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最早稻作的地方未必一定能成为稻作起源的中心,中国最早的稻作可能在华南北部诞生,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首先是在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淮河上游也可能是另外的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2.
珠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一向被作为中石器时代的重要课题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倍受考古学家的关注.在稻作起源的探索中,珠江流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乃至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借助于农业起源动力机制的理论探讨,认为稻作起源的"华南中心说"并不成立,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目前的考古材料,还不足以证明珠江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田结构形态已具有我国历史时期水田结构的雏形,已从原始状态发展到规模经营;其日趋成熟的稻作农业生产与草鞋山发现的炭化米粒型已演进成原始栽培稻的进程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4.
对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仙人洞遗址的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出现了距令10000万年以上的数据,因此,仙人洞遗址和惟一复原的陶罐就成为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起源的焦点。对仙人洞遗址和陶罐的年代认定,则整整经历了30年,其漫长的认识过程,反映出了中国考古学家严谨的学风。  相似文献   

5.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植物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稻作农业是植物考古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厘清了农业、栽培和驯化等稻作农业发展中的常用术语。进而对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即反映“半驯化”特征的几个指标包括基盘、谷粒尺寸和植硅石分别展开讨论。文章结合我们对现代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测量数据以及田螺山的工作,引用了国内外诸多考古实例和最新的分子学证据,证据表明上述几个指标在某些程度上多少可以作为性状来判断驯化稻是否已经出现,但是随着农业景观概念的提出,耕地杂草群落作为农田系统研究的证据.为稻作农业出现和发展研究展开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中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的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武夷山及南岭一线以北的生态脆弱带,始于距今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生态环境的变迁是稻作起源的主要诱因,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是稻作起源的直接动因,而人类的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进步则是稻作起源的动能.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催生了稻作农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是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中国的稻作起源研究由于其丰富的材料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是加拿大著名植物考古学家加里·克劳福德和沈辰博士综合中国、日本和韩国近年来稻作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所作的述评,在高度评价东亚稻作起源研究成就并赞同某些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作者赞同中国水稻的本土起源说,认为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热带型粳稻。中国考古发现中未见籼稻,籼稻系起源于南亚地区。但是,对于当前所发现一些最早的水稻遗存(如玉蟾岩、彭头山、贾湖,甚至河姆渡)是否为驯化种,作者却持基本否定态度,认为仍然属于野生种,甚至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是人为采集利用的结果,直到较晚期的龙虬庄,水稻遗存才有了明显的人工干预迹象。农业起源是一个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而非一种突发的事件,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另外,作者还对中国学者对野生稻的生物分类方法提出了意见,认为目前的分类方法不够细致,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划分。作者比较重视稻作起源中的技术手段,对日本学者的DNA方法表示赞赏,认为它解决了如粳、籼不同起源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到要重视起源问题的文化和生态背景,强调了多学科系统协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史前遗址稻作遗存的植物硅酸体判别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物硅酸体方法鉴定考古遗址中的栽培稻遗存,关键之一就是确立鉴定标准。通过对野生稻生长的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在中国北方地区,在全新世时期,特别是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不具备野生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稻属植物硅酸体可以被看成是栽培稻的遗存。  相似文献   

9.
栽培稻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三大热门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河南境内的丹江流域、淮河流域及黄河之滨史前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稻作遗存。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史前河南境内的稻是本地种植的。河南所处的黄淮地区是稻粟混作区。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以中国考古学为核心,国内外学术界曾掀起过一次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热潮。在那一段时期,新发现和新资料不断涌现,新方法和新观点层出不穷,丰富了对稻作农业起源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界对科技考古手段的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2000~3000年。洞穴内遗存证明这些陶器是在末次冰盛期由采集狩猎者所制造,可能被用做炊煮器。说明陶器在农业出现以前一万年甚至更早就被制造和使用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及其三大模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耕作化起源,是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外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根据国内学章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提出中国农业为本土起源的观点,并认为是由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西藏高原的青作农业三大板块组成。阐明了华夏先民创造中国农业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史前古城与稻作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地理环境及古城与稻作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稻是人类所种植(驯化)的最古老的一种谷类作物,考古学证据表明它在中国至少有八至九千年的栽培历史,中国稻作应该起源于华夏本土。但对此问题,国内外学术界素有争论,至今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中并存的诸多假说作了述评,尤其对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6.
南杨庄遗址是太行山东麓地区具有标尺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在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基础上,以陶器为视角,参照相关的考古学文化,通过典型器物形态和组合对比分析,将南杨庄遗存划分为镇江营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和雪山一期文化四种不同性质的遗存,共分为四期8段,并对各期文化的谱系关系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粟,又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起源于中国,是最我国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作物,在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最普遍,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主要农作物。而粟类作物,指的是以粟为主要栽培对象的旱作农业。我们今天看到的粟作物,还有黍等其它品种,但是最常见、产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多的还是我们所说的谷子。  相似文献   

18.
大地湾遗址农业植物遗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依据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不同文化期农业植物遗存的形态鉴定及数量统计,表明遗址中最早出现(7800aBP-7350aBP)的是黍,尔后黍渐少,粟渐多.结合孢粉分析等相关环境考古学研究资料的证据,讨论了位于渭河上游葫芦河流域的先民们在8000aBP-5000aBP的经济活动及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东龙山遗址商代遗存为探讨商势力在关中东部及丹江上游的经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遗存可分为四期五段。二里岗下层一期阶段,其文化面貌呈现一定过渡特征,或与商洛一带此前为二里头文化属域,被商人占据后文化特质形成相对滞后有关。这里作为商人战略要地兴盛于二里岗上层期,约于洹北花园庄早期明显衰败。其兴衰与商前期商文化中心区的发展节奏相近,当密切联系于商王朝在西土势力扩张及资源获取而关联的交通网络、防御体系的构建和瓦解。而陕东南等地商后期沉寂所暗示的商人经略模式的改变,还需在更大时空范围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新砦遗址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砦遗址在文明探源的课题中举足轻重.本文对新砦遗址的聚落形态、农业、手工业以及新砦文化遗存中的其他文化因素等方面所反映的古代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