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河村四期遗存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从地层迭压关系和器物形态上都明确显示出由仰韶向龙山过渡的性质。过渡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河南龙山文化是承袭仰韶文化又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但考古界通常把这类遗存并入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类型,显然是不适当的。本文仅依据多年来发表的考古学资料,试对这类遗存的文化性质、年代分期、类型划分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自1956年以来,东阿县境内共发现古文化遗址13处,发现有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存。本文将几处古文化遗址的调查情况和部分遗址采集的文化遗物标本进行分述,以说明这一地区的龙山文化介于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之间,是一过渡地带或为二者的结合部,为探讨龙山时期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对内蒙古中南部龙山阶段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一般归入“龙山文化”,或称“龙山晚期类型”,亦有名之为“房塔沟类型”。1973年发掘准格尔旗大口遗址后,依其第5、6层所含遗存的面貌,称之为“大口一期文化”。80年代以来,由于凉城老虎山遗址的发掘,又有人将此阶段含鋬手鬲的遗存包括在“老虎山文化”中。也有人将  相似文献   

4.
四、中国史前文化的年代和分期确定考古遗址和遗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的关键问题。安特生从发现仰韶遗址起,就一直试图解决仰韶遗存的年代问题。他正确地确立仰韶遗存为中国人的史前文化(见下节),并且还对绝对年代进行了考订。但是由于他的发掘方法上的问题(见下节),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搅到了一起,因此在年代上造成了不少混乱。龙山文化的发现,尤其是后岗三叠压层的发掘为认识这种混乱提供了依据,后来尹达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中,把龙山文化的遗物从所谓的仰韶文化中剥离出来,在相当程  相似文献   

5.
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四五千年间,中原地区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大概也处于这个时期,考古学家将其称为龙山时代,即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一个时代。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龙山时代是一个创造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文献记载把造舟楫、服牛马、制冠冕、作杵臼、造书契、制玉兵、冶青铜、造车辆、教稼穑、筑城墙、挖水井、制漆器等许许多多发明都说成是黄帝时代的发明,这虽然不可全信,但以考古发现证之,这许多新技术确实都发明或成熟于龙山时代。红山文化、大汶文化(晚期)、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陕北龙山文化的大量玉器表明琢玉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石犁反映出太湖地区农业  相似文献   

6.
寨峁梁龙山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相似,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与地层学的方法,将寨峁梁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关系密切、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较早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300-4200年;第二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中期发展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  相似文献   

7.
1986年秋季,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第三期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在山东省济宁市郊区程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取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对这次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存,存有不同看法,有认为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系统;也有认为其应归入山东龙山文化系统.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有必要对程子崖龙山文化遗存的文化性质以及与其他同时期遗存的相互关系,进行一些讨论.这里笔者试从文化内涵、特征、分期等方面作初步分析,并就此发表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一 引言 龙山文化最初得名于1930年发掘的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从那时到现在,已过去了六十余年。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由于人们最初对龙山文化面貌的认识不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存统统划入了龙山文化,因而使龙山文化概念的内涵大大外延,造成了龙山文化的复杂化。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注意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区别。五十年代末,安志敏先生就指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有独自特征,应与中原地区各类龙山文化相区别,而称之为“典型龙山文化”或“山东龙山文化”。此后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不能将所有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  相似文献   

9.
二里头文化与夏纪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用考古文化的~(14)C 年代数据与文献记载的夏代纪年相对照,从年代学的角度探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目前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主要有四种意见:豫西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夏代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夏代文化;豫西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代文化,三四期是早  相似文献   

10.
“后岗第二期文化”类型是依据最初发现于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存而得名的。安志敏同志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一文中做了详尽的论述,梁思永先生在“小屯龙山与仰韶”一文中作了简要的叙述,《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以下简称《收获》)把这种文化类型也叫“河南龙山文化”。我们认为这种命名值得商榷,因为:1.根据《收获》一书中说:“它(指“后岗第二期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也就是说它不仅分布在河南,而且在山西和河北南部  相似文献   

11.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秋,通过对新砦遗址东城墙的解剖,可知龙山文化时期将原已存在的自然沟填平修建城墙,外侧扩建护城河。新砦期早段,修整龙山晚期城墙,并在此基础上夯筑早段城墙。新砦期晚段,城墙向外扩展并得以新建,同时向外扩建了新的护城河。新砦期晚段的城墙和护城河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2.
遗址人均用地面积研究对于确定一个文化的人口数量、探讨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 文运用聚落资料分析法和墓葬资料分析法,对海岱龙山文化遗址人均用地面积进行了研究,初步统计出海岱龙 山文化早、中、晚各期遗址人均用地面积的数值,为进一步分析海岱龙山文化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及海岱龙山 文化的总体人口数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河南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刻符陶纺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大连乡大朱行政村西南隅的台地上。此台据《淮阳县志》记载:“高两丈,大一顷,旧有四门,林木蔚然,不知何代建筑。”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为5万余平方米。城内的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共有10层,分五期。第1层分布不均,且较薄,其文化特征与偃师二里头下层文化堆积相似,被定为平粮台五期文化;第2~6层为平粮台四期文化(为平粮台较晚的龙山文化);第7~9层为平粮台三期文化(稍晚于古城墙的龙山史化);第10层为平粮台一期文化(为  相似文献   

14.
关于龙山文化的考古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龙山文化的考古学思考赵清近几年来,龙山文化城址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使龙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都无例外地要从龙山文化谈起。进一步深入地探讨龙山文化本身的文化面貌、内容、类型、分期、分布范围、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龙山文化时代,江淮地区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江淮土著遗存以及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对宁镇地区产生了影响。夏时期,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南下成为影响宁镇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催生了本地土著文化因素,同时还传承了部分良渚文化传统,构成了点将台文化的主体。此外,点将台文化中还保留了龙山文化时代的部分遗存,从而表现出了宁镇地区夏时期复杂的考古学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6.
山东龙山文化墓葬形态研究──龙山时期社会分化、礼仪活动及交换关系的考古学分析刘莉(澳大利亚拉楚比大学考古系)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代表着这一地区史前社会从相对平等向阶级社会发展的时期。许多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因素──如文字、金属制造、...  相似文献   

17.
邵晶 《华夏考古》2019,(1):81-86
通过与周邻相关遗址的对比分析,本文划分的庙底沟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甲组和乙组分别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西王三期类型,西王三期类型是目前所知的仰韶文化末期类型之一;庙底沟二期文化已进入龙山时代,属于龙山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雪晨 《华夏考古》2011,(3):81-87,108
龙山文化是探讨中华文明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日照地区的龙山时代对于研究早期国家的起源极具代表意义,研究其发达的农业文明所衍生的饮食文化,可以对早期国家如何形成的探索进行重要补充。通过已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结合民族学资料,本文对龙山时代日照地区的主食、副食、烹饪和进食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日照地区龙山时代的饮食文...  相似文献   

19.
鲁北地区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古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推定这四座龙山城址是分属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根据陶鬲炊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之后曾沿黄河故道向东传播,故提出山东地区发现陶鬲,乃由河南豫西地区传播而来,论定鲁北西部三座龙山文化城址晚期。乃由豫西徙入鲁北地带的“鬲族”所占有。通过有关史料分析,肯定鲁北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中淄、(氵弥)河以西三座城址晚期易主,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吏实有关,或曾为随夏王室东渐鲁北一带斟姓诸部所占有。  相似文献   

20.
方燕明 《华夏考古》2012,(2):47-67,157,158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在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对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机制、动力和规律等问题作持续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