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65年。经河北省化局批准,正定县物保管所将立于元氏县吴村开业寺遗址上的一尊大型石造像运至隆兴寺。此像今立于隆兴寺毗卢殿西北角,其形体高大,雕饰繁缛,刀工娴熟,虽已残断,但从整体造型和细部处理上,足以窥见其当初异乎寻常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北壁中央所嵌的一龛石造像进行了考证,主要从唐代佛教造像流行的连茎莲座入手,比对各地唐代特征明显和有准确纪年的造像,从而确认隆兴寺所存的此龛石造像为晚唐风格,以此作为今后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深入研究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博》2020,(2)
杭州南高峰无门洞原是一处天然溶洞,洞口右侧现存一残圆拱形龛,内有残像五尊。洞内壁面雕有罗汉像十八尊,主要表现为民间风格,是杭州现存少有的明代造像。洞口处另有两尊罗汉像,约补刻于清代。本文首次完整发表这处造像材料,对研究杭州佛教雕塑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清县灵岩寺四十尊彩塑罗汉像的维修工程,从1981年5月开始,经二年多的时间,已全部结束。维修过程中,从部分罗汉像的残损体腔内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5.
李然 《文物春秋》2011,(6):56-60
承德罗汉堂是外八庙之一,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一座汉地风格的寺院。现建筑已无存,仅余古松16棵,原陈于堂内的508尊罗汉仅存193尊,现陈列于普佑寺中。本文对罗汉堂的营建、建筑规制及罗汉像的成造等进行了简述,以期还原罗汉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刘建昭 《收藏家》2023,(12):20-27
大司观音堂保存着多尊精美的石造像,外包细泥,并贴纸彩绘,正中为观音立像,左右各立两尊金刚菩萨,八大明王及两尊天王护法分别立于大殿东西两侧。其创建时间虽仅比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晚一年,但殿内彩塑系民间风格,其题材和艺术特性明显不司于皇家造像。因此,观音堂彩塑是研究辽代大司地区民间佛教信仰及塑像题材、雕造技艺的绝好实例。  相似文献   

7.
1963年在广东曲江南华寺相继发现北宋庆历年间木雕罗汉像共360尊,其中154尊造像座上刻有铭文。这些铭文中,有“庆历五年”年号的1尊;“庆历六年”年号的7尊;“庆历七年”年号(包括丁亥年)的52尊;“庆历八年”年号(包括戊子年)的8尊;还有3尊只能...  相似文献   

8.
隆兴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集古代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于一身,寺内现存大量珍贵石质文物,包括碑刻40余通、经幢3座以及石牌坊、石造像等。露天的石质文物与寺院共同经历了1400多年的岁月洗礼,受风吹、日晒、雨淋、冻融、干湿交替影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表面污垢、动物侵害、缺失、风化裂隙等病害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将现存文物本体所赋存的形象资料及历史信息得以保留和延续,2020年5月20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隆兴寺石质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9.
广元新发现的佛教造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4月和1986年9月,四川广元城关豫剧团基建工地先后两次出土佛教石造像,第一次8尊,第二次1尊,共9尊。造像属北魏至唐代,出土时整齐叠放于土坑内,显系有意瘗埋的。早年均经人为破坏,残损程度不同,佛头大多残失。唯一的一个佛头,则已身前异处,躯体残失。像残高28~143厘米,大多雕饰精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尤以1983年出土有延昌三年(514年)造像题记的"释迦文佛"圆雕和1986年出土的兴安刘约造像碑格外引人注目。前一像为四川首见的有明确纪年的北魏造像;后一像  相似文献   

10.
一天统二年井一告萨军1.天宝三年造性、天蚝︵甲︶午持像翻翔,今代:_冬.劲2.天保十年造像碑┌─┐│鬓├─┐│ │黔│└─┴─┘新郑北齐的石造像  相似文献   

11.
1981年9月,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延长县罗子山乡石佛村发现一批佛教石造像。这批造像风格独特引人注目。一、这批石造像共7尊,包括佛弟子、菩萨、侏儒。 1.阿难像,通高80厘米,光头,足踏覆莲座,袒胸,著袈裟。双手合抱于胸前,袈裟一部分从右臂搭下。背侧有石屏壁。面部下颏及嘴、鼻稍残。面容表情作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状。阿难为释迦佛的两个胁侍弟子之一(图版四:4)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文物》2021,(2):30-37
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形制属于陕北地区的小型单窟,有明确纪年题记,造像组合题材包括自在坐观音像、十六罗汉像以及天王像等,是陕北宋金时期民间开凿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洞窟。其自在坐观音像、罗汉像和天王像、老者像均雕在山形龛内,正壁为自在坐观音像、左右两壁为对称的十六尊罗汉像和天王像,已形成北宋时期陕北地区较为固定的石窟造像组合模式,是陕北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造像组合题材,反映了当时民众佛教的信仰情况。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的开凿工匠为史氏,有助于了解陕北地区宋金时期开窟造像匠人史氏雕刻的造像风格和技艺,为研究陕北地区及葫芦河流域的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罗汉(阿罗汉),在佛教中是修行达最高果位(档次)的和尚,地位次于佛尊和菩萨,但贴近民众而备受尊奉。因为佛寺主尊各佛,高踞于渺茫的西方极乐世界,只能响往,尊而不亲;菩萨大士协助佛尊度众生,有时也历下界,而毕竟非我族类,难以高攀;罗汉则不同,依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人间为众生造福,穿的是普通和尚服,使人感到亲切、崇敬。外来佛教发展到唐代已经中国化了,其标志之一就是崇奉罗汉的风行。在林林总总的佛象中,最有活力的为罗汉的画象雕塑,可说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精华。广西虽地处边陲,但出现的罗汉象与罗汉碑,也不失为历史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4.
1993年12月25日夜,月黑风高,四名黑衣人鬼鬼祟祟钻出树林,翻越高墙,撬开门窗用钢锯粗暴地把18尊罗汉头一一割下来,慌忙装进麻袋,落荒而逃。26日上午,冬日的暖阳微照,修葺一新的省级文物单位资寿寺外已是游人如织。67岁的更夫赵尚荣老人正引导首批游客游览寺院。当他走近三大士殿门口时,突然发现门锁被撬,推门一看,18尊流光溢彩的罗汉头不翼而飞!五年风风雨雨,五年苦苦寻求。1999年3月。阳光明媚。原先名不见经传的灵石资寿寺受到了世人广泛关注。一个喜人的消息传遍山西:失踪五年的18尊罗汉头由爱国台商陈永泰捐还重归故里。灵石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不是资寿寺显神灵,而是感人的爱国精神让18尊罗汉身首合一,资寿寺重焕光彩。为何资寿寺惨遭横祸,18尊罗汉头又是怎样失而复得的呢?  相似文献   

15.
1959年7月,西安市建设局在城东北隅外五百米处修下水道时,发现十尊贴金画彩石刻造象。即由西安市文管会进行清理,同年11月移交陕西省博物馆。这批造象除两尊为青石外,余均是白石雕刻,石质细致颇似所谓蓝田汉玉。这些造象同出于口径为一米的圆形窖穴中,距地面深约十米。出土时相互叠压,因而大多残伤。依造象的形制可分为  相似文献   

16.
1992年6月24日,日本友人赤井信夫、赤井喜代子夫妇专程从日本大阪来到中国河北,将一尊鎏金铜观音像归还于正定隆兴寺。  相似文献   

17.
都江堰先后出土有汉代石像共四尊,从传世文献记载与石刻题汇来看,笔者认为其中一尊为李冰像,三尊为神像.而这些石像的功能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纪念和祭祀李冰的性质,又有借助神性以镇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80年6月,河北省赤城县东兴堡乡前孤山村放牧人在村东2里的永福禅寺遗址附近发现三处佛像、佛具窖藏。1号窖出土鎏金铜坐佛7尊、布袋僧一尊;2号窖出土鎏金铜舍利宝幢亭一座、菩萨2尊、立式罗汉6尊、韦驮、托塔天王各一尊、狻猊、孔、象各一件,另有真武神一尊、莲花座2件,还出土了铭为“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吉日造”的小铁钟一口,装在锡盒中的木印一方;3号窖出土的主要是僧房日常用具:掸瓶、茶瓶、药罐、笔筒等。同时在寺院遗址上发现“孤山永福禅林”碑一通。  相似文献   

19.
<正>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大规模扩建,寺内现仍保存有4座宋代殿阁。慈氏阁是其中之一,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阁正中供奉着北宋初年木雕弥勒像一尊,又称慈式菩萨,为我国现存宋代木雕像之首。像高7.4米,跣足立于仰莲台上,头戴宝冠,面相庄严。上穿紧身窄袖红地团花纹衣,披蓝色如意云肩,下着红地行龙纹长裙及蓝地团花腰裙,胸前和腰间系丝锦巾,腰系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赤城县,山多谷幽,石窟寺庙星罗棋布,可惜历经沧桑,毁坏殆尽,但其遗址上的文物遗存却时有发现。1985年10月,县博物馆的同志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蔡庄子乡蔡庄子村东北奶奶庙遗址附近发现石造像窖藏,并弄清了造像的掩埋背景。经清理,共出土石造像24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