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丝绸文化博大精深,丝绸织染技艺的创造,形成我国三大名锦 (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和四大名绣(蜀锦、苏绣、湘绣、粤绣),这些都是我国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蚕茧了。商代已出现绢、绮、刺绣之类的丝织品。战国、秦汉能织出彩锦,并发现经过染缬的丝织品。从汉代开始,我国的丝绸就远销欧亚许多国家,西方称中国为“赛力斯”(seres),即“丝国”或“丝绸之国”。隋唐时代是我国又一次结束分裂,走向  相似文献   

3.
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加工技术种类多,各有不同名称,后来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宋元时就材料说名"药斑布";就染法说名"浆水缬"。转用到棉布印染,成一般性流行商品时,必然是在明代松江棉布大量生产以后,但其发轫也许会早至公元前,可联系到西南地区织作的白  相似文献   

4.
古代河西走廊桑蚕丝织业考李并成地当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历史上不仅是丝绸流播的干道,而且其本身还曾有过一定规模的桑蚕丝织生产。尽管今日河西各地早已与蚕桑无缘,但于当地所出考古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特别是于敦煌遗书中见,自两汉迄宋初,河西走廊的桑蚕丝织业...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我国丝绸织花工艺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它继承发扬了唐宋以来多彩提花的优秀传统,又充分利用了元代织金的技艺,使之与彩织技术相溶合,并在织物组织上广泛采用五枚缎地结构和在织物反面抛绒的粧花技术,大大地加强了丝绸的实用效果和艺术效果。随着棉花种植的逐渐普及,棉布已成为一般人穿着的衣料,丝绸则作为织造高级服装的面料和高级室内陈设用品的原料而被精细加工,从而促使明代丝绸不断地向更  相似文献   

6.
概述我国丝绸生产历史悠久,从已经出土的大量古代丝绸文物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表明,古代丝绸五彩缤纷,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就逐步创造并掌握了缫丝、炼染、织造、后整理等一整套工艺技术。为了挖掘、研究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产,弘扬我国传统的丝绸文化,苏州丝绸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建立  相似文献   

7.
雷虎  阮传菊 《世界遗产》2015,(3):114-117,10
缂丝,因外形有"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如同用刀刻出来的丝绸,因而又称刻丝。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王金山,缂丝业唯一的国家工艺术美术大师,他见证了当代缂丝从潦倒到中兴,再到衰落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6,(5)
汉阳陵博物馆藏有"东织■官"铜印一枚,出土于汉景帝阳陵封土东北侧21号外藏坑,发掘者释为"东织寝官"。本文从玺印篆刻书法的角度对■字进行考证,认为此字应释读为"染"。"东织染官"应是少府属官"东织令"的所辖官员,负责"缯染"皇帝和皇后"天地宗庙群神五时"祭祀所穿祭服的丝帛织染工作。该枚印章的正确释读,有助于推进汉阳陵外藏坑的性质与内涵的研究,亦为研究汉代官职制度和手工业技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烟台是我国柞蚕生产的发源地,茧丝绸行业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在唐朝,烟台已成为我国水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随着丝绸产品出口量的增多,蚕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清末民初烟台蚕业三人进行介绍,以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清末民初烟台蚕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12,(12):154-159
织进色彩的生活 寻遍大江南北,除了星星点点的蓝染,大概海南的黎族是保留传统颜色及其染色技艺最多的民族。随处可觅的芒果核成为他们新奇的固色和媒染工具,他们用当地一种树叶染出土黄色,用乌墨树皮染出黑色。此外,灰色、土红、褐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图中的黎族妇女使用原始的踞腰织机,将那些绚丽多彩的颜色织进黎锦,也织进了绵长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丝绸生产一直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曾经历过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但是到民国前期,中国丝绸主要产区的丝绸行业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历史性的进步。缫丝业由传统的农家手工土法制丝发展为大型的机械化缫丝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辛勤劳动的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且相互影响,对于祖国的文化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傣族的纺织技术即为一例。傣族妇女自幼学起,大多能自纺、自织、自染、自缝,在织花技术中他们利用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3.
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流,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中国丝绸发展的溯源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我国各类以丝绸为主题的博物馆,对其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特点及定位进行梳理,探寻提升丝绸类博物馆影响力的方法和策略。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国内丝绸类博物馆的定位、性质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丝绸类博物馆地区分布不均衡,民办博物馆占比很大,存在展示内容和形式同质化等问题。大型丝绸类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和管理方面重视对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其他丝绸类特色场馆也是推动丝绸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提出了丝绸类博物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余斌霞 《收藏家》2014,(2):15-22
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丝织技术曾经独步一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有了丝绸织造的历史;丝织技术发展到汉代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纺织史上的一个高峰。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以百计的丝绸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初我国丝织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蔡琴 《东南文化》2015,(2):96-102,133,134
外销绸专指18—19世纪前后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用中国织绣技术生产的、专为外销而设计图案款识的丝绸织绣品。与其他种类的中国丝绸不同,外销绸的收藏与研究大多在国外。中国丝绸博物馆经多年努力,有了一定的藏品积累,种类包括外销绢画、外销织物、手绘外销绸、外销服饰、外销家纺等,其中不乏精品。它们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散发出浓郁的西洋异国情调,是当时中西海外贸易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相遇和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试论出土纺织品的保护李晓华中国的织、染、绣和服饰,有着七千余年的历史。纺织品使用于衣着,是人类摆脱赤身露体,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纺织品随着社会的进步,纺织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夏代之前,人们靠采集野生的葛、麻、野蚕丝和猎获的鸟兽羽毛,全部用手搓...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丝绸中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织锦与刺绣是中国传统织绣文化里的两项瑰宝。"织彩为文曰锦""五彩备谓之秀"。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正如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  相似文献   

18.
在丝绸的发展史上,销是最神秘的一种丝织品。相传为鲛人所织,在唐代繁盛一时,后来消失不见,却又让人魂牵梦绕。销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南宋诗人陆游经历过一段凄美的爱情。他迫于母亲的压力,和原配即表妹唐婉离异。  相似文献   

19.
岭南的对外丝绸贸易主要在广州,隋唐两代因为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央王朝的重视与连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大批的丝绸经由内地运过南岭,再由广州出口。随着丝绸贸易的扩大,我国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加上市舶制度的建立,使岭南经济、政治地位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20.
蜀绣和蜀锦,是我国古代传统纺织工艺中技术成就较高,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刺绣手工艺和提花工艺。刺绣又俗称“绣花”、“洒花”。在古代记载中称为“针黹”、“女红”。刺绣是在丝绸、罗、布、帛、纱、毛、麻等织物上的再加工工艺品,他是在已织好的毛、麻、布、帛、丝绸、罗上以针线按照设计要求穿刺。通过运针,将线绣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工艺品。高超的绣师巧女们所绣的作品,尤如画家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可表达绣师的技艺和个性,显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格与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