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馨 《民国档案》2007,(2):46-49
光复后,台湾作为重要产粮区,与大陆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联系与流通日益紧密。在1948年4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上,首次参会的台省国大代表就该省粮食生产、流通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议案和调整意见,粮食部则及时作出回应,以期改进。  相似文献   

2.
1953年上半年,全国粮食供应突然紧张.据粮食部报告,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里,国家收粮547亿斤,支出587亿斤,出现40亿斤赤字.此外,粮食产区遭遇水灾,预计减产70亿斤.  相似文献   

3.
编纂《粮食志》首先要弄清楚我国粮食工作的特点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耕地少、人口多、人均粮食占有量相当低的大国,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的生产和分配极为重视,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粮食,保证粮食的合理分配,成立了粮食工作机构,制定了粮食政策,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担负全国城乡粮食分配的  相似文献   

4.
章乃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是著名银行家、实业家、政治活动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之一,闻名中外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52年,章乃器担任政务院粮食部部长,成为新中国首任粮食部长。章乃器以其突出的工作业绩,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表扬。毛泽东称粮食部的工作是“后来居上”。周恩来则请章乃器向各部门领导人介绍粮食部的工作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1953年10月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中,邓小平和陈云进行了密切合作。在全国粮食紧急会议上,邓小平和陈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必要性,为这一政策的顺利出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政策开始实施后,邓小平和陈云在宣传教育、政治动员和部署落实等方面分别做了大量工作,共同推动了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在各地的顺利展开;面对粮食统购统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邓小平和陈云积极应对,通过完善政策,使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恢复生产,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粮食及各种物资供应,制止和打击投机,从1953年11月起,全国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从1954年起,全国粮食、布、棉等物资全部实行计划供应,所有商品一律凭证、凭票购买。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包括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哈密县志》(征求意见稿)中的商业志(包括商业、粮食、供销)写得过于简单,没有反映出这些专业工作的全貌。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点对粮食工作的看法。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解决好全国人民吃饭这件大事,制定了一系列的粮食政策,这对稳定物价,安定人心,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四川是大后方的粮源基地,担负着前方战场军粮和后方民食供应重任,因此保证四川粮食运输的通畅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为此,国民政府和四川地方政府一方面设立了粮食管理机构以加强粮食运输管理;另一方面颁布了大量粮食运输法规以指导粮食运输,增强粮食运输力量,保证粮食运输安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后方军需民食的供给,对后方粮价的飞涨发挥了一定抑制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粮政的腐败以及粮运价格过低、运输手续繁杂等原因,粮食运输政策又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这一重要的战备物资,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同时对大粮户的存粮情况展开调查.这一调查是为了方便政府控制粮食来源,将大粮户拉入战时国家动员体系.国民政府成立粮食部后,先后在1942年和1943年开展大户存粮调查及大粮户调查.全面抗战期间大粮户对战时的军粮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过度动员和粮食征收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战后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1、陈诚致阎锡山等电(1946年5月1日) 太原。阎长官百公并转刘总监:5365密。查前准共党请求以现驻豫鄂边境之共产军李先念部及粤境东江共产军纵队缺粮,请以华北粮食6万石与国军交换补给。为顾虑治安起见,业经决定,由军政、粮食两部各派代表一人,共党派代表一人,共同商讨办理。两次商讨结果:(一)华北粮食6万石,按当地市价的加运费计算价值,除以豫鄂边区及粤境共军需粮,本部已在广州垫款2亿元,在武汉垫款1亿元,另由粮食部在武汉垫款3亿元。总共6亿元折抵外,其余以法  相似文献   

11.
粮食库券制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因征购粮食所付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而发,是和征购征借制度相配套的产物。它由财政部与粮食部联合发行,一般是三成法币,七成粮食库券,征借则全部支付粮食库券,以每年田赋征实的实物作抵押,两年或五年后开始返还,分五年平均偿还。粮食库券的发行,使政府把握了大量粮源,对于供应军糈民食,控制粮食市场,稳定法币价值,挹注财政,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的违规操作,又将其推向了人民的反面,可谓自掘坟墓。  相似文献   

12.
1953~1957年的河南在统购统销初期实施粮食票证制度,经历了初创时期、基本成型时期、确立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粮食票证制度的形成,对于保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成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方面编成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3月第一次入缅对日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由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无论前方作战或后勤保障均无向例可查。在粮食补给方面,为了给远征军提供充足的保障,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调动国内各方面资源,一方面积极联络英缅当局予以协助,利用陆运、空运运送补给,基本满足了该时期中国远征军的军粮供给。本组史料选取了中缅运输总局、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为军粮购办事宜与粮食部等来往函件,及中国远征军军粮筹办补给经过节略,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该时期军粮筹办与补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国军人数剧增.从1941-1944年,国军需要补给的士兵从425万增至681万,粮饷遂成为极关键的大问题. 抗战之初,粮食问题尚不严重.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致交通阻隔,后方粮价大涨.如以1930-1936年的粮价为100的话,1937年12月为127,至1940年6月已是424.因粮价过高,军粮购买不易,国民政府遂在1941年设粮食部,在四川等21省实行“田赋征实”,农户改缴纳货币为上缴谷物.  相似文献   

15.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湖北的实施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湖北的实施及影响朱丹1953年底,统购统销─-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次"大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湖北省自1953年至1978年实行了以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为对象的统购统销政策,并且做了大量的有关工作,对湖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丘新洋 《福建史志》2023,(4):16-24+71
文章梳理抗战时期福建粮食公沽政策实行及以失败告终的来龙去脉,分析在全国各省均实行粮食管制的背景下,为何福建省的粮食政策竟会遭遇严重失败,并进而探究福建省主席陈仪离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是十年浩劫的一项重要内容,粮食部是这场劫难的重灾区。在军代表的领导下,制造了一个以朱相远(原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绵阳所技术员,后任民建中央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廖祝南(原粮食  相似文献   

18.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及地区,粮食的概念有所差别。本文按英国统计习惯,粮食指谷物。粮食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粮食政策目标、粮食政策手段、粮食政策效应三者互动形成的粮食政策体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粮食政策则包括粮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政策。目前,世纪粮食问题已引起举世瞩目,有关各国粮食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各国粮食政策的历史形成进行考察却较薄弱。本文拟就16世纪英同粮食政策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地位,但其粮食流通却是层次分明,颇为顺畅,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广西构建了相对完备的粮食流通网络,尤其是形成了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粮食流通市场.在抗战中,广西虽为贫瘠之区,但却很好地发挥了后方的保障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究其原因,粮食流通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江苏地方志》2014,(3):F0002-F0002
<正>江苏自古以来是天下粮仓,鱼米之乡,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产业大省。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423.0万吨,比上年增产50.5万吨,实现建国以来十连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先后三次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全省收购粮食2125万吨,销售2250万吨,购销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促进农民增收35亿元。总投资14.9亿元的全省粮库维修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着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成29家数字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