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肚弥勒,又名布袋和尚,专司笑迎香客,是佛教中大乘菩萨之一,不是弥勒佛。它一般泥塑在佛寺前山门的弥勒殿或天王殿内,在摩崖石刻造像中极为罕见。据文献记载,目前仅发现浙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下的岩洞里和四川乐山凌云寺前的岩石上各有一尊摩崖石刻大肚弥勒,刻制年代都很久远,躯高不达二米(游人站立可摸其耳)。很少有人知道在文君故里邛崃市的白鹤山腰,还“隐居”着一尊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最年轻的近代摩崖石刻大肚弥勒呢!  相似文献   

2.
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山集风峰处,崖窟内有一尊大肚弥勒佛摩崖石刻造像,俗称大肚罗汉,凿于明代。据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版《嘉定州志》卷二《凌云山》载:“有兜率宫,弥勒石像甚古。”即指上述大肚弥勒摩崖石刻造像。他与我国各地寺庙的左手持布袋,右手拿佛珠的赤脚大肚弥勒佛的外貌特征不同。这尊石窟造像凿于距地表高1.68米的崖壁上,石窟系方形、穹窿顶形制,面阔3.25米,进深5.75米,通高3.2米。造像坐于石窟中央,前距窟口3.25米,左距窟壁0.7米,右距窟壁0.8米,后距崖壁0.6米。面对岷、雅、沫三…  相似文献   

3.
每当我面对这位非常受人尊敬的文学前辈,总把这慈祥、和蔼、不时露出弥勒佛般宽容微笑的老人,想象成一棵深植于文学土壤、饱经岁月剥蚀而生命力依然旺盛的老树。面对这样一位年至耄耋、无欲无求、洞达凡尘、彻悟人生的老人,我更常想起四川峨眉山灵岩寺的那幅妙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萧乾先生是中国现代优秀的小说家、杰出的记者和出色的翻译家,他从一个孤苦的遗腹子,靠顽强的意志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自强不息,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到怡情悦性的晚年,越过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深沟高垒,巉岩荆棘,他始终以一颗纯  相似文献   

4.
北京雍和宫的“照佛”张德新北京有座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雍和宫有三绝,名贯古今中外,这三绝是:“万福阁”中18米高的整棵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梵文名“迈达拉”、藏文名“强巴佛”、汉文名“慈氏佛”。“法轮殿”中大型雕塑──五百...  相似文献   

5.
弥勒崇拜与乐山大佛的建造干树德乐山大佛是在隋唐时期弥勒崇拜盛行的历史背景中建造的。弥勒系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期产生的“未来佛”。据《弥勒上生经》载: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释迦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成了候补佛。《弥勒下生经》则载:当释迦死后5...  相似文献   

6.
初见曹勇给我的印象,是体形具有典型的中年人的肥胖,头上挽了一个发髻,这个形象给我的感受是介于笑弥勒与当代著名玻璃艺术家意大利人戴勒.切胡里(Dale Chihuly)之间,后者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今玻璃制作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笔者曾在一个专题展览中看过关于后者的视频,同样腰阔十围、同样的发髻,同样介于呵呵嬉笑的弥勒佛与某位粗豪的绿林头领之间,后者由于是一位“独眼龙”而更接近于此类形象。  相似文献   

7.
弥勒佛是中国佛教中地位很高的崇拜对象。晋代中原地区已经流行弥勒信仰,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石窟中出现了弥勒造像。弥勒造像原为佛装和菩萨装两种类型,后在长期的演变中产生了多种式样。宋代以布袋和尚形象代替的汉化弥勒造像产生,其后广泛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对大量弥勒造像的分析排比,探讨了中国古代弥勒造像的特征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白文 《四川文物》2009,(5):79-84
陕西耀县药王山倚坐菩萨像,花冠残断,头光中布列七化佛龛,应为弥勒坐像.七佛一菩萨的组合源于犍陀罗,其组合形式多样.药王山倚坐菩萨像与七化佛的组合形式,强调弥勒信仰,将弥勒作为主尊,体现了弥勒信仰盛行的原因在于信众希望进入弥勒出世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龙眼木圆雕弥勒佛像。这件木雕作品通高60.5厘米,座高10厘米,宽55.6厘米,厚36.3厘米。底座与雕像皆为龙眼木雕成,呈现龙眼木自然的红棕色。底为荷叶形,底下有四个云头足。[1]弥勒佛右腿弯曲,左腿自然下垂,以洒脱不羁、自然随意的姿态,斜坐于五谷袋上。隆额广颐,笑态可掬,肥厚的双耳下垂至肩。圆润多肉的肩头随意披着一件宽大的衣衫,袒胸露腹。右手靠于弯曲的右膝上,小手指勾垂仙拂,左手安放袋上,左  相似文献   

10.
“福建会馆”款彩瓷鎏金弥勒佛系晚清至民国时期作品,高57.2厘米,为常人身高的三分之一。弥勒是未来佛。传说我国五代明州布袋和尚是其转世化身,时号长汀子布袋师,常在浙江省奉化县岳林寺,  相似文献   

11.
2005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在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公元2006年12月29日,露天弥勒大佛奠基;2007年10月,弥勒大佛将在雪窦寺与世人见面。雪窦山建造弥勒大佛,作为继往开来的文化盛事载入史册。在世界第一座露天弥勒大佛即将出世之际,我们去奉化雪窦山一探究竟:偏于东南一隅的雪窦山,何以当弥勒圣地、“中国佛教第五名山”?  相似文献   

12.
在佛教信仰中,弥勒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又一尊佛,弥勒成佛后,将带来一个极为祥和、富足的美妙世界。莫高窟的北大像成于武周时期,在窟群中拥有崇高地位,且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精神支撑。千余年的时光中,北大像及其窟前楼阁历经岁月的磨蚀和风雨的洗礼,难免出现损毁现象,但敦煌的管理者和民众始终将其视为尊圣而精心守护。  相似文献   

13.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依据莫高窟第254窟千佛题名的最新校录与研究成果,我们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对该窟中心柱的五佛、西壁的白衣佛和南北壁的八佛组合题材作了进一步的考辨,认为中心柱五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之前五佛,即贤劫四佛+弥勒佛;白衣佛是现在贤劫千佛的“代言人”;八佛是过去七佛+弥勒佛的组合造像。  相似文献   

15.
大足石篆山石刻"佛会之塔"第二级刻有"僧人启门"图,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窟中存有对称的"妇女启门"图。两处启门图与弥勒信仰有不可分之关系,体现出启门图在佛教造像中的独特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上的大佛向晖我不是佛教徒,但每每站立于大佛面前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佛像在我心目中是善的象征,是美的体现。佛是梵文Buddha(佛陀)音译的简称,意译“觉者”。佛教徒尊称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为佛(又称如来佛)。此外,还有弥勒佛、燃灯佛、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17.
陈卫国 《收藏家》2009,(3):71-78
二.经常被绘制在主尊上的佛教题材 1.诸佛题材:经常在唐卡中表现的诸佛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弥勒佛、燃灯佛、五方怫、过去七佛、药师七怫。这之中又以前5位为主。对上述诸佛的区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身色。如释迦牟尼佛经常被绘制成金色或黄色;药师佛经常被绘制成蓝色;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下文简称宾大博物馆)收藏有两尊未来佛弥勒像(见图六、七),以及一件原承托弥勒像的台座(见图八),年代皆在六世纪早期,堪称北魏晚期中国弥勒信仰巅峰的缩影。精致上乘的雕刻,代表着继四至五世纪外来(印度和中亚)元素与中国本土艺术传统最初融合之后,中国佛教艺术集大成式风格的首次出现。本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金顶上面,有两座佛殿,一曰释迦殿,一日弥勒殿。我上次写的游记中,引用了两佛相争,劈分金顶的传说。这次重来,听到关于这两座佛殿的另一种说法,更为可信。照此说,劈破金顶设两殿,是两佛并立同管世界的象征,不是两佛相争的结果。因为佛是不会为地盘而相争的。  相似文献   

20.
刘钊 《收藏家》2020,(3):31-46
观音菩萨在大乘佛教众神殿中拥有崇高且无法替代的地位。他源生于五方佛中的西方无量光佛及其配偶白衣佛母。由于身处贤劫当中,观音菩萨负责掌管自释迦佛寂灭到弥勒佛诞生这段的佛教世界。《大乘庄严宝王经》详细描述了观音的形象、祈愿方式及神迹的内容,当中提到观音菩萨誓愿坚守菩萨职责不入涅槃直到所有有情众生皆获菩提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