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銎铜斧是东北地区青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不仅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较长,而且不同区域出现的形制也有所不同,是探索东北地区与其它地区古代文化及其联系、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直銎铜斧发现与分布情况的梳理,就其类型划分、年代分期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五型,在东北地区存续的时间划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牛长立 《南方文物》2014,(1):101-114
<正>一、先秦时期青铜斧的已有研究及分类关于铜斧的专题研究,数量较为有限。齐晓光《夏家店上层文化空首青铜斧及相关问题》一文将十二台营子等不同文化类型直銎铜斧分为扇刃型和弧刃型,探讨了演进规律;朱永刚《中国北方的管銎斧》全面梳理、分类、编年中国北方管銎斧,讨论其分布区域特点、文化性质、形成机制、存续发展过程,所划类型为窄斧身和宽斧身,进而细分出长管  相似文献   

3.
迁安市博物馆现藏一件直銎铜斧和一件竹节形铜灯台,均系征集而来,分别为西周初期和辽代晚期遗物。直銎斧为研究燕山南北地区青铜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竹节形灯台则填补了辽金时期随葬实用灯具的实物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4.
1994年12月,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任家庄村民在阳都故城遗址取土时,发现古代铜斧1件。县文化部门得知情况后,即赶赴现场调查,发现铜斧出土于距地面1米深的用大石条垒成的石墙东侧,周围无其他遗物。铜斧通体无锈,刃部锋利。长方形銎口,上部一圆形孔,广肩,弧形刃。身上部右侧近銎处有铭文12字,经李学勤先生释读,为:“廿四年,莒伤(阳)丞寺,库齐,佐平,聝”斧銎长8.3、宽3.9,高20、最宽处27厘米,重  相似文献   

5.
朱永刚 《中原文物》2003,8(2):30-44
管銎斧主要发现于我国北方地区 ,不仅延续时间较长 ,而且不同区域出现的形制也有所不同 ,暗示着文化谱系和人群流动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管銎斧的全面梳理和分类与编年研究 ,就其分布的区域特点、文化性质 ,以及形成机制和存续发展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宝鸡地区凤翔县、陇县、宝鸡县县功镇周围,相继出土了青铜斧、锛、凿,根据形状分为四类,表述如下: 一、小型类: 1.斧,长77,刃宽48,长方銎39×25毫米,重188克。双刃,斧面、背穿孔,銎部有一道箍纹(图1)。 2.斧,长88,刃宽33,长方銎29×16毫米,重79克。双刃,斧面、背呈三角形穿孔(图2)。  相似文献   

7.
新疆巩留县出土一批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夏,巩留县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的西南岸三角地带出土一批铜器,种类有斧、镰、凿和锤等,共13件。铜斧 3件。双范合铸。除 A∶2尾端凸出外,形制大致相同。有椭圆形銎,銎面有树叶纹。斧身较长,纵面呈楔形,双面刃。A∶1长23、刃宽6.5厘米(图一:左)。A∶2长25.2、刃宽6.7厘米(图一:右)。A∶3长20、刃宽6.8厘米(图一:中;二:1)。  相似文献   

8.
1998年下半年,湖州市毗山附近河滩发现一件小型青铜斧。此斧长 54、方銎 30 × 12毫米(如图)。青铜斧在浙江以至湖州地区时有发现,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先秦吴越地区的称量货币。浙江湖州发现小型青铜斧@刘健平  相似文献   

9.
方学 《云南史志》2000,(6):54-55
建水历史悠久,文化蕴涵丰富,人文自然景观极佳,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燕子洞出土砍砸器、陶坠、陶弹丸等文物,经专家鉴定,距今已有3500多年,在坡头下白显村龙岔河谷出土的双叉刃铜锄和水塘寨、王家庄出土的一字形铜剑、半圆銎铜斧,表明早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时.建水已跨人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0月.吴城乡桥背村村民张晓如在吴城遗址正塘山放牛,采集到一件青铜斧。该斧方銎、束腰、宽弧面单刃,合范铸造,外侧上端近銎口处饰一周粗弦纹凸起,其余部位素面。从腰部开始至刃部两翼张开,形成束腰宽弧面刃状,刃锋锐。器表呈黑色,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湖州中心城区出土一批战国晚期至汉代铁器,有竖銎镢、铁凿、空首斧、横銎斧、铁镰、铁犁铧、铁铲、铁锸、三齿镢、铁钳、砍刀等11类,共49件。这批铁器类型多样,在楚地和中原地区都可以找到同类器,是研究湖州地区战国晚期至汉代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陈亮 《中国钱币》2000,(2):37-37
1974年3月,抚风县博物馆从绛帐农副公司收购站拣选到十六件形制相同、大小一致的西周青铜锛。锛正面成长方形,侧面成三角形,銎成长方形,锛正面均有三角形穿孔(如图示)。锛身长为147、刃部宽37、銎部宽39毫米,重量均在220克左右。据考证和实际了解,这十六件青铜锛均未有施用痕迹,系同一窖藏所出。这种一次性埋藏数量较多、且未见施用的青铜锛还是极少见的。我们认为这十六件青铜锛可能是当时人们储藏的财物,它具有货币的职能。 锛属斧类,我们一般把一面斜刃的斧称锛。《辞海》释锛为“削平木料的平头斧”,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4,(11):36-4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西周早期青铜斧,器长方銎,銎口下凸起一周弦纹,短边一侧附一半环状钮,圆刃无角;器上铸铭文“康侯”(图1)。同铭器共两件,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2)。两器系20世纪早年同出于河南浚县,为于省吾旧藏。此“康侯斧”尺寸虽小,但器中却蕴含着有关斧、钺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作为礼器之象征与西周初年“封建诸侯”等一系列深厚的历史信息,可谓“小中见大”。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二年十月,偃师县南寨村社员陈安乐在村北约一里许取土时,于距地表深约0.5米处发现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铲。十一月初,他将这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这件铜铲的形制为短銎、平肩、平刃式。銎呈长方楔形,直伸入铲面中部,中空可以纳柄。銎的中部有一对称的三角形钉孔,其下有突起的脊棱直达铲面之下部。铲两肩微耸,右肩稍残。铲面略呈方形,下身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商周文化中的管銎兵器划分了四期,对每一期中的每一类管銎兵器分别例举。然后在分期的基础上,对管銎兵器在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进行叙述,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原因。最后对管銎技术在中原的出现和借鉴做了总结,并指出从技术角度研究文化或者文明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发现青铜犁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12)
1973年秋,济南市物资回收公司从济南市东郊一个收购站送来的一包废旧金属物中,拣出了一件过去很少发现的古代青铜犁铧。同时拣出的还有两件直内的商代铜戈,一件铜锛,两件残铜削。这件铜犁铧为等腰三角形,器身中部隆起,有扁锥形銎,左上端及正面中间隆起部分的右侧,均已残缺(见图)。边长13.5、上端宽14.5厘米,重400克。底面有简单纹饰,穿  相似文献   

17.
锌与镦是戈 戟 矛 殳等古代冷兵器木秘下端的铜饰 但它们的概念是不同的 从古文献记载及存世实物的形制可知 锐底者为镡.平底者为镦 依据鳟 镦銎孔形状的不同 又可区分出圆形銎者为矛 曼所用。而鸭蛋形銎者则为戈 戟所用。  相似文献   

18.
镇江出土的明代火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江地区曾陆续出土明代铜铳、铁炮(图一)若干件,介绍如下。一、铜铳铜铳3尊,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药室上有小孔,为药门,可置引火线。尾銎均中空,略呈喇叭形,可装上木柄。一号铜铳 1979年句容石狮公社出土。铳身呈节状,前长后短,药室外凸呈椭  相似文献   

19.
青铜镞为青铜时代的一种重要兵器.本文根据东北地区考古出土的青铜镞资料,将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青铜镞分为有铤与有銎两大类,对其形制特点作了具体分析,并对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镞的时代特征、分布与分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根据以上的分析对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周原地区多年来发现了大量西周青铜兵器,其种类繁多,造型新颖,构成了区别于其它青铜文化的兵器风格.如戈、矛、戟、钺、我、殳,管銎戈、斧等.本文拟就一些异形铜兵的年代,渊源及相关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