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坝沧桑     
淮安市淮阴区西坝,地处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大清口(即古泗口)的东侧,东接王家营,西近杨家庄,南阻古淮河与清江浦相望,北滨淮北盐河同古驿道相连。在黄河夺泗夺淮的年代,大清口以下的淮河河道,成为黄河与淮河的共用河道。一旦黄、淮并涨,黄强淮弱,不仅洪泽湖有倒灌之虞,而且上下游河道有决溢之灾。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道总督靳辅始建东、中、西三大减水石坝于王家营南侧的黄淮共用河床北堤上,泄黄河盛涨,北穿鲍营河入海,这就是西坝之名的来历。今西坝观音庵西,尚有西坝坝头的石工遗迹。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上,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堤,向南一股流入淮河,黄淮合流,从云梯关外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经汴水合泗水入淮,形成侵泗夺淮之势。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从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北徙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后,从河南省铜瓦厢起,经鲁西南、  相似文献   

3.
贾鲁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金代夺淮入海后 ,成为整个元代黄河下游的其本流势 ,河患频繁。元统治者建都大都 (今北京 ) ,政治中心远离黄河流域 ,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白茅决口威胁到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的安全时 ,才不得不对河患采取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 ,委任贾鲁治河。贾鲁 ,河东高平县 (今山西高平 )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公元 135 1年 ) ,贾鲁奉诏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 ,进秩二品 ,授以银印 ,带领 2 0万军民 ,治河堵决。使河复故道 ,汇淮入海。功成后被破格提升为荣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贾鲁治河是我国治黄史上一次著名工役 ,对后世治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故堤,从淮阴入淮河,从此开始了黄河长达661年夺淮入海的时代。黄河夺淮当看作是黄河决溢的最严重情形,黄河决溢对其南邻淮河流域的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5.
元代黄河故道田与退滩地吴宏岐北宋时期的黄河下游以北泛为主,虽可细分为横陇、北流、东流诸派,但大致不出今冀东南和鲁西北地区。自建炎二年(1128年)冬来东京留守杜充决河以来,情况为之大变,大河主流遽改向东南行,以“自泗入淮”为常事,黄泛区也转移到了鲁西...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淮安市是古老的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地,错综复杂的黄(河)、淮(河)、运(河)关系,与漕运和盐运的加持,衍生出许多独特的水道名物文化。本文就“山阳湾”和“清江浦”,略作叙述。一、山阳湾山阳湾,本是古淮河流经淮安境内的一段“U”字形河道,因湾道紧挨山阳县城而得名。它起自清江浦东北的草湾河道转而向南,至淮安古末口又转向北,到涟水县境内的赤晏庙后,再向东出云梯关流入大海。在《宋史·乔维岳传》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中,皆载“淮河西流(或作‘西南’)三十里曰山阳湾”,这当是以古末口为入淮运道的起点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条河全长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大运河在徐州境内绵延181公里,恰为全长的十分之一。南宋初年,黄河夺泗入淮,从此流经徐州长达700余年。元明时期,徐州黄河河道成为运河河道。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  相似文献   

8.
古淮、泗水交汇处的淮泗口,又称泗口、清泗口、清口,公元1194年黄河夺泗夺淮以后,这里又成为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成为大运河上最难治理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成为历代水利专家从事科技创新、展示聪明才智的最佳场所。清口作为历史久远的水利枢纽,在这里施行了三项国际公认的古代世界水利科技创新成果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比的。  相似文献   

9.
淮安位于古淮、泗水与古邗沟的交汇地带,处于京杭大运河中间,是一个中枢枢纽。公元儿28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的727年中,黄河、淮河、运河在淮安交汇,咽喉莫重于此。其间,历南宋、元、明、清四个王朝,这里更是军队驻防的全国重点城市之一。南宋时期的淮东制置使或两淮制置大使等边防大帅驻节楚州(淮安)。元代的淮安,是淮安路总管府所在地,还有郯沂万户府、洪泽屯田万户府在这里驻节并部署重兵。  相似文献   

10.
张崇旺 《江淮文史》2016,(3):142-151
正黄河泛淮乃至全面夺淮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淮域")水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性变迁的主导性因素,包世臣说:"淮不为害,其为害者,黄贻之也。"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更是认为淮河自古有利无害,淮之有害,其弊中于黄河之侵夺。自黄河夺泗、夺汴、夺睢、夺淮,更摈拒沂、沭,蹂躏游涟,淮北水道之变迁,以黄河始,以黄河终,"黄河既徙,水道病矣。病而不治,曷其有瘳?"(《江苏淮北水道变迁史》)当然,南宋以来淮域水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性变迁,除了黄河夺淮、黄淮地区地形地势、季风气候这些自然因素长期作用之外,过度砍伐  相似文献   

11.
明代大运河的启用,使黄淮运交汇区域成为治水的关键区域。官方为了维护运河的畅通,采取了使水系结构与水情产生变化的措施。明前期的河道基本上沿袭了元代河道多股并流、迭为主次的特点。随着运河、淮河与黄河的治理,特别是筑堤的兴起,黄河各水道有一个从面到线,再从一线到清口一点的集中过程。第一阶段是黄河北流断绝,第二阶段是徐邳河道与上游固定于一线。黄河固定集中于徐邳一线以后,嘉靖年间河多决于徐州的上游,嘉靖四十四年以后,河多决于下游。黄运合一区域的河道治理,从一个跨越南北的扇形面,发展到南部半个扇形面,再集中于一线,最后集中于清口。总体的治理过程,基本上为保运服务。从面到点,从大区域的治理到小区域甚至于一点的工程治理,这是明代黄淮运水利工程的水流控制特色。这种随水环境变迁而进行的治水工程调整,充分体现出古人大区域地利用水环境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新唐书.食货志》:开元时,裴耀卿主漕事,"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其后,韦坚继之,天宝三载"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学术界据此认为,唐安史之乱前,中央的上解租赋主要来自黄河中下游流域。仔细分析《新志》记载并参诸其它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裴耀卿开元年间所漕租粮主要是来源于江淮地区;韦坚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的"山东",沿用的是汉代的语义,其漕运主体仍是江淮粟米。  相似文献   

13.
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冬小麦的推广与普及,具有自东向西的时空特点。麦作发展是区域自然环境与技术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汉代黄河流域冬麦普及过程的基本因素。不论是黄河下游地区冬麦种植的较早普及还是关中地区冬麦推广的迟滞,均首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在黄河下游地区,人们利用冬麦的生长特性趋利避害,减少和防止河汛水患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麦子得以广泛种植。在关中地区,干旱的困扰一度制约了冬麦的推广和普及。在自然因素推动下的汉代麦作推广与普及,促进了黄河流域抗旱耕作及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沉城之灾是水环境变迁引发的极端事件,湖市蜃楼以祥瑞的幻景方式重复着沉城的灾难记忆。黄淮运交汇区湖泊水系众多、河工频繁,为明清时期蓄清、刷黄、济运的水利核心区。尤其清代以后,治河无须兼顾护陵,湖泊环境的剧烈变迁引发洪泽镇、泗州城等沉入水底,给当地环境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史籍中有关湖市蜃楼的记载多见于湖面急剧扩大的清代,在洪泽湖、高宝诸湖上均有发生;蜃景发生时多被与时间空间上最近或影响最大的沉城事件联系起来。沉城再现的湖市蜃楼固然不可信,但幻景中包含了百姓的灾难记忆,提醒人们历史需被记忆,灾难不应遗忘。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an investigation of forty-two prehistoric sites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located in Guide, Jianzha, Hualong, Xunha and Minhe, Qinghai Province, China, including forty-four new radiocarbon dates from twenty-four sites, review published archaeological surveys and radiocarbon dates, analyze landform features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ety of regional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eople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but a continuous archaeological record begins only after about 5500 Cal yr BP. Thereafter, the intensity of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area is varied. Neolithic human settlement spread northwestward to high altitude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early-mid Majiayao and Qijia periods, but moved southeastward to lower locations in the area during late Majiayao period. During the Bronze period, two coeval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e Kayue and Xindian,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Region. Kayue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numer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while Xindian sites are restricted to the lowest basin of the region. Variation in site density and location are likely the result of changing paleoclimat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淮安,古称淮阴,历史上的版图占据今天苏北的大部.大约在夏王朝的初期,淮夷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徐国.秦统一六国后,揭开了在淮安设县的序幕.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淮安成为人文之邦.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承担着转运漕粮的重任,这一独特的交通优势使淮安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史在铸造淮安人威武不能屈的灵魂时,还给这片热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河政体制在清代经历了比较完整的兴衰过程,其每一步重要变化均与清王朝的政治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清初为稳固政权实现统一计,逐步创设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河政体制,延至中期,王朝渐呈颓势,河政制度亦弊病迭现,至晚清时期,河政体制之命运则为急剧动荡的政治格局所左右,受咸同战乱之影响,铜瓦厢改道后南河及东河干河机构被裁撤,庚子事变则影响到了河政机构被彻底裁撤的结局。可以看出,急剧动荡的政治局势与缓慢的社会变迁相比更能影响河政制度的命运,反而观之,河政体制的演变亦折射着大清王朝的兴衰存亡。  相似文献   

18.
雍正年间黄河河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推动了清代黄河图绘制内容和机制的变化;而康熙年间张鹏翮所绘河渠水利图集的内容和形式,也影响了乾隆年间江南黄运河图集的编绘。海内外分别收藏有以江南黄河、运河、洪泽湖、淮河工程为主题的河渠水利图集一"南河图说",经考证均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江南河臣高斌、张师载等人在乾隆帝首次南巡的背景下绘制呈送的定本、副本或后人摹绘本。《南河图说》既是河督高斌反映河情、陈述治河政见、彰显治河政绩的工具,也是乾隆帝确定南巡路线、了解河务、进行河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南河图说》的绘制、呈奏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乾隆首次南巡的模式,对研究乾隆南巡和乾隆朝河政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北徙,给下游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山东运河以西的平原地带距离决口处较近,泥沙淤积较多,地形抬高幅度明显,黄河在此区内漫流,扰乱了原有水系。汶、泗二河下游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顶托,亦出现排水困难的局面,东平湖的形成与扩大即区内积水不断增多的结果。鲁中丘陵西侧平原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阻挡或黄水倒灌影响,长清至齐东各县境内的入黄河流均难以宣泄,直接促成新清河的开辟。徒马平原地带,受黄河决口改道影响,靠近黄河的徒骇河诸多支流被淤没,徒骇河则被黄水冲宽刷深,1907年黄河利津决口后,其尾闾河段亦被淤没。  相似文献   

20.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