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昭庚 《文史春秋》2006,(10):56-61
冈村宁次其人上个世纪50年代,在台北阳明山的国民党高干训练班——“革命实践研究院”里,有一位特级军事教官,国民党高级干部见了他得恭敬地称他“老师”,要向他敬礼。这个人是黄面孔,乍看上去颇像中国人,还有一个中国的名字,可是他压根儿就不是中国人。那么,他是谁?他就是大名  相似文献   

2.
第一个把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叫作“死亡之海”的不是中国人,而是那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他在100多年前横穿大沙漠的历程中,真正体验到死亡是如此贴近,——原本三人行,只有他一个人逃出了“死海”。而生活在沙漠周边的维吾尔人,并不给这沙漠下简单的定义,而是冠以“进去出不来”(“塔克拉玛干”的意译)的形象称呼。  相似文献   

3.
洪秀全是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这是史学界一致公认的。但是,对于他是否是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近几年来史学界颇有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洪秀全从西方学来的只是基督教,而宗教不过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所以他“不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这就涉及到洪秀全与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4.
滕久昕 《百年潮》2011,(6):57-61
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在网上就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专家自己修建”,“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人发明了“管柱钻孔法”等说法。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是很准确。我的父亲滕代远时任铁道部部长,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领导工作。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他留下的一些资料和亲历此事的老同志的回忆,将相关问题尤其是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5.
王鼎钧,今年八十有九,人称“鼎公”,有多种散文和四卷回忆录问世,因这些“一个时代的见证”的作品,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而王鼎均自谓:“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  相似文献   

6.
酒士孔融     
孙存准 《文史天地》2009,(10):66-67
孔融是一个名士。他身世显赫,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官至太师,父亲担任过太山都尉;他本人自小聪慧异常,被视为“神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他缔造的;16岁时,因藏匿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他和兄长孔褒争着顶罪,一时名满天下,并被视为“义士”。  相似文献   

7.
张森根 《纵横》2021,(1):12-20
周有光被称为“智慧老人”、当代中国人的骄傲。50岁之前,他是银行家和金融学家;50岁至85岁,他是语文学家;85岁至112岁,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文启蒙学者。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苏联哈巴诺夫斯克办有一份宣传革命的中文报纸,叫《工人之路》,它的总编辑名叫邱贡诺夫。从姓名上看,他仿佛是个苏联人,其实,他是中国人,而且是贵州人,他就是出生于镇远的周达文。不过周达文也不是他的原名,他本来的名字叫周达定。大概是在1920年的春天,周达定的父亲到北京政府外交部供职,举家迁往北京定居,周达定以他二哥周达文的文凭去报考北京俄文专科学校,从此便使用“周达文”的名字。周达文是怎样到苏联去的呢?在俄专学习期间,爆发了“五四”运动,周达文与霍秋白等一批热血青年,最先接受了马列主义,由邓中…  相似文献   

9.
《纵横》2013,(11):F0002-F0002
2013年8月15日,应我社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作“中国人的大飞机梦”专题讲座,为大家讲述他所亲历的中国大飞机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完成了第一次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在半个世纪里,这位“中国考古学之父”主持了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他一生从事考古,始终不曾忘情的是寻找“中国人的始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在大陆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多数中国人来说,高层政治既神秘,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同样的问题对于李成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不可捉摸。尽管他也承认.有不可预测的因素会影响到他研究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2.
何德章 《历史研究》2022,(5):4-27+219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至唐代,因应西域诸国在汉代以后长期将内地称为“汉地”等背景,律令中正式称唐民为“汉”,称周边各族为“蕃”。随着唐朝边疆的拓展,“蕃汉”使用日广,高、武时期以后,汉族族称定型。  相似文献   

13.
慧深和扶桑问题,从一七六一年法国汉学家德歧尼(de Guigne)提出后,至今已经讨论了二百多年。在我国,解放前早就有人讨论过;解放后,六十年代初又曾经讨论过。有人说,“慧深是中国人,没有问题”,扶桑即墨西哥。有人对慧深本人及其国籍等,都有怀疑。有人说,慧深不是中国人,扶桑不是墨西哥。除大分歧外,还有许多小分歧,总之,问题一直没有结论。  相似文献   

14.
陈辉 《民俗研究》2011,(4):260-270
“家本位”、“祖荫下”、“差序格局”、“伦理本位”等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逻辑,但是伦理并不是生活本身,它只是人们在生活中处理关系的规则。理解生活的逻辑。还是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过日子”这个词汇能够很好地概括农民日常生活的特征。中国人一向把世俗生活看得很重,“过日子”直接对应着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和观念世界。过日子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套生存伦理,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一套生活逻辑。关中Z村的状况,展现了当地农民在强烈的家庭观念主导下如何完成家庭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生活意义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剖析当地农民以“过日子”为中心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15.
陈逵先生是中文诗人 ,又是英语诗人 ,人称“双语诗人”。他的中、英文诗合集出版时 ,老诗人冯至以“堪称双璧”誉之。他是最早和史沫特莱交往的中国人 ,是最早将毛泽东诗词介绍到英语世界的人 ,他是毛泽东著作英译委员会委员 ,他还是最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外语人才的人 ,周恩来总理对他很器重……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说,银行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这应该是过去一周最飙的话。感慨“钱太好赚了”,这不是中国人说话的风格。我们有时能够听到人们说“那时候钱太好赚了”,“那时候”总是指过去,大多作为现在赚钱太难的开场白。像洪崎这样说话,没有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多久     
最近听到的两句话都让我很吃惊。一句是一位白领小姐说的。她说她不喜欢考古,“考古和我有什么关系?”她问。另一句是朋友转述一位意大利人的话。意大利人说中国人很奇怪,总觉得自己被西方国家欺负了。对受屈辱的历史,耿耿于怀。其实,近代的中国人和当代中国人不是一回事啊。  相似文献   

18.
焚香的历史     
君云 《文史博览》2006,(5):39-39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 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20.
《纵横》2013,(10):F0002-F0002
2013年7月26日,中国文史出版社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十戚发轫作“中国人的航天梦”专题讲座,为大家讲述他所亲历的中国航天往事。戚院士从事航空事业60余载,他的经历堪称共和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