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多民族聚居地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多年来,青海省重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响亮提出"三区建设"的口  相似文献   

2.
马占彪 《攀登》2008,27(1):96-98
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基础和保证。对于多民族的青海而言,民族关系和谐始终是关系到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发展和安宁的重要问题。只有抓住了民族关系这个关键,才能切实构建和谐青海。  相似文献   

3.
罗俊芳 《沧桑》2009,(1):49-5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而红色资源开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诸多价值:红色资源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培育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红色资源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实践体验式教育的天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英 《攀登》2012,(5):109-114
青海历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多宗教并存同传、多元文化交融互补的省份,从历史发展至今,民族关系始终是青海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青海民族关系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加强对青海民族关系新特点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研判,事关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事关和谐新青海建设的大局。  相似文献   

5.
李清源 《攀登》2005,24(12):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青海意叉重大。  相似文献   

6.
保广文 《攀登》2005,24(Z1):68-70
奠定构建和谐青海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和谐,靠发展;处理好宗教问题、引导宗教与枉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靠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靠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靠发展.总之,我们只有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才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青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赵英 《攀登》2013,(2):121-124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关系变量。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内陆省份,其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始终关乎民族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乎青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在当前和今后全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梳理建国以来青海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阐释发展规律、总结历史教训,为今后示范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青海精神是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在青海大地的具体展现,是激励青海各族人民夺取"双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青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探究新青海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及时代价值,既是着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确保青海同全国人民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构筑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激发建设新青海精神动力的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与所有生物的存在一样,多姿多彩的民族语言、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保证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和谐相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青海民族文化是一种包含了多民族特质的多元和谐文化。在当前的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怎样发挥其固有效力,是当下一个值得深入分析与探讨的重点。对此,文章结合青海河湟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质展开分析,分析两者的关系,提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要素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强调,青海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省委对新青海精神的概括,体现了中华文明传统,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青海人民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新时代奋力开创青海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从文化视域探讨了新青海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建构,阐释了新青海精神在文化内涵和核心要素上突出的文化特征及其在锻造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和精神人格上产生的相应的时代价值,以期更加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新青海精神的历史渊源、事实建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17,(3)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青海发展战略要求。青海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好此发展要求,鲜明的提出了"四个转变"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要把青海建设成为民族团结大省、生态强省的战略构想。青海要实现从经济小省到生态强省的转变,民族团结是其转变的纽带,建设生态强省的同时,加强民族团结,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用。从经济小省到生态强省的转变,首先要培育民族文化先进工作者,加强其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力,为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强省转变提供思想基础;其次要扩大经济发展规模,为民众创造更多增收途径;最后要大力挖掘生态环境潜在价值,化生态价值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保广文 《攀登》2005,24(12):68-70
奠定构建和谐青海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和谐,靠发展;处理好宗教问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靠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靠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靠发展。总之,我们只有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青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李清源 《攀登》2005,24(Z1):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辰、构建和谐青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刘彩 《丝绸之路》2013,(8):82-83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民族,具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草原文化由于以游牧文明为基础,几乎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如今,在草原荒漠化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下,草原文化这种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价值和生命力,也为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6.
曹淑英 《攀登》2006,25(6):122-12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各民族文化瑰宝的交相辉映,又要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既要有长期的战略谋划,又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许彩萍  申月霞 《攀登》2007,26(4):13-14
在构建和谐青海的进程中,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缩小落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积极推进民主政治、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改善民族关系、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民国青海民族社会是青海空间物候结构下草原生态社会与农业生态社会长期互动的结果,其具有恒量关系的物质结构与具有变量关系的文化结构共同构成了民国青海民族社会,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生态,并决定了对其进行调整适应的文化变量,外在文化变量充分适应物质恒量的发展,最终实现政治文化对民族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6,(3)
20世纪50年代,法人类学家格拉克曼、特纳等提出法律多元主义,也就是所有的民族地区解决纠纷,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利用不只一种解决方式,在多种解决纠纷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当地的和谐、稳定。建设平安青海,必须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一套以诉讼为核心、各种非诉讼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青海多民族聚居,是民族工作大省,全省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总面积的98%,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7%.针对青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