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0多年前的一个夏夜,一个孩子抬着头仰望星空,好奇地向大人发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相似文献   

2.
马杰 《神州民俗》2009,(11):58-59
一位世界名人,一块苏州“圣地”,造就了一座传世之作。 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道亮丽的文化大餐征服了挑剔的苏州人。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3.
朱珺 《风景名胜》2021,(4):0191-0191
随着人们对于建筑综合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建筑职业教育体系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掌握建筑结构理论的能力,建立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建筑职业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具有理论加实践能力的建筑职教人才,以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对建筑职业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和美术学院完成学业,经欧洲回国。前是梁启超的长子,后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艺术及建筑史女留学生。家学渊源、秉赋优越、训练精当、风华正茂的两人受聘于中国东北大学,被托创办建筑系。  相似文献   

5.
蒯乐昊 《文史博览》2009,(11):30-31
林徽因的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林长民,不无骄傲地对徐志摩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深邃富丽的晋商住宅院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当时的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  相似文献   

7.
《文史天地》2008,(4):70-70
明熹宗,名朱由校(1605—1627年),年号天启。其在位期间,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明熹宗对国家统治不感兴趣,他的兴趣在于建筑方面。史书记载,他曾亲自在宫廷中设计、施工建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精妙绝伦,巧夺天工。天启帝曾对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进行了规模巨大的修缮工作,从起柱、上梁到插剑悬牌,整个工程中天启帝都亲临现场,称其为“总建筑师”当不为过。他还在皇家花园建造假山、亭台、楼阁多座,布局错落有致,雕琢细致,设计巧妙,堪称当时一绝。明熹宗又是一个出色的木匠,对于木工活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天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对于刀锯斧凿油漆的活,技巧娴熟,一般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望尘奠及。  相似文献   

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经营一座城。人与城共有一种秉性。上海人的精明、骄傲、时髦,适应于现代化大都市的节奏;厦门人的闲适、平和、柔婉衬托出滨海之都的精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留给大家的印象往往一致。例如中国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世界上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广东人.等等。  相似文献   

9.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大学者,遍布大楼。而且每一座大学的建筑,都鲜明地刻着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方向。当我们细数中国的百年大学时,还会发现,那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建筑,几乎用一个词——中西合璧——即可道尽。  相似文献   

10.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并且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从新石器时代垒巢凿穴开始,中国的先民们就建筑了最早的茅屋,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独具中国元素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11.
杨俊 《神州》2014,(3):17-17
日本人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以蔬菜,海藻,五谷以及鱼等素食为主的饮食生活。四面环海的日本根据四季变换,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给予的恩惠而产生的饮食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修建了大批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选材、风格等都与以往的建筑有所不同。通过《满洲建筑杂志》的诸多文章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初期的建筑在建筑样式、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等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3.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彩萍 《丝绸之路》2009,(16):84-85
在麦积山石窟的洞窟形制中,有一部分是仿照北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开凿和修建的,是对当时建筑形式的一个直接反映,对了解北朝建筑史有重要价值。另外,在洞窟壁画中也有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反映,如城池、民居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本文分门别类地对这些建筑以及其与世俗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碛口古镇民居建筑——窑洞的中国建筑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丝绸之路》2009,(14):51-53
碛口古镇的民居建筑继承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精神,是抢救古镇文化遗产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于黄河沿岸古镇碛口进行实地考察,从中国建筑艺术精神及艺术传承的角度阐述了保护碛口民居建筑的同时,应如何发现和继承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姜杨 《神州》2012,(36):172-172
本文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分析,以及仿生学在建筑领域方面的应用,体现建筑仿生学应注意环境生态、经济效益与设计创新之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协调与合作,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充分意识到安全和建筑质量的重要性,并在实际设计中总结其重要性,建立现实世界的经验和进步以促进创新.建筑师必须能够以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工作,以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并调整和平衡建筑质量的决定因素,以确保相应的建筑质量.  相似文献   

19.
藏族人民在漫长的营造实践活动中崇尚自然,适应自然,利用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和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建造技术和建筑经验,并为其注入了浓厚的宗教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并与严酷的环境和谐共存。西藏传统建筑雄浑与沧桑相伴古朴与科学共存,粗犷与华美相衬,技术与艺术同辉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阶段传统建筑的构造特点,是罕贵、古老的民族建筑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陈卓  林学伟 《神州》2012,(35):186
由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经济水平不同,以至于不同文化差异下的民居建造风格也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说民居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我国古老建筑的重要文化缩影,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尤其是达斡尔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格,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即从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与建筑特色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此进一步分析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