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广东阳江下川岛海域。2007年我国对这艘古沉船进行了整体打捞,2016年船内发掘工作基本结束。该沉船出水的文物中瓷器居多,内有一批婴戏纹瓷碗十分抢眼,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示了其中一件(图1)。这件器物与1990年江西临川市金家山宋墓出土以及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的纹样基本一致(图2、图3)。碗内刻划出2个裸体婴孩攀戏  相似文献   

2.
<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则是一部与外域沟通交流的历史,在历代的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海上丝绸之路曾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先秦时已初步发展,于秦汉正式形成,隋唐至宋元持续繁盛,明清时达到鼎盛。近年来,伴随“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南澳一号”明代古沉船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再次吸引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救榜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Recoveries PLC)在台山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RIJNSBURG)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古代沉船。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古沉船展开水下考古调查。中方队员张威下水采集回一些青白釉瓷片。通过这些瓷片,考古专家判断这是一艘宋元时期沉船,命名“南海Ⅰ号”沉船。  相似文献   

4.
从秦汉时期开始,广东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发达的地方之一。隋唐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口,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最长的远洋航线。广东省政府于2017年公布的最新海岸线数据显示,广东拥有4114千米的海岸线,海域面积近42万平方千米,是全省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在广东海域有着众多的沉船和港口等遗址,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广东省在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前景亦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5.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线路,而那些港口是点,点和线如何联系起来?这就要有船和货物,证明线路是真实的存在。南海一号沉船是南宋时期远洋贸易船,于1987年在阳江附近海域被发现,我们没有立刻打捞它,而是在等待时机成熟的一天。当时由于水下技术落后,沉船在海底原址进行保护。历经20年的等待,通过了多次研究,科学性论证,确定了整体  相似文献   

6.
在已经过去的人类历史中,航海船舶的建造是最能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科技水平的标尺之一。宋元时期,中国大陆与海外诸国的往来日趋频繁,大量的华人移居海外带去了各种先进的产品、文化;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宝,经济作物等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随着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在我国辽阔的海疆不断发现了历代沉船遗存,揭示出曾经蓬勃兴盛的海上商贸活动。其中近年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有位于广东台山海域的“南海Ⅰ号”沉船和西沙群岛华光礁沉船的水下考古发掘。[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郑晓君 《南方文物》2022,(5):296-300+247+301
<正>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古代南方重要的陶瓷产区。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戴云山区,晚唐五代以来,就开始了窑业生产。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德化瓷业的崛起,德化瓷业由此日益兴旺。从宋代开始,德化窑烧制的青白瓷和白瓷就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产品,已发掘的南海Ⅰ号和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了不少宋元时期的德化白瓷。在西沙北礁等海域也发现宋元时期的德化白瓷。  相似文献   

8.
<正>“南海Ⅰ号”是800多年前的一艘沉船,据考古发现,它是南宋时期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远洋贸易商船,到过广州,沉没于川岛海域。它的发掘,获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被誉为“海上敦煌”,成为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海Ⅰ号”是目前为止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船体及货物等文物信息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出土了大量德化窑等各类外销瓷。从德化窑外销瓷在“南海Ⅰ号”的出土情况可知其在南宋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南海Ⅰ号”考古发现,从出土德化窑外销瓷的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工艺特征,并从造型特点、包装方式、墨书题记现象等方面探讨其贸易属性。  相似文献   

11.
冯峥 《岭南文史》2004,(2):58-60
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补充给养的补给港和货物中转的中转港。因为这缘故,对阳江的文化、风俗、特产等等,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9-10世纪时,我国海上对外贸易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标志之一就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其路线大致可分为两条:一条自东海、黄海至高丽、日本等国,另一条自南海至东南亚、印度及阿拉伯地区等处。关于后者,东南亚地区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当时在东南亚地区是否存在中国瓷器外销的中转港,学界众说纷纭。从爪哇海发现的黑石号、印坦和井里汶三条沉船出发,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及考古材料,可以认为9世纪前中期在东南亚可能并不存在中转港;9世纪末,在黄巢攻掠广州之后,中转港才得以逐渐形成,其地点很可能是文献记载的"箇罗国"。  相似文献   

13.
李军 《南方文物》2005,(1):76-82
自西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先后出现了十余个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的大小港口。这些港口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历经兴衰与更迭,至宋元时期,最终形成了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贸易枢纽港。这三大港口不仅是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主要起迄港。  相似文献   

14.
对东北亚地区的海上文化交流是宋元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东北亚沿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宋元文物,不仅从实物的角度见证了这些地区与中国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也反映了宋元时期海上航线和港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8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宋代货船行至南海,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这就是“南海I号”。这艘沉船让宋代饮食文化的繁盛和铁锅的发展浮出了时光之海。考古队员在早期的水下探摸中,最先触碰到的器物之一,便是水底沉船货舱顶上的铁锅。在2014年、2015年遗址整体发掘中,“南海Ⅰ号”沉船遗址总共清理了一百多吨铁器,其中铁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2012年度全国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的学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实习期间,在拆解一块凝结物的过程中,清理出了胶结在一起的四口铁锅,中间和口沿处还夹杂着几片瓷片。  相似文献   

16.
<正>烟波浩淼的南中国海,孕育和滋养了深厚悠远的中华文明。她的怀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养护着海上丝绸之路那段岁月的辉煌。迄今在南海海域已多次发现古代商贸沉船,诸多沉船的船体结构和船货性质,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神秘面纱。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南海之滨,依托地缘优势和多年积累,将沉船文物及外销艺术品作为征集、收藏、研究、文保等领域的重点。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南海I号""皇家南海号""南澳I号""万  相似文献   

17.
漳浦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水下文化遗存,出水瓷器均为元代龙泉窑产品。这些产品类型在海外亦有大量发现,对研究我国宋元时期龙泉窑瓷器的生产、运输、销售目的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6月9日、10日汕头三大报相继刊登在南澳岛“三点金”发现一艘满载瓷器明代沉船,是继广东阳江“南海1号”后又一重大水下考古发现,被命名为“南海2号”,引起轰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至宋元时期最为鼎盛。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则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本文试图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产生与流变做一梳理,厘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粤西“陶瓷之路”考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浩瀚的南海,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而粤西海域则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古代,她是中国海路与东南亚、中西亚及西方各国沟通往来的必经之域。“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等美称。这里仅就粤西地区考古发现的陶瓷器及有关器物,对该区域“陶瓷之路”作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