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族群历史的互动过程中,文化适应直接影响族群性的变迁,进而影响族群关系的融通。"托茂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穆斯林族群。其族群的形成与蒙古文化的影响休戚相关。本文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论述了蒙古文化对托茂人族群的形成及其文化特征的影响,以及托茂人族群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敏兰  王全德 《攀登》2014,33(4):124-128
本研究采用自制《少数民族青年文化习性量表》对生活在青海省的560名藏族青年和341名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藏族青年与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无论大、中学生还是男、女群体,在"主流文化态度"以及"宗教信仰"维度均检验出特别显著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认同"及"民族语言认同"维度不存在差异。研究藏族及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群体差异,对于探寻民族教育中文化认同及文化适应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贵霜帝国是由我国河西走廊大月氏的后裔所建立。他们本是在敦煌一带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由许多部落组成。后来,匈奴开始强盛,屡败大月氏,大月氏被逼西迁,从河西走廊一直迁徙至中亚阿姆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28年前后大月氏越过阿姆河南下,灭吐火罗国,  相似文献   

4.
共工氏流徙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和考古学材料表明,河南辉县一带应为共工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辉县孟庄龙山文化城址可能与传说中的共工氏有关。大规模的氏族部落战争之后,洪水为患可能是共工氏族群流动的最直接原因。《史记·五帝本纪》所说舜"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并非毫无根据,虞、夏以来陆续北迁的共工氏的主体很有可能在夏、商时期逐渐在今河北平原中部一带稳定下来,并同当地原有土著民族融合,成为白狄族群的重要来源之一。白狄中的鲜虞族所建立的中山国,其文化根植于中原华夏文化的深厚土壤,积淀丰厚,故到战国时期曾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5.
清康熙年间,阿拉善蒙古归附清廷后,与河西府(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划界纷争。该文利用档案、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北部汉蒙交接地区的凉州、甘州二府与阿拉善蒙古边界纷争事件的过程、起因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北部边界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而且也是区域农牧经济互动消长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杨勇 《考古学报》2020,(3):337-368
正目次一青铜礼乐器二青铜容器和炊具三青铜兵器和工具四青铜装饰品五青铜技术与青铜艺术六综合讨论本文所论古代中国西南主要指战国秦汉时期的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一带,即历史上的西南夷地区。西南夷"异俗殊风"[1],其创造的绚丽多彩的青铜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因地处边陲,且所在区域又是古代亚洲东南部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和族群迁徙走廊,故对西南夷的考古研究除了应关注其自身文化的发展、演进以及同内地特别是中原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这个具有世界声誉的狭长蜿蜒的走廊,曾经迎来送往了多少不同文化、族群、地域、国籍和民族的“主人”和“客人”。历史的沧桑变化,文化的兴衰更替,族群的迁徙流动,地域交通的辖制脉动,社会记忆的清晰模糊,这一切都要从祖先们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去体会和想象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8.
阿俊蓉  梁玉金 《攀登》2013,(2):22-25
本文以河湟地区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蒙古族长期以来与周边其他民族共居的多元文化下的融合为例,分析该自然村如何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保持本民族文化内核,同时借鉴他民族优秀文化,最终相互融合并涵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自然村特例。  相似文献   

9.
《会昌一品集》记载的黑车子,在东北兴安岭一带活动,即后来《辽史》中的黑车子室韦,属于古蒙古语族部落。敦煌出土藏文P.t.1283藏文地理文书中的ga-ra-ga■-lig(qara qangl?l?γ/qara qangl?γ,黑车子),早期在叶尼塞河流域活动,是叶尼塞碑铭记录的康里族的一支,操古代突厥语。qara qangl?l?γ/qara qangl?γ黑车子族约在8世纪后期被回鹘征服,后成为回鹘的附属部族之一。qara qangl?l?γ/qara qangl?γ黑车子族与黑车子室韦是分属古突厥语族和古蒙古语族的不同部落,二者不应被相互混淆。  相似文献   

10.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6,(2)
明代中期一大批蒙古部落进入青海,使青海成为蒙古族活动的一个中心地带,而且对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时期蒙古族的大迁徒中,蒙古部落支派非常复杂,其中鄂尔多斯的亦卜剌部与土默特的俺答汗部是影响较大的两个部落。他们先后活动于西海地区,加强了与这一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和联系,同时将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社会,对蒙古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坡乡红毡苗支系的传统宗教信仰具有强化族群与血缘观念的功能,诸多仪式仪节展示出族群历史记忆,区分了族际与寨际边界;在凝聚族群的同时,亦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在传统宗教仪式的神圣氛围中,慰藉心理,确保家庭与族群的吉祥平安,实现社会控制。族群及社区因参与宗教祭祀活动而互助互动,加强了交流协作,在娱神娱人的狂欢中构建族群与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13.
林艳 《中国土族》2015,(2):15-16
在湟水以北、河西以东有一支独特的民族,被誉为英雄的部落,也是白牦牛的故乡。这就是四大藏族分支中安多藏族的一个支系——华锐藏族。华锐藏族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等县藏族聚居区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东部马蹄、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边缘地带,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则是华锐藏族文化最为集中、民俗风情最为凸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传统蒙古族火镰造型独特、装饰精美、象征意义丰富,见证了蒙古族人民的一段历史,成为草原生活的原始物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传统蒙古族火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兼具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火镰已成为一种记忆,但它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类文化瑰宝。文章主要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蒙古族火镰的造型特征和装饰艺术,发掘其文化内涵,从而引起更多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火镰艺术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乌席勒 《世界遗产》2014,(5):108-111
<正>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发轫于部落征战时代,以说唱和演讲的形式,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闪烁着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海西蒙古文化的奇葩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是蒙古族民间艺人以说唱或演讲形式,以质朴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蒙古族历史和社会生活及生产状况的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世居柴达木盆地四周的广大蒙古族人民口头传承,不断创作完善的口头文学。《汗青格勒》又名《呼德尔阿拉泰  相似文献   

16.
清末循化厅藏族内、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经常发生的抢劫案件主要依据"番例番规"追赔罚服。在蒙古与藏族间的抢劫纠纷中,除依"番例番规"追赔罚服,对挑起事端的首要分子等常依《蒙古律例》惩处。若发生重大抢劫案件,官府常依照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律例惩处重要滋事之人。两造抢劫案件多元异质化的法律适用状况,反映了"因俗而治"理念下,官府针对多族群杂居状况下各守各界及维持势力均衡的考量。官府在民间调处和官方裁断的互动中积极解决两造抢劫纠纷,并且注重适用法律时的协调与渗透,借此加强法律控制,增强国家权力。循化厅两造抢劫纠纷的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与秩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郝煜  孙琳钰 《旅游纵览》2022,(17):125-128
本文对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有关边塞诗歌文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边塞诗歌文化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接着针对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类型、文化内涵、开发模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边塞诗歌文化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是一条文化交流的走廊。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依托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是连接中西的桥梁与纽带,因其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中西交通贸易的前沿和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故地。大漠孤烟,戈壁苍茫,漫长的历史岁月,胡商贩客、僧侣艺人、西域贡使和朝廷重臣的足迹,都深深地刻在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年轮,让这片土地亲历和见证了丝绸之路发展、繁荣和兴衰的每一个潮起潮落。有着"地下画廊"和"魏晋时期河西民俗百科全书"之称的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壁画墓,蹚过岁月的风烟,让时间定格在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天空,让我们得以感知千秋丝路和魏晋风度携手从这里走  相似文献   

19.
正山南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这里是神猴与罗刹女传说中藏族祖先的诞生地。大约在四、五万年以前,雅砻一带就有藏族先民繁衍生息。藏族先民们在鸟兽群集、果木丛生的雅砻河谷过着以树叶为衣、野果为食的群居采集生活。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学会了制作弓箭、石器等工具,学会了饲养牦牛等动物,种植青稞等作物。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叶,居住在雅砻一带的人们逐渐形成部落,早期悉补野部落的首领第一代赞普聂赤统一牦牛部落,建立联盟政权,  相似文献   

20.
巴战龙 《丝绸之路》2008,(10):66-67
尽管事先已经知道河西走廊是一条文化与族群的走廊,可是谁能想见,在草疏人稀的明花滩上竟有如此的城郭,庄堡,墓群,烽燧、庙宇、“土墩的故址遗迹。这还不算最近半个多世纪由于人为破坏而消失的石人、佛龛、经卷以及突厥语族群的窟窑式墓葬等。不过,幸运的是,还是有一些故址遗迹历尽沧桑“活”了下来.草沟井城及其周围的庄堡、汉墓群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