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出现及盛传,确认了以江汉一洞庭平原为中心的湖广经济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引人注目的是,随后有关长江流城内人口大迁徙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民谚也流传开来。这两句内涵丰富生动  相似文献   

2.
蔡甸区侏儒地方,以其地处古云梦泽北岸(洞庭湖),地势低洼,水患连年,在唐宋之际,人烟稀少.其后元人入主中原,对汉族统治极严(每九户共一把菜刀),因而北方人民不愿受其蹂躏,大批迁移南下,使侏儒地区人口逐渐增多.明朝建国后,大批江西人纷纷西迁来此.现在侏儒各姓之族谱所记载,其先祖大多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迁此.侏儒虽距武汉较近,但因交通闭塞,形成穷乡僻野.文化落后,自不待言.清代,只有黄、尹二姓,因有管理柴山湖水之利,家庭富裕子弟可以读书,其余则仅有街上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从明初便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人口大迁移,到明末清初更达到高潮。这场人口大迁移是由两句话概括而成, 即: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四川诸多县都曾做过关于“湖广填四川”的数据统计,湖北却没有“江西填湖广”的记录。江西填湖广,都填到哪儿去了呢? 武汉历史文化的渊源常可以在作为地方历史大事记的地名里探寻得到。那些被正史遗忘且尘封多年的民族迁移史竟然也从地名中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二年冬,岳阳地区文物工作队试掘了华容县车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车轱山遗址位于洞庭湖北岸湖积平原的一个台地上,地属华容县东部的三封公社五湖大队毛家生产队,现存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试掘面积为一百多平方米,内含丰富,  相似文献   

5.
浅论洞庭湖北岸石器时代文化曹传松洞庭湖北岸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600多处,其中属于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近400处。虽然获得了一大批考古材料,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过去受到材料完整性的影响,在一些学术问题上尚存在较大分歧,如新石器时代的大溪、...  相似文献   

6.
《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天良位于湖南、湖北两省毗连部的两湖平原(即江汉——洞庭平原),面积有六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明清以来一直为经济富庶之区,俗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关于这一平原的历史开发,学术界注意得并不够,尚无人作过系统的...  相似文献   

7.
蔡甸区侏儒镇南面有一片广阔平原的土地,是古代的太白湖.侏儒镇所辖地区,除少数丘陵外,都是太白湖泛区.传说唐李白乘舟游襄汉,泛洞庭时,曾在此处停泊沽酒,太白湖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8.
<正>碧螺春和洞庭山碧螺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洞庭山碧螺春,特指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洞庭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一带清明前采摘,手工炒制卷曲形的绿茶;而碧螺春指的是一类用洞庭山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制作成的绿茶,如云南等地出产的碧螺春绿茶。2011年,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苏州吴中区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1月,包含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清代初期至中叶的“湖广境四川”,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流民迁徒活动之一。在它开始的时候,作为民间自发的谋求生计方式与政府恢复社会生产的政策相结合,这一活动曾经使凋敝的川省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但是,当它继续发展到清代中叶,由于在川省出现了严重的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此又导致了严重的流民问题。本文试图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档案等有关史料,分析该活动对清代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发展及其结果。一、“湖广填四川”的源起及其人员构成“湖广”一般指湖南、湖北二省。“湖广填四川”这一活动是指湖南、湖…  相似文献   

10.
清代江南人民追逐经济收益,生活所需的粮食仰赖市场,湖广、江西、四川粮食经由水道流入江南,在江南形成了各级粮食市场。  相似文献   

11.
晚清重臣张之洞1889年调补湖广总督.1907年9月晋京人参军机.这18年间.除1894年、1902年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他一直驻节武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张之洞目睹清政府的日益衰落,为了“补天”.提出了著名的“中体西用”,并在湖北实现新政。但他万万没有料到,他的新政却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战备山位于岳阳市郊城陵矶南部,地属城陵矶粮食仓库,南距岳阳市约8公里。战备山为洞庭湖东岸地区山地中一顶部平缓的山丘,西边紧濒洞庭湖与长江交汇的三江口,海拔约50米(图一)。1991年4月,城陵矶粮食仓库新建库房,在战备山取土时发现了青铜剑、铜镜和陶器。城陵矶粮食仓库立即向有关部门通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东山镇古称“东洞庭山”,位于苏州城西南太湖中,明代时因四面围水,亦有“包山”之称。“2000年,东山镇面积96.55平方公里(包括山地、小岛)。最高莫厘峰海拔293.5米。”[1]宋代以前,东山人烟稀少。“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经过东洞庭山附近的太湖水域,见洞庭山地势险要,风光秀丽,不少朝廷重臣及中下级官员遂把家室留在了东山。这一大批北方世族在这里聚居和生活,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中原文化。800多年后,仍能在东山看出其繁衍的脉络、聚居的村落、遗存的古迹及“非遗”等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2008,(4):80-80
一项关于我国“道教十大文化旅游胜地”的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据了解,本次评选从2007年7月中旬启动,有近千个景点报名,近800万网民踊跃投票。入围“道教十大文化旅游胜地”的景点有湖北武当山、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  相似文献   

15.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湖北武昌总督府,前往见湖广总督张之洞,进入大门后,孙中山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名片。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内区际间的人口大迁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人口地理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流传至今的民谚“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生动地揭示了两湖地区在这场移民运动中  相似文献   

17.
客家产生于迁徙,但并非迁徙者就是客家。人类古代迁徙是常见的,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是民族大迁徙的结果,不了解部落的迁徙和融合,不了解亚洲的大移民,就不了解欧亚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也有无数的大迁徙,清魏源《湖广水利论》说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清初大移民,移民即“客民”。清陕西按察使严如姬《安流民》:“川陕边微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居其五,广东、安徽、江西各省居其三四。”闽粤赣边客民并非最多却成为客家,闽粤赣边均为客家地但客家问题却起于粤而不起于闽赣,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两句清代流行的民谚,形象地描述了明清两代中国南部自东徂西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这次移民,是改变我国人口地理格局的大事件,需要给以详细、具体的论证。前不久出版的张国雄所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相似文献   

19.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众所周知的国宝.其实在这幅画中还有一段“状元”的题跋.这个“状元”就是湖南茶陵人李祁.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一天,“静山周氏文府”周文府携仆人带着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往江西永新上麓山拜访李祁,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听祖辈、父辈讲过,我们是“湖广填四川”进来的。说得再具体点,是从湖北的麻城、孝感过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