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一九七三年在襄阳县余岗大队发掘了一批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批器物.最近在清理这批器物时,在残损器物中发现一件断为六截的徐王义楚元子剑(图1).器物编号为蔡坡M204∶25.全长53.5、宽4.5、柄长9.5厘米.剑首呈喇叭状,茎园柱形,茎上有两周饰蟠虺纹的凸棱,腊宽,剑叶中间隆起成脊,两锷微撇.格上有"(余阝)王义楚之元子□?(择)其吉金自乍(作)用佥(剑)"十六字铭文.第八字下半截模糊不清,我们原以为是"?"字,后经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等同志鉴定为"?"字,当是义楚之子名.清未以来,江西等地先后出土过有徐王义楚铭文的觯、鼎、盥盘等."徐王义楚"铭文  相似文献   

2.
徐与舒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与舒的关系,在史籍中并无详细的记载,只是近代学者在研究它们的历史和有关东夷史料时才引出了徐、舒关系问题的探讨。目前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同源说和异源说。这两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以文献为主,辅以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曾进行过激烈的探讨,但最终各自都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方法和材料,对徐与舒的关系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 古徐国,据文献记载,与江、黄、奄、钟离等国同属赢姓,学术界尚无异议。只是对于它的族属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认为徐属淮夷①。西周金文中也有直接称之为南淮夷的②,因为徐位于周之南土的缘故。《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杜注:“二国皆赢姓”。《书序》曰:“成王伐淮夷,遂践奄。徐即淮夷。” 二、徐夷不属于淮夷。根据它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与奄、宫、邾等相近,同为少氏之后③,与东夷、淮夷皆有别,淮夷是居住在淮、扬二府而滨海地带,和徐夷居住在淮河以北、微山湖以南的徐州(铜山县)一带不容混淆,并认为把徐、淮同东夷揽到一起是汉人以后的事,在春秋以后,徐、淮在古文献中还是分述的。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相矛盾,但都赞同徐源自今苏北或鲁南...  相似文献   

3.
古代楚蜀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 陕西岐山县周原遗址出土了一批商末周人的甲骨,其中一片刻有"楚子来告",这个楚子是不是就是春秋时楚国的先代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加以说明。历史记载从春秋时期开始,楚国才不断地向四方八面扩展。《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方百里为同。楚武王和楚文王时(公元前740年—前690年,在位年,下同)楚国直属的境土,不过一百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楚地广泛存在的尚剑文化习俗和信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前珍视、渴慕宝剑,以宝剑为神物;死后以剑随葬,剑成为丧葬仪式的重要参与者。江陵枣林铺楚墓出土木剑墨书"遗周羽"三字有遗世独立、周流羽化的升仙之意。道家始祖到道教尊神佩剑老君形象的生成,表明早期道教有效融合了道家与楚地尚剑习俗这两支文化脉络。先秦楚地的尚剑文化习俗是道教法剑信仰的重要源头与生长土壤。  相似文献   

5.
楚方城及其与楚国的军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城是楚国捍卫北部边疆的坚固防线。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与战国七雄的对峙中,方城曾发生过很多次鼍鼓雷鸣,干戈交夹的战争,楚国的铁骑也曾多次从这里冲出,踏破中原诸侯国的疆土。楚方城与楚国的军事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就楚方城的建筑区域及与楚国的军事关系,试作探讨。一、楚方城与韩长城《水经注·(?)水》:“叶东界有故城,始(?)  相似文献   

6.
黄为周初嬴姓封国,在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的潢川县一带。春秋时期,领地甚小,南有今之大别山脉,东与蒋国(今河南淮滨县境)为界,西邻息国(今息县境内)、弦国(今息县西南),北与蔡国(今新蔡县)毗邻。国都在今潢川县西北隆古集,城址尚在(图一)。  相似文献   

7.
楚国、巴国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这两个邻近的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友好相处、亲密无间。虽然有时反目为仇、争战讨伐。但纵观其历史,彼此间的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多于战争。两国的文化交流,互为借鉴、相互促进却是主流。这对于加速民族融洽的进程,发展两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都极为有利。历史已作证明:当楚巴两国休戚与共时,就国泰民安,生产、经济、文化、艺术等也随之发展。反之,唇亡齿寒,出现巴亡在前,楚衰亡其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吴恩培 《安徽史学》2010,(5):122-125
一、吴、徐的各自文化溯源 "吴"、"徐"是<春秋经>、<左传>等文献记载的春秋后期今江苏境内领土毗邻的诸侯方国.春秋后期,两国始有交集,且两国国家关系呈现出反反复复的复杂状况.  相似文献   

9.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顷襄王二十年,即秦昭王二十八年,“秦拔鄢、西陵.”第二年,“秦拔我郢,烧夷陵。”《史记·楚世家》亦谓”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据此可见,西陵乃楚国城邑之名,其地近鄢,即今湖北宜城;夷陵乃楚王陵墓之名,其地近郢,即今湖北江陵西陵与夷陵,一为城邑。一为陵寝,地非一处,亡非一时,应该说是泾渭分明,两不相涉的。实际则不然,从古到今,不仅这两处地望指说不一,犹连西陵、夷陵是二是一就各执所见,因此有必要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的北部有一条古蜀道,当你沿着这条蜀道游览,你就会被蜀道的绮丽风光所陶醉而流连忘返,你就会被蜀道上似颗颗闪烁着明珠的文物古迹而赞叹不已,你就会对蜀道上的三国遗迹及其优美的故事无限神往,那悬崖峭壁,会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是多么的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喜爱吟诵。这条蜀道,就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  相似文献   

11.
在洪山区九峰乡九峰森林公园内,有一处鲜为人知,但内涵颇为丰富的古文物保护单位——九峰摩崖.九峰,是指九峰乡内的九座山峰,峰名为“狮子、钵盂、宝盖、沙碧、石门、阳逻、马驿、丁管、黄叶”(同治《江夏县志·山川志》).摩崖则是考古学上的术语,为古之文人雅士,感山之灵秀,动之于情,将所感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两周时期各级贵族的礼器制度(包括用鼎制度),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有不少学者运用考古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探讨。其中有关楚国用鼎制度及其与周制的关系问题,同样是楚史,楚文化和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虽然这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若干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楚金币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楚国金币的发现情况,对楚金币的种类、形制、印记、重量与刻文诸问题加以探讨,对楚金币出土情况进行剖析,认为,楚金币是流通中的秤量货币,它与铜贝是主币与辅币的关系;并对楚金币的币材产地、冶炼技术与铸造年代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熏气 害气关于“熏”字的考释,诸说不同,可参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的解说。“熏气”即阳气,《白虎通·礼乐》云:“壎之为言熏也,阳气于黄泉之下,熏然而萌。”“熏气”即烝气。《说文》云:“熏,火烟上出也。”又云:“烝,火气上行也。”是知熏、烝同义,《汉书·路温舒传》云:“虚美熏心。”颜注:“熏,气烝也”。《文选·琴赋》云:“蒸灵液以播云。”李注:“蒸,气上貌。”烝气即热气,是阳气的别称,《淮南子·天文》云:“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战国时代三晋字体的《行气玉铭》中“气”字从气从…  相似文献   

15.
徐族的源流与南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族本嬴姓,系东夷族少打(?)氏之支裔.它的发源地,历来的史学家都认为在山东,这只是指商朝后期的徐族。古代的民族和氏族,并非长期地、一成不变地永居一地。因受自然灾害、部落交争以及物质资源的支配和影响,有时频繁地迁徙,有时缓慢地移动(当然仍有部分成员留居于故地)。否则,古老的部族将会被其他的部族所并吞或融合。古老的徐族自然也不例外.它在夏商时期,是发源于嬴姓始祖的燕山一带,是由燕族最早分出来的一支部族。在二千多年的南下迁徙和发展中,留下了不少遗迹,是我们探讨徐族的源流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6.
“剑泉”古碑与“剑门豆腐”黄邦红剑门关外一里许,古蜀道旁,有青瓦木屋小店,是古代来往蜀道商贾、文人、达官显贵饮马小憩的驻足处,今日仍为农户住房。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行至此地,无不被这古柏荫翳,小桥流水人家而发思古之幽情。憨厚好客的主人,将用黑陶碗舀一碗...  相似文献   

17.
游振群 《文博》2006,(2):30-33
关于彩陶艺术与中国画之间的种种论述,见诸书刊,已有多年。尽管各自从不同角度阐述已见,但是,对彩陶绘画之于中国画的形成,特别是承传的关系,却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由于彩陶画流行的时代与中国画创始的时期,毕竟相隔数千年。在这漫长的流程中,彩陶画的走向和发展怎样,联系到中国画,也就是说,这中间,有没有相关的脉络可循,是否有着相关的链  相似文献   

18.
楚族起源与早期楚文化的发展是目前楚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自从20世纪30年代出现楚族起源的专门研究开始,形成了"东来说"、"西来说"、"土著说"、"北来说"四种观点。学者们各有支持,但楚族起源的问题一直没有形成定论。随着新蔡葛陵楚简、清华简《楚居》等新材料不断出土,学者们开始利用最新的出土文字资料,找出楚族起源的新证据。结合传世文献、古文字和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判断,楚族起源的"北来说"相比其他各说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江西萍乡的田中古城至少历经西周、春秋两个时期,其考古学文化背景是江西印纹陶文化。虽然该城的国属难以考订,但其族属应与百越相关。该城的衰落,很可能是楚国南侵所致。城址的废弃或将楚国势力跨过长沙向南发展并进至株洲、澧陵一线的时间确立在公元前550年前后。该城址是春秋时期楚文化与百越文化接触与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楚帛书与“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帛书是现已发现最古老的数术书。这种书让现在的人读起来当然莫名其妙,但在古代却是流行读物。它与地下出土的大批日书是同一类。后者虽然现在只有睡虎地秦简《日书》发表,但将来陆续公布,势必会形成一种专题研究。那时我们将会看得很清楚,楚帛书的研究是它的开端。过去我对楚帛书做过一点研究:1980年写成《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下简称《子弹库》),1988年写成《〈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补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