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鹏 《丝绸之路》2013,(4):105-10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①通过对方言尤其是方言中的地名词语的探索和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当地民族丰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晋语的一部分,陕北方言的地名词语不仅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而且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农业文明,也暗示了上层统治阶级及下层平民百姓的某种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2.
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昭庆 《攀登》2006,25(5):53-57
目前学术界就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共提出“江河源文化”、“青藏文化”等9种文化命名,本文认为青海地域文化命名多样化产生原因首先是由青海历史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的,而政区和文化区范围界定的不匹配、青海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时期移民活动则是注定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其他省份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的基础上,建议把青海地域文化命名为“青海文化”,因为“青海”既是历史地名,又是自然实体名,符合已有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文章最后特别指出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命名和历史文化定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地域文化名称如人的姓名,只是一种识别符号,所以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后者是历史文化定位的内容。针对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建议以分层的方式来解决青海历史文化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3.
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方言印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韩延星 《人文地理》2002,17(2):70-73
虽然移民在新地久居之后,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方面可能会受到新地居民的影响而变得一致或近似,但是仍然可以依循口语、基本词汇的称谓等方言方面残存的某些特征,追寻出这些移民的出发地,进而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相关规律。海南岛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壮、回等民族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的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类型。文章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南方言的形成、特点、演变、地域分布等内容的分析,解释现存海南方言的存在系完全源自历史时期开疆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扩散,从而对海南开疆文化的传播作出相应的印证。  相似文献   

4.
贵阳方言随移民化而逐渐融入北方方言体系,在新的强势移民化程度的影响下,贵阳话已经成为一种弱势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当方言失去自身的特征时,地域文化也就会因为缺乏养分越来越枯竭。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慕寒 《人文地理》1992,7(1):12-17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地理学是研究方言地域分布的学科。通过"方言分布图"的分析,探讨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方言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对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宜昌方言进行考释,笔者发现"待诏"一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它的形成,既有历时发展的因素,又有文化地域的影响。探究其历史渊源,有利于解读宜昌方言,还原语言的本来面目,对于研究民族语言的源流传承,品味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实和丰富汉语词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交通、经济、科技等的高速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十分普遍。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青海高原内部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和屏障作用,文化的空间分异相对清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还不十分广泛,在现代文化中保留有早期文化的特质。青海高原山脉分布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文化,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湖盆地区产生了昆仑山文化,两山交汇处为昆仑文化的核心区;祁连山西北段为多民族融和的山地文化区,东南段的河湟谷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将其命名为唐古拉山文化,其内部以巴颜喀拉山为界分为康巴文化和安多文化两个副区。本文通过对青海山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文化的空间分异作初步探讨,旨在揭示青海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8.
青海汉民族的地方曲艺是带有鲜明的河湟谷地自然地理生态特征的区域文化。这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河湟地区在人文历史、各民族文化心理、精神生活状态诸多层面上形成的地域特色十分浓厚的曲艺品种。  相似文献   

9.
张军香 《沧桑》2013,(4):189-191
文章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宁武的方言地名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宁武方言地名所蕴涵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何文珺 《神州》2012,(13):12-13
闽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我国大陆的浙南、粤南、海南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70%的华人也是说闽南话的后裔,在当地被称为"福建帮、兴化帮、潮州帮、  相似文献   

11.
李嘉懿 《丝绸之路》2012,(22):92-94
电视方言栏目剧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的个性特征,使其在激烈的电视文化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以使电视方言栏且剧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长久生存.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的发展、延伸,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地域经济与社会的进步。研究地域性传统文化,吸纳  其优秀成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研究青海传统文化之特征、特质、转型问题,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青海地域文化,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研究了青海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征、特质及其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3.
雒鹏  黄海英  包妍 《丝绸之路》2013,(22):23-2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相似文献   

14.
广东方言地理分布及其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属文化范畴,虽是一种特殊、无形文化现象,但通过它的载体——人群的活动,便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构成语言景观.人们每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很容易觉察到语言景观差异.方言地理主要是研究方言形成的历史空间过程,分布类型和格局,以及由以上因素构成的语言景观的地域差异等.1、广东方言区形成的历史空间过程广东现代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各种方言相互取代、交融、渗透和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不断扩散、辐合、叠交的空间过程.其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代移民方式,以此奠定了广东方言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南粤一个地域化的主概念不仅应当尽可能地与该地域的自然生态相符,在地域空间上是恰当的、准确的,在历史上产生过的所有地域名称中是内涵最为丰厚的,[1]而且要求其最能反映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内涵。地域文化研究中有一种倾向,一些研究者将地域简单地理解为土地边界,文化于是被机械地理解为这一土地边界内产生的历史,只须按历史顺序和方志分类罗列出来便完成文化研究任务。而从实践哲学、系  相似文献   

16.
王昱 《攀登》2009,28(1):65-72
青海地域文化既包含人文历史文化,也包含自然生态文化。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是省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用“江河源文化”来命名青海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包含着青海地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世居民族的不同形态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历史悠久、中外闻名、内涵丰富、寓意深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马清华 《攀登》2011,30(5):98-1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河湟文化作为青海东部黄河河谷地区和湟水流域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青海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中非常重要。研究河湟文化资源及其特点,做好河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工作,是发展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彦 《民俗研究》2002,(2):100-108
作为特殊词汇的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地貌、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特有名称。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相当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有时跟方言分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8):13-13,16
(三)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通用语言为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我国使用人口约300万人。在国外,主要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蒙古语可划分为三个方言: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特等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卫拉特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这些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别。额鲁特蒙古人是明清时期西蒙古分支,讲额鲁特蒙古方言,至今保留着额鲁特方言的语音、语汇特点。巴尔虎与布里亚特方言本为一个地域的蒙古语,但巴尔虎人受俄语、汉语、东蒙古方言影响很少,却因与喀尔喀部杂居而受其语言影响较大。布里亚特蒙古在民国年间从当时的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迁入,他们所用蒙古语不但在语音、发音上有其特点,而且在词汇上从俄语借用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