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永昌 《黑龙江史志》2013,(15):295-295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在这一阶段快速发展。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自信心不足、认识不够客观、道德人格不完善的问题。为此要注重建立课堂民主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
辛学玲 《神州》2012,(15):92-93
1萌发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包括社会中的全体国民,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固然离不了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因为,为数众多的民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现代化是要靠社会主体去建设的。在我国,具有怎样素质的社会主体才能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呢?围绕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我认为,社会主体的素质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使命感与民族责任心,二是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意识;三是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人们的认识足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相似文献   

4.
朱庆跃 《安徽史学》2022,(6):161-168
抗战时期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着力加强对民众民族意识的培育与行为引领。以党所领导和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例,这种实践表现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以激发民众的民族危机感、反击奴化等错误思想以培育民众正确的民族认同观、宣传历史和现实中的榜样典型以提升民众的民族自信心、重塑民族文化灵魂以凝聚民众的民族向心性、注重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以增强对民众的民族吸引力等方面。实践的展开,促进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正式形成,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黄利泉 《神州》2012,(22):329-329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是自信心的丧失”。调查发现,在课堂上,自信心比较强的同学往往表现为主体意识比较强,经常主动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洪亮,敢于尝试回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等等,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则反之。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信心,优化教师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方忆 《神州民俗》2007,(9):25-26
少数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歌舞娱乐、宗教、饮食、服饰等民俗展示的舞台。它凝聚了本民族的精神和自豪感,表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宗教观念、道德意识、价值理念等。文章通过民俗阐释,主要研究新疆世居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特性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的道德传统美德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道德人格建设方面,我们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又要特别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的精髓,珍视中国传统道德美德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戚文鑫 《神州》2014,(9):50-50
人类自从具有自我意识以来,就开始了选择活动,选择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道德选择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选择形式之一,是道德价值实现的前提环节。道德选择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社会群体或组织,还可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有什么样的道德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认真探析道德选择中的道德自由、道德责任、道德冲突等问题,对于道德主体优秀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9,(6)
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与广大民众接触最直接、最频繁,其行政道德状况影响力广泛深远,具有强烈的示范引导价值。本文基于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实证调查,分别从历史文化视角、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以及主体自身特征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影响广大基层公务员队伍公共行政道德的多维因素,为更加有效地完善行政道德建设、提升基层公务员行政道德水平奠定理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杭宁 《攀登》2005,24(3):62-65
诚信原则的宗旨是在一定可供依赖的道德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均衡利益的秩序。其深刻的经济义理表现为有助于效益的提高,减少交易费用,提高成交量。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商人作为市场最主要的主体,其诚信意识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枉会公众诚信意识的培养,亦直接决定着我国信用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研究、倡导并弘扬商人精神是本就弥朴我国信用缺失所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科学正确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揭示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历史知识是人们必需的文化素质,它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增强民族自信力;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精神。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功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同宗意识亦即共同的血缘意识或共同的先祖意识,它是民族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中世纪法兰西人的“同宗意识”是以上古时期即已出现的“特洛伊神话”作为其表现形式的,这一神话不仅有力地将全体法兰西人稳固地植根于一片深厚的血缘纽带土壤之中,而且还成功地辅佐法兰西提高了自身在西欧世界中的国际地位。可以说,以“特洛伊神话”为表现形式的“同宗意识”在法兰西民族观念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中国学术界以他们的专业知识积极服务于民族复兴。首先,他们对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充分认识到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其次,他们以自己的研究,对国人最为关心的"中华民族有无复兴的可能"的问题,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无论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复兴案例,还是从其他国家复兴的经验来看,中华民族都能够实现复兴。复次,他们认为造成中华民族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自信心的丧失,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和树立民族的自信心。为帮助国人恢复和树立民族自信心,他们积极从事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研究,同时主张对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进行改革。因为在他们看来,国人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与教育的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一份《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向我们揭示:大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独立迎接挑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其中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做人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形成“我能行!”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17.
蒙家辉 《神州》2012,(16):354-354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树立和增强全民族的书法教育意识,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书法是促成人的内心和谐与磨练意志的有效办法,与德育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在书法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德场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道德场的概念,认为道德场是构成一定道德情境的各因子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因传递、交换其信息、能量、物质所产生的进而影响主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特殊形态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何海丽 《沧桑》2008,(4):153-154
道德主体身份认同至少需要符合三个要素:自由、理性和责任,意志自由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意志自由是基于对道德必然的认识和遵循;意志自由是道德主体的本真存在,是道德主体超越道德必然的核心要素,也是道德责任的发生根据和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20.
龙志芳  ;尹学朋 《沧桑》2008,(6):196-197
在政治文明视野下,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与核心在于现代"公民社会"政治主体的"公民意识"的提升和"公民精神"的培育,这就赋予了学校德育新的使命,即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以情育人,其关键是要转变德育理念,转向以人为轴心的理念,并将此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人格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