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中国妇女。她与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经营了她的事业与家庭。母亲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感觉不到她的存在;母亲又是伟大的,伟大得让我终生难忘她的教诲和关怀。自我呱呱坠地,世上便多了一位母亲,便也多了一位受苦的人了。母亲生我时是极痛楚的,我降世之后,她未及品味初为人母的甘甜,便尝尽了随之而来的孩子的琐事、繁重的家务之苦。直至今日,岁月白色的光华渐渐渗入她的双鬓;风雨化作坎坷写在她的脸上;家庭和事业的重负,佝偻了她的身板。然而,  相似文献   

2.
母爱     
有一位林姓朋友,小时候家境一直不好,由于不满意干涩的生活,常与她母亲“对着干”,所以常常遭母亲批评甚至挨打。在童年的岁月里,林君并不理解母亲的做法,只是天天盼望自己快长大,她想等到自己有足够体力的时候,一定也把妈妈压在地上,狠狠地打,以解心头之恨。可是,15岁那年,她妈妈因中风再也站不起来了。没有父亲,弟弟还小,从此,照顾病床上的妈妈,便成为林君生活的重心。每早,她都要吃力地把母亲抱上轮椅出去看太阳,她恨自己长得太慢,不能轻松地抱起母亲。母亲不会说话,眼泪是她对女儿诉说的惟一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林秋铭 《人物》2022,(9):22-27
一个和母亲从未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会怎么理解“母亲”这个词语,又如何确证母亲对自己的爱?在彭佳的印象里,4岁那年,生母跟一个陌生男人骑着摩托车走了,把她丢给了爸爸。直至2012年,生母因肝瘤去世,彭佳和她的见面不过几次。在漫长的时间里,她生气,愤怒,她想,母亲拒绝了她,她也要拒绝母亲。成年之后,她体会到愤怒里头包裹的是悲伤,她一直放不下的是,为什么生母不爱我?  相似文献   

4.
熊欢欢 《南京史志》2011,(13):22-23
她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对父亲的印象也只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些碎片,因为母亲工作的艰辛,很少与她沟通,于是,她便将自己关闭在孤独的世界里。后来她有机会随母亲,转入到一所城市的初中。初来人生地不熟的校园,第一天她几乎就这么孤单地坐在靠窗户的一个座位上。目光跳跃窗外,孤寂的心境犹如那棵白杨,在微风中无依无靠地随风摇曳,几杆枯枝无精打采地随着早春的寒风发出沙沙的声响。她连连叹气,焦躁烦虑,  相似文献   

5.
钟小洁 《南京史志》2009,(11):12-14
主持人:有一位母亲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女儿今年将高中毕业,论年龄她已经成人,论学习她成绩优秀。从这些方面看,我觉得她应该懂事了,然而她却一点也不懂事。这不,最近几天,她正和我赌气呢!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书     
母亲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大字不识。奇怪的是她却有本书,她的书放在农闲时与她做伴的针线筐里,我第一次翻看这书时,还在念初中。一个晚上,明亮而温暖的油灯下,母亲静静地坐在床头,纳着鞋底,针线筐静静地守在旁边,鞋绳被拉得吱吱响,我在被头里坐着看母亲纳鞋,眼光落到母亲的书上。  相似文献   

7.
施雨,海外女作家,当代新移民女作家里"弃医从文"第一人,她在1989年随夫赴美,在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却为了家里的两个ABC孩子华丽转身。白天,施雨是个平凡的母亲;而当夜深人静时,她的手指拂过键盘,魔力之门便悄悄开启,世界变得更为辽阔。  相似文献   

8.
1938年8月,周惠成出生在天津一个梨园家庭,母亲周翠兰是天津著名评剧演员,为孩子今后能有出息,母亲给他取名“惠成”。惠成也的确不辜负母亲厚望,4岁即开始练功,耗腿、筋斗是他每天的必修功课,白天耗腿不够,晚上睡觉还用绳子将腿吊起来。练筋斗时在腿上绑上沙袋,每天还往里增沙。4岁的孩子,鸿蒙未开,便受这等罪,哪一个做母亲的不心疼?看到惠成呲牙咧嘴的摸样,母亲心里的疼真是无法言状,但她只能咬着牙、狠着心地看着,必竟,她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呀。  相似文献   

9.
正春,迈着悠闲的步子来了。她钻进了我们的身体里,眼睛里有她,鼻子里有她,耳朵里有她,连嘴巴里都有她。眼睛里有她——春把绿色埋进了土里,春泥中便跑出了一大片小草。春把粉色塞进了枝条,枝条上便钻出了一大簇桃花。春把蓝色打翻在了天上,天空就蓝莹莹、亮晶晶的了。春把白色点在了云朵儿上,云朵就像雪花般洁白。春姑娘高兴极了,留下了幸福的泪珠。呀,这泪珠是彩色的,滴落  相似文献   

10.
风中的等待     
多年来,我总是行色匆匆地奔走在家乡与学校之间,孤身一人,风尘仆仆。日趋年迈的母亲,也总是我在家乡的站台前望见的第一道风景和最后一道风景。回家乡后,一下火车,便能望见她慈祥欣喜的面容,她高声地呼喊着我这个独生女儿的乳名,在人群中踮起脚尖,奋力挥动双臂,...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纺车     
母亲的纺车文/梁森林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和纺车连在一起的。钩月初桂,阴雨萦晚,风雪侵夜,低暗的小屋里,总响着嗡嗡的纺车声。那时,我便坐在母亲怀里,在一灯荧荧的昏黄光线下,看她一手摇纺车、一手握着棉条抽线线。有时我恶作剧地把脚一伸,将线线给弄断。可母...  相似文献   

12.
1953年夏天,我的母亲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后,立即返回祖国。不久,我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降生了。为了让母亲尽快投身教育事业,为刚刚摆脱战乱的人民共和国培养师资力量,外公朱德有意把我留在身边。从孩提时代时到“文革”初期,我便一直生活在中南海。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外公和刘少奇两家是邻居,不仅大人相敬如宾,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3.
读懂母亲     
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亲情,她在母亲的每一个音容笑貌里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的母亲,今年才三十多岁,可看上去却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她过早地有了白发、皱纹、老茧,我知道,那是用母爱编织的一部书,我要读懂她。白发曾记得我小时候,母亲有一头乌黑的秀发,我总喜欢扯着母亲的秀发撒娇。然而时间辗转,慢慢的,母亲的乌发变白了。于是,我在沉思——曾几何时,我的背道而驰,放任自流让母亲一次又一次的伤心、失望;曾几何时,我跌落的成绩伴着跌落的心情一股脑儿地向母亲发泄,让母亲无奈,更是心疼;曾几何时,我有了委屈,受到了侮辱,我都会毫不保留地向…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生日眼看就要到了,我跟妻子商量,应该送母亲一件什么样的礼物。往年,妻子会从超市里买回来各种各样新鲜的水果,那都是母亲喜欢吃的。然而,母亲在最近体检时,被检查出血糖高,水果自然不能多吃了。妻子便提议为母亲买两件衣服。  相似文献   

15.
“麻胡”考     
刘大寿 《文史月刊》2003,(12):54-55
问题的提出儿时在平遥———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乡下度过。每每夜间哭闹,母亲便以“麻胡”来吓唬,自己便恐惧,便用双手紧紧搂抱母亲,便哭闹声立停。“麻胡”,在我同代人的心中是一种凶恶的吃人的野兽。稍长,随母亲去邻村赶会(赶集)正正在玉米吐穗时。回家路上,见不远处田野里一只狼悠闲地正走向一片高粱地,大人们都说,那是“麻胡”,自己便紧紧拉住了母亲的手,催母亲快走。心中也便以为“麻胡”原来便是狼。至于“麻胡”两个字怎么写,是“麻胡”、“马虎”,还是“麻虎”?并不知晓。后来读了书,游了一些地方,知道以“麻胡”来恐吓小儿的,不仅…  相似文献   

16.
台湾寻亲记     
1948年夏天,我的叔伯姐姐李克俭高中毕业,在人生重大的转折关头,遭逢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纯洁友谊和骨肉亲情的割断。她家在北京,父亲是留学德国的高级建筑工程师。但她却跟着二叔(我的父亲)在武汉念中学。她打小就和二叔最亲。二叔留学日本,暑假回南京,住在爷爷书房里。她就经常去找二叔玩,二叔教她跳舞、唱歌、吹口琴。上中学的时候,二叔在武汉的银行任职,便把她接到武汉。送到全省最好的中学读书。二叔二婶把她视同自己的女儿,细心呵护。二婶(我的母亲)很大方,给她买了许多好看的衣服。二婶厨艺很高,每周都做许多好菜让她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在学校里她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正当豆蔻年华、充满幻想的一群女孩子,该有多少欢乐的嬉戏、多少贴心的悄悄话、多少美好的憧憬啊。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手     
母亲为她撑伞,她满心感激。她却永远不知道,父亲默默在身后,为她撑起一片天。——题记父亲的手,似乎从来没有完好无损或者干干净净的时候。在她对父亲不多的记忆中,那双大手总是带着各种伤口。指甲又很长, 塞着黑垢,仿佛怎么也洗不干净。她一直不喜欢父亲黑黑的双手, 也很少和父亲亲近。和父亲相比,母亲的双手干净而白皙。虽然母亲操持家务,却总会把手洗得很干净。这双干净的手,会为她绑好看的辫子,做有趣的玩具和可口的饭菜。她的欢乐似乎都是由母亲编织的,所以她的童年回忆里,大都是母亲的样子,几乎没有父亲的影子。印象中父亲一直是忙忙碌碌的,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挣得微薄的收入,来养活一家人,还要支付病弱的母亲的医药费。不过现在家里的开支因为她的升学更加重了,父亲的那点收入几乎负担  相似文献   

18.
徐小岩 《百年潮》2009,(12):53-59
今年11月16日是母亲黄杰的百岁诞辰,在父亲徐向前1990年辞世之后的第17年,母亲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亲爱的母亲虽然已经走了两年多,但是她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在我的睡梦里,许多往事异常清晰地铭刻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19.
梦见母亲     
西风 《南京史志》2022,(11):4-5
<正>母亲过世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我如愿地梦到了她。那是一个亮如白昼的夜晚,我的母亲神态安详,目如秋水,一头如雪的白发,像跃动的燃烧的火焰。母亲像从前一样,坦然地走在家乡的土路上,她那一身素朴的青衣,脸上挂着的恬淡的笑容,都是我再熟悉不过的风景。记得在那样的梦境里遇见母亲,我呼喊着,疾步追了过去,可是母亲不应不答,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夏天,在开足冷气的办公室里,我接到大学同学陈晓默的电话:"你知道吗?他现在在北京读博士后,他发邮件给我了……"说到最后,晓默简直要哭了。晓默口中的他叫杨阳,是个她爱了十几年的男人。照晓默的描述,杨阳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单纯、阳光。晓默爱上杨阳的故事我听了不下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