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满足了自顾自讲述艺术人生的“自省三部曲”后,日本人熟悉的电视综艺节目活宝北野武、日本人陌生的“欧洲电影节”明星北野武,完成了票房了得的黑帮片《极恶非道耗此次威尼斯电影节,他继续带来《极恶非道2》,在为观众为票房服务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复仇、忠诚和权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4月14日晚,奔西宁,西安转机。偶遇一位囊谦县的仁波切,他赠给在场每一位记者一件小小的吉祥物。去往西宁的飞机晚点3个小时了,在机场负责人又一次不紧不慢地搪塞后,那位之前一直羞涩地坐在一边的仁波切的弟子,终于爆发:“我们必须要走!死在这里我们也要走!”半小时后,广播登机!  相似文献   

3.
清明又至。上坟、扫墓的,并不都是有神论者。道场法事、追思礼拜,人们向死而生,也是一个灵魂,各自表述。小时候,戴红领巾,扫烈士陵园,才知道少先队也有祭拜仪式。我悄悄问亲爱的伙伴,为什么团委书记也搞迷信?他是大队辅导员身边的红人,很得意地说,这是文件规定的。  相似文献   

4.
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宋时期 ,在政坛上存在着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 ,即文臣一般不愿改换武职 ,武将又通常难于跻身文官之列。于是 ,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 ,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 ,完全在于宋初以来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的结果。由此 ,遂加剧了当时社会中“崇文抑武”风气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在现当代日本阳明学者中,与贵州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三个人:三岛毅、冈田武彦和志贺一朗。冈田武彦先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当代著名阳明学家和儒学家,冈田先生对中国文化所怀有的特殊感情。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心甘情愿地为贵州、浙江等地的文化建设与学术振兴作了许多有益之事。今年是冈田先生逝世10周年,为表达对先生的敬意,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6.
正北野武是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年轻时,他独自去东京打拼,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小有成就。事业虽很成功,但在生活上他并不如意。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和母亲的关系。自从他离家后,母亲每个月都会催他往家里寄钱,稍有耽搁就  相似文献   

7.
尚斐斐 《华夏考古》2012,(3):120-122
历史上的武津城是刘宋北伐时修筑的城池,一度位于刘宋、北魏的分界线上,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该文根据出土文物与文献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武津城城址位于今河南上蔡县朱里乡岗郭村。  相似文献   

8.
彭牧  沈燕 《民俗研究》2023,(4):44-51
中日两国民俗学界一直关系密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著名神话学家松村武雄先生有多种论著被译介到国内,钟敬文先生与夫人陈秋帆也亲自参与了译介。通过考察钟先生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过程,可发现钟敬文先生在学术成型期的方法论抉择,以及其学术积累中西方、日本与中国传统的多重交织与融合,并由此探讨书写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时空框架的本土性文化史在当代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文化的传承发展蕴含着深刻意义.本文基于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与平和县绳武楼传承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利用多方合作,增强保护力量;拓宽发展渠道,转变管理模式;融合科技与当地元素,实现土楼创新发展;拓宽宣传范围,发展多元化宣传模式四项对策,以期推动田螺坑土楼群和绳武楼的传承发展,为整个福建土楼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关公作为忠、义、仁、勇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随着关公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关公信仰成为维系海内外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山西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已经成为关公信众寻根认祖的神圣空间。随着信仰政策的放活,更多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人加入到赴解州关帝庙寻根祭祖、祈福求愿等系列活动中。本文以台北新庄武圣庙至山西解州关帝庙为研究个案,以期探究祈福求愿在信仰空间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董兴华 《黑龙江史志》2013,(17):134-134
博大精深的儒学在中国产生之后,很快走出国门,影响到周边地区。尤其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儒学,经过短暂的沉寂,在推古改革和大化改新之后,儒学逐渐为日本民众所接受,并与日本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儒学。本土化之后的儒学,对日本的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牛贤芳 《沧桑》2014,(1):148-150
关公作为忠、义、仁、勇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随着关公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关公信仰成为维系海内外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山西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已经成为关公信众寻根认祖的神圣空间。随着信仰政策的放活,更多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人加入到赴解州关帝庙寻根祭祖、祈福求愿等系列活动中。本文以台北新庄武圣庙至山西解州关帝庙为研究个案,以期探究祈福求愿在信仰空间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氏之死》展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通过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述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主角之一的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终惨死在丈夫手下,反映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王氏虽已死去,但是在当今社会男尊女卑的观点依旧存在,只有真正做到男女平等,"王氏"才能真正的离开。  相似文献   

14.
学者和公众一般认为,考古学就是为寻找最早的家马、文字或者城市等诸如此类遗存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习以为常,大众媒体上出现的考古类文章往往只是与历史特殊性有关的复原和重建。这种倾向歪曲了考古学这门在最近几十年取得巨大进展的科学学科。我们认为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在广义的社会学领域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这种进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趋势:其一是全球范围内大量田野工作新资料的积累;其二是利用实物证据对古代社会动力机制进行可靠重建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战争遗迹成为日本进行精神动员,建构和强化集体记忆的重要场域。作为日军进入南京的第一座城门,光华门的战争遗迹很快就被占领者形塑为著名战迹。伴随着战斗神话的制造与传播,光华门战迹开始进入日本国民的视野。不过,即使在日本战败之前,关于光华门战迹的记忆内涵与表象也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样态。通过对光华门战迹及其记忆实践的历史考察,可以更为细致地理解战迹与战时日本集体记忆之建构的关联与互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日本封建武士一向以忠诚著称,但武士的忠诚只是主从之间的私忠,而不是中国儒家提倡的君臣之间所应建立的公忠,其效忠的对象是自己的主君,而不是天皇。但到了近世以后,武士忠诚的对象开始从对主君个人转向主君所代表的集团,尤其是随着儒家"大义名分"论的宣传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武士的忠诚观念由多元化转变为一元化,即武士从分别效忠各自的主君向效忠天皇一人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吉田松阴的尊皇武士道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忠诚一元化理论的完成,为近代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朝廷不再将颁授碑祠作为笼络地方或政绩奖励的手段,对生祠放松了管制。这使得修建生祠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地方,为其盛行创造了条件。生祠因兼具为官员祈福祈寿与颂扬美名的功能,从而成为民众偏爱的报答方式。作为循吏传统的重要象征,建祠立碑对于提高官员声望、塑造循吏身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官员道德实践得到认可的标志,故受到推崇。同时,地方士民借此评价官员的施政效果,把各种善政措施固定化,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宋代生祠的盛行。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在环境基本法和环境基本计划的框架下推进了循环社会建设,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循环社会基本法》和《循环社会基本计划》,继续推进了循环社会建设。同时,环境立国战略也对循环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次《循环社会基本计划》强调了建设循环社会的紧迫性和新课题,提出了2015年前的任务、目标、政策方向和政策措施。日本循环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可供我国学习、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早期,在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渴望日本尽快走向近代化的思想家在否定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社会平等的新观念。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平等的天赋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正当性,深入分析了社会平等的具体表现,包括享受各种权利的平等和权利受到保护方面的平等。同时,主张人民要争取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平等,必须首先具备平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