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是19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在对托克维尔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托克维尔所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民风民情。民风民情是托克维尔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支撑现代自由体制的重要基础。从民风民情与现代自由体制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察托克维尔的思想,可以发现,正是在对历史的反思之中,托克维尔提出了一个富有内涵的时代命题:怎样认识在社会转型变革时代中的人民状态和民风民情,从而避免革命的不断发生,真正建立起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不仅是托克维尔一生所着力思考的问题,也是他提供给我们独特的分析方式。  相似文献   

2.
违宪审查制度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特定的方式和程序审查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违宪并做出裁决的宪政制度。违宪审查制度之所以能在美国确立与发展并发挥实效,是美国国家政制、社会民情、法律文化传统综合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房金蓉 《丝绸之路》2010,(18):98-101
美利坚民族追求实际,热爱自由、平等和民主,有着强烈的宗教情结和宗教使命感。这些民族特质传承于早期清教徒的清教精神,是美国社会文化的根源。了解清教徒和清教精神对于美利坚民族特质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观察美国社会和了解美国政治制度、文化、民情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陈柯云历史上,宗族制度和宗族思想,对徽州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诸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因此对明清徽州宗族社会的真实状况做一深入的探讨,是很必要的。从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  相似文献   

5.
孟繁仁  孟立庆 《世界》2006,(11):76-79
几千年来,娲皇陵、庙所在的洪洞侯村地区,一直保留着与周围其他地方明显不同的民情、习俗。任何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是受祖先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侯村地区的这些特殊的风俗民情,也生动地反映出娲皇故里所衍生形成的女娲文化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国文化于意识相互交流的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中对中华文化的不同层面表述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市场,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与思想的传播。本研究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中心,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仁爱思想进行了分析,在简述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文学中出现的博爱和孝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在深层次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前提下,更好地认知仁爱思想,进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地发扬。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来,娲皇陵、庙所在的洪洞侯村地区,一直保留着与周围其他地方明显不同的民情、习俗。任何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是受祖先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侯村地区的这些特殊的风俗民情,也生动地反映出娲皇故里所衍生形成的女娲文化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二战爆发到珍珠港事件的两年间,国际主义者和孤立主义者围绕是否应该援助英国和苏联和干预欧洲的战争等问题,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辩论。这场外交大辩论不仅仅是围绕美国如何应对欧洲战争这一具体政策的辩论,实际上还涉及美国对外关系中一些根本问题,即关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如何处理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对外干涉是否会破坏美国民主和人民福祉,以及美国究竟应该扮演何种国际角色。大辩论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人的国际思想和外交观念,使强调美国大国责任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在战后主导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孤立主义者虽然在辩论中失败了,但其思想在战后仍然对美国扩张性的外交政策构成某种牵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主义者同国际主义者一起共同塑造了战后美国外交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40年快速工业化发展的美国面临一系列危机,包括种族和族裔矛盾的激化、劳资冲突加剧、"非美"思想的大量涌入以及传统公民美德的沦丧等;与此同时,"美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在危机背景下也发生了扩充与转化。1919年成立的美国军团利用强大的组织资源、庞大的成员人数、退伍军人的政治身份,以及广泛的政商界关系,通过举办和参与一系列公民活动,大肆推崇以盎格鲁—撒克逊价值观为核心的"百分之百美国主义",并力图使这一思想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为全体美国人所接受,以应对整个社会面临的精神危机。美国军团在20世纪20年代发起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打击"非美"活动和思想、推动改造新移民的"美国化"运动,以及监管年轻一代美国公民的道德教育等,不仅整合和改造了旧的"美国主义"思想,也帮助建构了此后贯穿20世纪并延续至今的保守性美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中国大国地位政策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中国大国地位政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美国战时政治军事战略的需要,也体现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思想与传统;同时,美国的中国形象和罗斯福总统本人对此政策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密尔顿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相信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性,认同并顺从欧洲主导的国际关系原则,把国际关系视为国家间争夺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排斥理想主义者所倡导的道德与伦理因素。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该追求权力与商业利益,使美国成为英法那样强大的帝国。汉密尔顿的思想是美国外交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起源,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密尔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糅合了美国例外论和使命观,这一点构成汉密尔顿主义与欧洲大陆现实主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一定地域内和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从这个定义出发,社区既是人的生活共同空间,更是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文化建设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民情沟通,信息传递、共谋发展的一座桥梁,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成员大体上由工薪人员、企业员工、离退休人员、下岗、待岗人员,外来经商和务工人员等类型人群组成,由于其素质的差异和生活景况的不同,从而产生思想情绪的差别,这种差别如不加以理解、调解、化解,将会酿成不和谐的局面,严重者将会波及到周边社区,恶果不堪…  相似文献   

13.
<正>100年前,由北京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安徽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四"思想的重要启蒙者早在20世纪初,安徽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开始从文化入手,宣扬科学精神与民主思想,以激荡民情,  相似文献   

14.
邱长福 《文史月刊》2004,(12):32-33
“英国、美国不如兴国”。苏区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兴国县可谓情有独钟,从1929年1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军赣南到红军离开苏区长征,在短短4年多时间里,毛泽东五进兴国县,他走村串户,搞调查、察民情,指导兴国革命,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等途径,《中国丛报》大量传入美国,其孔子观也随之进入美国的社会文化意识,成为早期美国了解孔子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传教士在华宣教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全球性主导地位,主要是在20世纪尤其是冷战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战后以来美国一直奉行的全球战略及其所体现的主流安全观念和战略思想息息相关。在冷战时期,美国有两位最重要的战略家(凯南和尼采)、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文本("长电报"与NSC号文件)。这两人和两个文本对战后以来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的主要特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尼采的思想更能代表冷战时期逐步形成的一套主流战略观念,即立足于"最坏假设",强调实力地位,偏重军事手段,追求绝对安全,秉持道德普遍主义和意识形态优越论。这套战略观念既成就了美国的超强地位,也造成了美国霸权的困境,是理解当前和未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7.
鲁滨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本文从史学的价值观念及其史学目的论、史料与历史真实性、历史的进步与广泛性、史学方法的多样性方面论述鲁滨逊的史学思想。其思想影响维持半个多世纪,在现代美国史学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功绩,也曾在中国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的民权思想具有"中西化合"、"古今化合"的特点。本文初略把章太炎民权思想归纳为废弃不能伸民权的代议制,构建保障民权的"五权分立"新政制,以"法治"作为保障民权实现的条件,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作为民权的内在精神四个方面。章太炎批判地移植西方"民主"思想,化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表现了他创建适合中国近代民情、国情的民权思想和制度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9.
韩兵 《钱币博览》2008,(1):44-45
花钱是我国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对所有不作货币流通钱品的统称。花钱的钱文和图案表述的内容极为广泛.反映了我国历代人民祈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体现出了各历史时期的民情、民俗和人民的崇拜、信仰.为研究我国的民俗史、宗教史、思想史和历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王希 《史学集刊》2012,(6):3-19
美国内战(1861-1865年)与重建(1863-1877年)时期非裔美国人为争取平等选举权进行了思想和政治斗争。非裔美国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重建时期国会的立法过程,但以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为首的黑人领袖们率先意识到内战带来的制度创新的巨大潜能和机会,将美国宪政的传统和寻求自我解放的经历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套新的转型宪政主义的话语和思想,为国会共和党人的立法行动提供了思想和法理的支持,推动了美国宪政的重构和美国民主的转型。通过展示和分析围绕黑人选举权而产生的非裔美国人宪政思想,本文一方面意图挑战传统重建宪政研究中对黑人能动性的忽视,另一方面则力求探索将非裔美国人研究、社会史、思想史纳入宪政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