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早期中共党员在青海的革命活动,始终都在国共两党合作斗争中以及马家军阀统治青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虽然中国共产党一直未能在青海建立组织,但是顽强拼搏的早期中共党员不畏困难,坚持在这片热土上进行革命活动,一直持续到青海解放。他们大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竭尽所能地宣传革命道理,弘扬马列主义,在青海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对日本宣战,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1947年5月17日,苏军远东司令部通知关东行政公署(前身为成立于1946年9月的旅大行政联合办事处,1947年3月,更名为关东行政公署,管理旅大地区的地方行政事务)和中共旅大地委(前身为中共大连市委,1946年7月改为中共旅大地委,属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为韩光,第二书记为刘顺元):以国民党东北行辕副参谋长董彦平中将为首的视察团,  相似文献   

3.
筱筠 《中国土族》2021,(2):23-24
从马家军到解放军,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身边的人:要一辈子跟着共产党走。他时时牢记着入党时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说,那是自己一生言行的座右铭。他,就是青海第一位撒拉族共产党员马兴旺。穷苦小子卖身当兵即使在耄耋之年回忆起贫寒的童年留给自己的深刻记忆,马兴旺仍会流下心酸的眼泪。  相似文献   

4.
严琼 《攀登》2015,(1):81-86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生存悖论。通过对祁连山地区生态功能减退状况的考察,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祁连山地区实际,期望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梁代生 《攀登》2005,24(Z1):59-61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青海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更是促进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积极探讨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枉会的特殊性,有利于我们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探索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崇尚和谐,倡导和谐,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相似文献   

7.
林森 《中国土族》2013,(2):64-66
国画大师张大千传奇的人生中,有一段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影响到他后半生艺术风格的转变,也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华彩篇章.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张大千敦煌之行的成功和他所临得的大量临摹作品,是在青海热贡艺术之乡的僧人喇嘛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也因此与4位喇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一段佳话. 最近,笔者在热贡艺术之乡采访名画师更登达吉时,了解到这段珍贵的艺坛逸事.  相似文献   

8.
在国画大师张大干的传奇人生中,有一段去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使他后半生的艺术风格发生转变,成为他人生途程中的华彩篇章。但不为人知的是。张大干敦煌之行的成功和他所临得的大量作品,是在不可缺少的青海热贡艺术之乡的僧人喇嘛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他与4位喇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 一段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9.
刘波  魏有玲 《攀登》2007,26(2):119-120
文章通过分析青海省民族地区轻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文化优势,带动和支持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清源 《攀登》2005,24(Z1):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辰、构建和谐青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21,40(5)
治安调解是公安机关依法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治安调解以自愿为原则,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能够有效化解矛盾,解决纠纷,预防犯罪和突发事件。治安调解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充分化解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把民间纠纷遏制在萌芽状态,对构建涉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永进 《攀登》2009,28(6):96-99
信访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信访制度的设立对于维护青海藏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发挥信访制度在党和政府沟通藏族群众方面的历史作用,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复杂的实践过程。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快速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青海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仍然较大,民族地区的发展还面临着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特色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等许多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本地区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王健  马春梅 《攀登》2006,25(3):64-67
当一个地区收入水平出现差距并呈逐渐加大趋势时,就会对人们的观念和信心产生影响,甚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但是,地区性的收入分配不可能完全平均,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承认一定范围内收入差距存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这种差距拉大。通过对青海民族地区收入差距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加大的趋势并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为此,就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治理对策,以缩小差距、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治理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国家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略的引领下,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路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书写社会治理的"青海故事"。本文根据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实践,梳理了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八个坚持"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7.
梁代生 《攀登》2008,27(6):9-12
改革开放三十来,青海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顾和总结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青海以改革创新精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末五代,中原大乱,无力西顾,青海地区处于互不统属的吐蕃地方割据势力和宗教首领的统治下。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吐蕃首领喃厮哕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建立政权,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第二次收复河湟,在这期间,青海处于吐蕃文化和本土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的咏青诗,多是中原地区的文人记述发生在这里的事件,对收复失地的向往,以及描写高原山川胜境等为内容的诗篇。  相似文献   

19.
达凤云 《文史精华》2009,(Z1):19-20
朱琏,女(1909—1978),字景雩,江苏溧阳县人,1931年毕业于苏州志华产科学院,1932年8月随丈夫陶希晋来到石家庄,抗战期间,担任石家庄正太铁路医院医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石家庄市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武伟生 《攀登》2010,(5):5-7
玉树地震已过去170多天了,但全国各族人民在灾害面前所迸发出的"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为了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8月16日,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青海日报社联合召开了"省垣社科理论界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如何理解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进行了研讨。本刊特选编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