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欲望无关     
我在电脑前天花乱坠地敲着键盘,朋友金先生忽然打来电话,让我上他那儿去喝酒。被他叫去的还有一位也是在老家时就是朋友的黄先生。电话里金先生就说明了,要弄几个家乡菜。金先生操持着一家办事处,虽然有职有衔,每一厘花销却都是从市场上赚回来的。我在答应时,早早地就告诉他,别的菜有没有无所谓,只要有豆渣,就是买张飞机票上他那里去吃一顿,也是可以的。金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下来。等去了,入席之后,他才说,厨房里张罗迟了,没有弄到豆渣。说着还要将有关人员叫来,证实此话的不谬。  相似文献   

2.
初来马来西亚,我的朋友汉斯医生说要请我吃地道的中国菜。我被他的豪爽与热情所感染,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途中,他说我们要去的这家餐馆是一位中国人开的,叫“陈记面食馆”,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我问汉斯,难道马来人、印度人也爱吃中餐?他哈哈一笑说,美味佳肴无国界,凡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他还告诉我说,这位中国  相似文献   

3.
听朋友讲过一个牛吃草的故事,很有意思。朋友说他有一次在乡间旅行,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他问老农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呢?老农笑了一笑,说,我要是把草放在地上,它只是顺便吃,从未吃干净,但我把草放到它勉强能够得到的屋檐上,它却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吃个精光。身为教师的我听了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有些学生为什么对学习没有兴趣。牛吃草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妥协、投机和谨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已然成为他最醒目的方法论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对于北京地盘上一些有小资情调的人而言,潘石屹的建外SOHO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有一些味道一般但是环境简洁的餐馆,几年前,我在那里曾经吃过米粉,是正宗的桂林米粉。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刚好碰到了潘石屹坐在那里,一个人,一边哧溜溜吃,一边翻着杂志。  相似文献   

5.
呷通!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每天早上我都必须喝酥油茶吃糌粑,要不一整天都没劲。如果没有喝茶,吃其他的什么都不行!代替不了!”桑布医生说。藏族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喝茶的民族了,很多人特别是老人已经对茶养成了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宁可一日无食,也不可一日无茶”。“我们藏族有一句话:‘没有喝茶就等于没有吃饭’。我们藏语管喝茶叫‘呷通’,这个词有时也带有吃饭的意思”。生活在成都的藏族朋友格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平壤     
余夫 《世界》2005,(3):48-49
吃在平壤 像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平壤市也有餐饮一条街(仅此一条)。它位于西平壤的苍光大街,以平壤高丽饭店为标志,沿街两边是装饰整齐洁净的餐馆,大概有十几家。不过几次乘车路过那里,总看见车少人稀,看来生意很冷清。除此之外,还有几家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餐馆,如玉流馆、清流馆、新兴馆、平壤面馆等。但是外国人在平壤进餐馆就像进商店一样,不是哪一家都可以随便出入的,外国人有专门的外汇餐馆。  相似文献   

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变成了路上那个匆匆而去的背影,似乎每个人都很忙,忙得像一只一刻都不能停止旋转的陀螺,步履匆匆,无暇他顾,没有时间与家人一起吃顿饭,没有时间与朋友聊会儿天,忙工作,忙升职,忙赚钱,来不及细品生活的滋味,来不及静候时光的飞逝。  相似文献   

8.
内心的真实     
采访作业本时,我问他,有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朋友。他说没有,一个都没有。看上去他和朋友们在一起有说有笑,但他觉得“他们的想法跟我隔着十万八千里”。在他眼里,两个独立的个体部是惟一的,真正完全了解不大可能。  相似文献   

9.
吃在竹海     
有人说:竹海饭不饱肚,酒不醉人,在竹海特别能吃、能喝。是的,美丽的竹海空气清新,吃的是竹筒饭,喝的是竹荪汤、竹根水,饮的是竹牌黄酒,能不多吃多喝吗? 在竹海,不管是宾馆、餐馆,还是农家小店,到处都有竹海山珍,到处都有竹海美酒,各种风味小吃,琳琅满目,游客吃得舒服,吃得满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在吃上,认口J[,讲究口J「得顺。唯一口川说曲瞠就是吃对了路子。开花豆、拍黄瓜、前小变、萝D、蘸酱,这几样寻常小菜北京人就吃对了路子,不信,您到京城各餐馆去“上眼”,甭管是中档、高档的豪华酒楼,还是低矮简陋的街头小馆.只要有北京人吃眼点菜的时候一准短不了这几代弄得现在人民大会堂开宴会,都有拍黄瓜这道菜了。只不过大宴席,人家做得精细,拍黄瓜不叱e黄瓜,u瓜条。北京人吃东西还有一样儿,只要吃顺了口几,您再想让他换,难啦,且不适应呢。要不外地人到北户开餐馆,总说北京人难伺候呢!错晓并不是北京人难伺…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爸虽然已是一位行政干部,但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却让我望尘莫及,佩服之至,快40岁的老爸真的是个爱学习的人。你看他吃饭时,饭桌上总要摆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一边吃一边看,从我记事起就是这样。听老爸说他这习惯已经养成20多年了,从上初中起,喜欢看书的他就边吃边看,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因为看书太入迷,他常常会闹一些笑话。有一次,妈妈在做饭时忘记了放盐,我和妈妈发现了这个问题,都往饭里放了盐再吃,可是爸爸因为把心操在看报上,竟然没有尝出没有盐,还是像往常一样津津有味地吃着看着,妈妈故意问他:今天的饭是不是太咸了?可爸爸却说;不咸…  相似文献   

12.
读包拯事,总有几个疑惑:一是他为什么鲜有朋友;二是他弹劾张方平的上疏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三是他为什么不笑。史书里记他平生不写私人信件,没什么朋友,与亲戚也不往来。他流传下来的文字,只有早年的一首短诗和晚年的一篇家训,其余全是奏议。  相似文献   

13.
老伯之牙     
《南京史志》2011,(8):22
儿子"我们一家人,天天都有好饭菜吃。弟弟也是母亲所疼爱的宝贝,为什么只给他一点一滴的奶水喝,并不给他吃饭菜呢?"妈妈"因为小弟没有牙齿,不会咀嚼东西,所以只好吃奶。"儿子"我看隔壁老伯伯,嘴里也没有  相似文献   

14.
输者为王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问题,是打牌的首要问题。打牌是反社会的。社会的逻辑是,胜利者是朋友,谁快胜利了我们跑到他那边去站队;失败者是敌人,我们弃如敝屣。打牌的逻辑恰恰相反,赢者是抢劫犯,人人都想将他剐了吃,输者却是投资商,谁都想招商引资。  相似文献   

15.
榭子 《旅游纵览》2008,(8):52-53
<正>外国人在欧洲吃的中餐一点也不纯正,但他们认可,只要是华人开的餐馆,不管他是江浙味还是闽南、川粤味,都叫中餐。而在欧洲开中餐馆的华人多是香港或台湾来的老板,有的来了很多年了,差不多现在是第二代人在掌柜。  相似文献   

16.
宋沉 《纵横》1997,(10)
提起孙毅将军,军内外许多人都很熟悉。他总喜欢穿一身洗得褪色的绿军装,戴着一顶军帽,当他在街上行走时,仿佛是一位普通的战士,迈着军人般坚毅的步履。那一撇由浓黑变花白的胡子伴随着他走过了战火纷飞年代成为他极富个性的特征。 孙毅 1904年5月出生于河北大城县一贫民家庭,童年时没有欢乐,贫困潦倒的家境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一年到头都是睡土炕,连个铺的东西都没有,家里除了过年吃点白面,平时就是红高粱……记得母亲时常嘱咐我,在外面不要和别人一块上厕所。因为老吃红高粱,拉出的尿也是红的,怕别人笑话。”  相似文献   

17.
在路上     
山珍海味,我也吃过一些。但没什么 记忆.也就是说。不会去想它.想 起的都是简简单单的食品。甚至还很刻骨.如果说“刻骨”这词太夸张。就说“画皮”.某个清晨。某个午夜.半梦半醒之间。会在头脑里突然上演起灯火烟花的皮影戏。这样,我就在路上了.简简单单的食品都是在路上吃到的。吃。也是一种旅行. 八十年代初期。我在长江中下游跑了个把月,随着运油船。船到益阳时,带我上船的朋友被公司急招回去,因为两条油船在重庆的江面上相撞。烈火熊熊。出了英雄.我朋友是这家公司里的诗人.就招他回去可歌可泣.我想与他同归,他说:来…  相似文献   

18.
5月是吃四季豆的季节。阳光静静地洒进厨房,我闲闲地打理着四季豆。“如果干煸,用那种扁扁的四季豆最好。”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只要一吃四季豆,我就会想到他。如果他缘那些活着的朋友一样,在城市某个角落过着干篇一律的日子,我怀疑自己还会这样强烈地想到他。他选择了一种惨烈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把自己抛到窗外去。  相似文献   

19.
有人要写我的爸爸,问我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好吃。"不错,好吃是爸爸的一大特点,并且爸爸对吃确实颇有研究。在吃学上,爸爸讲究要有艺术性,达到色香味俱全。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样的盘子盛,都要精心设计。尤其是请客,研究菜谱,那是爸爸最大的乐趣。他能像平时写作时一样蹲在椅子上,嘴里抽着烟,思考再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位活佛,文革期间还俗,结婚、生子,文革后又重新当上了活佛。他在废墟上重建了布绒那寺,收养孤寡老人、孤儿,对朋友仗义得更像一个大哥。朋友都喜欢去他那里,他的家被朋友们称为“港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