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2.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黄组卜辞中的重要方国“尸(夷)方”,学者或释为“人方”,意见长期不能统一。小屯南地H31、H57出土的无名组卜辞也有“尸(夷)方”,都邑地名和黄组卜辞相同,而字明显是“夷”,证明该方国应为“夷方”。无名组卜辞征夷方地名有,与黄组征人方地名有齐、淮(潍)配合,又证明夷方都邑位于淄、潍之间。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简介     
从中华民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之后,汉文献上不断地然而却是零星地记述着布依民先民的片断历史。布依族历史堪称悠久,考诸史籍,布依族先民是古代“百越”族群系统中的“骆越”支系的居民。汉以后,史称“蛮”、“俚”、“僚”、“蕃”、“夷”“仲家”等。本族多自称布依。解放后,人民政府尊重民族意愿,于1953年统一定名为布依族。春秋时期,辖及黔境布依族地区的古牂牁国,是一个正处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4.
何平 《民族译丛》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一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商国号考说     
有关商国号的由来与取义,迄今的研究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又文献中,普遍存在着殷商混用或殷商合称的情形。本文指出:商是本号、自称,殷是别号、他称。商早于殷。商起初是作为族名使用的,这一族名出现于该族凤凰图腾成立以后,时间上不晚于传说中的商族始祖契;商族名形成的地域,则应在东方,今鲁西南地区。又商从族名上升为“有天下之号”即国号,始于汤;汤定“有天下之号”为商,不仅光显了商族的功绩,而且具有神化其政权的功用。至于商之别号、他称“殷”,本起自周人之泛称东方民族为夷;周灭商以后,周称商为殷也并不含贬义。  相似文献   

6.
东干的族源是中国的回族,"东干"是族名也是地名,是自称也是他称.据研究和考证,东亚东干人理应是回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回族在东亚的分支。  相似文献   

7.
骊戎考     
骊戎是西周春秋时期居住在今陕西骊山下的一支戎狄族 ,近世学者将它混同于晋东南的“丽土之狄”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建立在后世领土国家观念基础之上的 ,且未明了骊戎之“骊”作为族名 (或地名 )与丽土之“丽”作为动词使用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骊戎属所谓姬姓之戎 ,它实际就是著名的犬戎或犬戎的一支 ,亦与春秋时的白狄相同族属。称犬戎者 ,以其崇尚犬图腾 ;称白狄者 ,以其尚白之习俗 ;称骊戎者 ,则以其世居骊山之缘故。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一个地方或地区的代号。每一地名的形成和演化与人们生息的自然和社会状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襟山带河,素有表里河山之称,更兼历史悠久,人积淀深厚,地名内涵尤其丰富。研究和探讨山西地名的成因问题,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11,(10):52-54
毛南是一个山地民族,族人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毛南人自称“阿难”,意为“这个地方的人”,透露出他们世代居于岭西的历史。毛南族是由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毛南人的祖先。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自宋代开始,  相似文献   

11.
锡伯族共同体形成的浅见文言对锡伯族源的探讨,笔者先后从锡伯族大姓瓜尔佳氏的族籍、锡伯族的姓氏和早期分布地区,以及锡伯族称等方面考查,认为锡伯族源于明代史籍中所称的“熟女真”,或称作“山寨夷”的一部,并非明代前千余年鲜卑族的后裔,”民族是历史的范畴,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元明清时代的汉文史籍称西亚里海之滨的阿萨辛派为“木刺夷”,汉文史籍记载了对木刺夷名称的不同称谓和全部的历史活动状况,包括木刺夷的由来、城堡状况、七世传人和被他们刺杀的人物状况,以及西征蒙古军与木刺夷的交锋概况。  相似文献   

13.
粤讴考     
正粤俗好歌。明代欧大任《百粤先贤志》记载:"张买,粤人也。……买少善射,知书,拜中大夫。孝惠帝时,侍游苑池,鼓擢能为越讴。时切规讽,不自言父战勋。"[1]张买所唱何词无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使用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的、粤地特殊的民间歌调,而用孝惠帝能够听懂的中原音演唱。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称,越、粤二字古代通用,出于古代的越语,意义等于汉文的水,与"夷"字意同。夷指海,越人就是水上人或水滨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苗族族称定为“苗”,是各地苗族自称“Hmongb”(蒙,清鼻音)、“Mongb”(蒙,浊鼻音)、“Hmaob”(毛,清鼻音)、“ Maobl”(毛,浊鼻音)、“Hmub”(母,清鼻音)、“ Mub”(母,浊鼻音)、”Hmangb”(芒,清鼻音)、“Mangb”(芒,浊鼻音)等的音译,为全体苗族同胞所承认,可以说是苗族的共同族称。此外,各地苗族还有一些次族称,如湘西等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 xongt”,音译“嘎雄”;湘西泸溪地区苗族自称为“Deil sangb”,音译“待桑”;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 Nes”和Deil Yul”,音译为“嘎娜”和“待尤”;广西融水地区苗族“Deil Gef”和“Hmongb”两种自称并存,两者音译为“待格”和“蒙”。这些共同族称和次族称,都有其来源和含义,只因过去苗族没有文字,未能写成史书流传下来,后人无法知道罢了。因而苗族族称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  相似文献   

15.
沈坚 《民族译丛》2006,(6):72-78
地名是人们对于相关地域的一种认知或命名,同时也往往提供了历史上人们活动的某些重要信息。作为一种明晰的象征符号,地名总是以一定民族的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显示了特定人群同相关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传达的是一种人地关系的讯号。然而,有时候地名又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曾在这些地方居住过的部落或民族的名称”,凡属这样的地名,实际上是由一些族名和部落名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或即族名的延伸。在对欧洲民族史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时,常可发现不少这类有趣的例证,显然,这是一种颇具意味的历史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商代金文中出现的族名主要有单一族名和复合族名两类.古代氏族名号有称二字者,或称其为复氏族名.复氏族名与复合族名较难区别.复合族名是在同一器物上铸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族名,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或为标识母族,或为某种性质的联合,或为通婚,或为同宗祭祀等等.复合族名中还存在着私名、地名、职官名等成分.  相似文献   

17.
"草称蛮"一名见于五代敦煌名僧范海印之巡札行记--敦煌写本S.529v<诸山圣迹志>中,其原文为:"(伙前略)西行五日,人广州,……遂却返韶州.西望郴、连等,欲近千里,经草称蛮,过野庚,八九日方达郴州,……(后略)"(转引自陈双印:<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校释与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89页).检索史籍,并无此"草称蛮"之名,敦煌文书应为其仅见者.案:古代少数民族之名称有自称与他称两种,自称者如"匈奴"等;他称者又可分为依地域,如"辰州蛮"等,依生活及生产特征,如"金齿蛮"、"莫徭"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西域地名、族名问题,历来是中亚史地研究的难点,这主要是历史上民族语言的变迁及不同语言间的对音互译造成的。汉文史籍浩繁,如果能从西域地名、族名的汉译对音研究入手,就能解决西域史地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本文论述了西域地名、族名中保留的古汉语读音,如入声音、复辅音及民族语的-r与古汉语-n的对应关系等;指出《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地名并非译自当地西域的民族语言,而是译自梵语,因而对玄奘所说的“讹也”不可盲从;《元秘史》、《元史》和《四库全书》等书在译名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详细论述了古汉语的阳声字(以鼻音m、n、ng收尾的字)和入声字(以p、t、k收尾的字)在西域专用名称中的保留等。  相似文献   

19.
湼吉达尔人是现在苏联远东最小的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北岸支流阿姆贡河(即亨滾河)一带,人口约有五百人。这族人自称“叶勒勘”、“叶勒勘一贝叶浓”。意思是“此地人”,或称“阿姆贡一贝叶浓”,意谓“亨滾河人”。从前,满人称他们为“奇勒尔”,“奇楞”。赫哲人称他们为奇勒尔、“鄂伦春”或“亨滾叶尼”,后一称也是“亨滾人”的意思。费雅喀人(今称尼夫赫人)称他们为“雷古”。“湼吉达”是鄂溫克、鄂伦春、满琿(今称乌尔奇人)等族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河边人”、“极边人”。  相似文献   

20.
研究西藏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西藏。在国内,对西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西藏是指西藏自治区,它是一个地域概念,不是一个民族的名称。然而,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人把西藏当作一个民族名称,称“西藏族”,包括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拉丁美洲的华人。很多人只知其为西藏或西藏族,不知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