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植 《攀登》2012,(3):1-2
为深入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言献策,2012年4月24日由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林业厅、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协办的“三江源的新希望:走向绿色经济与治理”研讨会在青海省行政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外二十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科研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共话三江源的新希望。现将研讨会上10位主旨报告人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攀登》2021,40(5)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主要从立法原则鲜明、保护措施与治理措施并重、注重保障机制建设等层面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其在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之际,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空间。文本的修改完善建议包括清晰界定重要术语、继续完善程序性规定、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健全有关利益分配均衡制度、充分吸纳青海省少数民族生态保护方面的习惯法等六个方面,进而有助于推动青海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3.
《攀登》2015,(2)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并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青海,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目前,从发展生态经济新标准看,虽然正在兴起的青海省小体量的高原生态经济蕴含传统工业经济所没有的功能和成长优势,小体量产业潜力巨大,但存在这一经济完善发展所需的制度体系创新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这一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赵银凤 《旅游纵览》2023,(17):162-164
本文通过研究数字旅游经济开发与运营模式,发现其中存在技术与场景应用融合不充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不完善,数字化转型成本和收益难以平衡,旅游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立旅游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政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开展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探索可推广模式;培养旅游业数字化人才,优化人才培育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策略,旨在提高“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旅游经济开发与运营模式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李桂霞 《攀登》2023,(4):116-123
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抓手,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青海省瞄准生态“高地”、产业“四地”建设,厚植产业发展优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道路越走越宽阔。但总体来看,青海省绿色发展仍存在绿色经济总量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产业动能激发不充分及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短板弱项。推动绿色发展现代化新青海建设,需坚持以协调联动为支撑、特色优势为抓手、节能增效为路径、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升资源节约循环水平以及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铆劲发力。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在高度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改变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不过随着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合作社数量规模小、竞争力不足、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法律不健全等。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应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创新融资模式、加大政策扶持以及完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5,(3)
青海省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地位。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已经成为青海省的重大历史责任。本文从生态巨大价值、文明交替演进两个方面深入阐述了青海省承担的历史重任,并基于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如何执行好、落实好"生态保护第一"理念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攀登》2015,(4)
祁连山被誉为河西走廊的脊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直接影响河西走廊乃至我国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2012年批准实施的《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但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中,存在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不同步、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如何既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又不是简单就生态论生态、就保护论保护,而是努力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是当前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以祁连山青海部分为基础,通过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现状和保护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论述祁连山地区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主要方法,探索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是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宝贵财富。适应时代要求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不断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进程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青海省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并就不断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9,(6)
进入新时代,为了更高质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基本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其重要内容和智力软支撑。近年来,青海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人才匮乏、农民文化主体地位缺失、市场化程度不够等。对此,本文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有助于总结成功的改革经验,厘清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把握青海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围绕关键问题对青海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从多主体、多区域进行系统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招生问题凸显;办学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服务本地经济广度高,产教融合深度低;保障性投入欠缺,学校可持续发展受限。鉴于此,本文从优化布局、协调培养、办学模式创新、基础保障投入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供青海省职业教育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有林 《沧桑》2008,(5):104-1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就国有建筑企业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保护和使用力度刻不容缓,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在人才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创新人才的评价、引进、培养、选拔、流动、激励等工作机制。只有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人才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将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统一起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3.
蔡守琴 《攀登》2005,24(5):111-113
近年来,青海省非公有制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完善青海省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问题却成为阻碍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文章通过分析青海省非公有制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展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1月29日,全国"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在贵州省石阡县佛顶山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召开。与会专家和学者聚焦石阡生态文明、自然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主题,以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从生态文化理论体系、政策完善和实践探索等层面,总结交流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新形势下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引领问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孙国强、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司长张希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本太 《攀登》2010,29(1):6-13
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既减轻草场压力又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分析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指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根源在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并结合正在开展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青海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事件"在三江源地区,我们不把GDP作为干部考核的指标,一门心思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日前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题调研会上,青海省副省长李津成说。青海将生态保护内容列入处在"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西五个自治州的年度重点考核目标。同  相似文献   

17.
桑杰 《攀登》2012,(5):1-3
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立后,青海省认真领会国家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成立工作机构,认真开展多项工作。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成为加快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全省上下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推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马洪波 《攀登》2012,(3):3-4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国家”。仅凭青海省地方的财力物力,要做好这个试验区是不可能的。要做好试验区,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项目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支持。第二个关键词是“生态保护”。国家批准我们的这个试验区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仇煜  肖尧  陈静  迟天慧  杨越淇 《区域治理》2022,(1):89-92,96
我国在此次突发性传染病中的迅速反应及良好成效得到了世界认可与称赞,但在应对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突发性传染病应急法律制度仍待完善.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存在应急预案不足、运行机制不顺畅、预测技术不到位、监督管理有缺陷、权利救济不足等问题.本文以预警机制和运行机制为主,从人权保障的角度,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20.
张孝德 《攀登》2014,(3):1-7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提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基于生态财富的生态经济新模式。生态自然资源理论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先试提供了新机遇、新思路和新方向。从生态财富的角度看,青海省拥有无法替代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而将生态资源产权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是青海省制度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