1951年,美国政府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间谍罪判决罗森堡夫妇死刑,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罗森堡案折射出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恐惧,反映出社会各界人士在如何确保法律的公平与公正,保障国家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以及维护公民权利和国家声誉等问题上的思考与实践。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罗森堡夫妇执行死刑,体现出冷战意识形态强大作用下所形成的政治偏执性取向。该判决的执行非但没有达到彰显美国对苏联“强硬形象”的目的,反而导致西方部分国家对美国自由理念和“领导地位”产生质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冷战初期美国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法制等理念与现实政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