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莆田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盖因莆仙戏在千年传承中已深深溶入了民众的生活之中.在莆田民间.凡迎神赛会、婚嫁丧事、升学寿诞、岁时节庆.必演莆仙戏.有时一个地方连续演戏十几天.演戏观剧.成为民间社交联谊、传播历史、教化道德乃至男女恋爱的一种形式.成为莆田人民和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莆仙戏也叫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  相似文献   

2.
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东方影视制作中心在这里举行电视连续剧《妈祖》的新闻发布会,我作为来自“妈祖”故乡福建莆田的代表,借这个机会向发布会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朋友没有去过莆田,我想借这个机会对莆田的一些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个介绍:莆田面积四千两百平方公里,属于地级市,历史上出了十四位宰相;莆田也是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木雕之城、莆田的木雕在全国也是很有名气。东方影视制作中心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妈祖》,就是莆田宋代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扶危济困、救苦救难、慈善博爱、无私奉献的行为写下了她人生辉煌的篇章,为后世所敬仰。“妈祖”庙有  相似文献   

3.
<正>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内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莆田木雕历史悠久,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较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多件清代莆田木雕贴金桌灯及果盒贡品,均呈现从简单浮雕到多重透雕的迭代递进的雕艺创新。  相似文献   

4.
妈祖的故乡     
黑子 《神州》2003,(10)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辖荔城区、仙游县和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全市面积3800平方公里,人口292万,旅居在外的莆田籍侨胞及台港澳同胞有60多万人。早在三、四千年前,人类已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 莆田,别称“兴化”。“兴化”名称的由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五代十国末期,连年战乱,百姓备受兵匪骚扰。当时,割据莆田和仙游的兴泰、游洋、庄边、白沙等山区的林居裔势力接连打败官军,一度兵临城下,此城几乎为之所破。宋朝廷屡次派兵镇压,但因地势险阻,无法取胜,至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方被征服。宋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地险,欲以德化之”,遂决定在游洋另设县治,取名“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并置兴化军,统辖兴化、莆田、仙游三县。自此以后,又有“兴化路”、“兴化府”,故“兴化”即成莆田、仙游之统称。  相似文献   

5.
陈建金 《东方收藏》2022,(10):112-113
<正>莆田木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门类之一,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当代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历来以“精微透雕”而闻名遐迩,是莆田地区特有的一门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莆田木雕在人物题材创作上,追求塑造表现对象的个性化风格特征,把具象转换成意象,通过当代审美视角和艺术语言的充分运用,以达到神似的艺术效果。由笔者设计创作的莆田木雕《如意观音》系列便是这样的作品,其采用莆田木雕传统圆雕技法塑造而成,观音手持如意呈自在坐姿,法相造型庄严,  相似文献   

6.
莆田,宋代称为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治所原设在兴化,寻移莆田.兴化军是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藏书名家甲于全闽,闻名于世,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由于此前对兴化莆田刻书的研究成果不多,所见者大多只是停留在对莆田古代一部分刻书目录的初步整理上,且存在较多错误,从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今人对莆田甚至是福建刻书的基本认识或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莆田位于福建中部沿海地区,西依戴云山脉,东邻台湾海峡,夹峙在福州与泉州之间。现代莆田以重商闻名,它独特的人文气韵为外人所不知。当地有这样一群人文守护者,以不同的方式挖掘、保护红砖厝、方言民谣、龙眼木雕等莆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经由他们,我们可以重新感知一地文化的兴味和温度,也得以发现更多文化自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志编修历史悠久.志书内容丰富.编写体例独特。古人云:“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地方志也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是故志之重于郡也与国史并”。明代是我国志书编撰较为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方志.也呈现出独特的编撰特点.以下以明代弘治年间的莆田《兴化府志》为例,对这一时期莆田地方志编修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陈明仙 《东方收藏》2023,(12):140-141
<正>中国传统人物题材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蕴含着历史、文化、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人物题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莆田木雕艺术的造物思想和表现技法以及莆田木雕人物形象的造型和表情表达等方面,对中国传统人物题材在莆田木雕创作中的情感化表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笔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实践,并解析个人设计创作的莆田木雕《弥勒佛》《自在观音》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期从中探析中国传统人物题材在莆田木雕创作中的创新与探索,从而推动木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陈瑞 《东方收藏》2023,(6):138-139
<正>莆田木雕是指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内雕刻生产的木雕艺术品,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莆田木雕历史悠久,兴于唐宋,从唐代开始就逐渐形成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为主要技艺的独特手法,广泛运用不同的材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因材施艺,创造出独特的雕刻作品。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福建莆田科举考试的辉煌时期。本文通过考察大量方志资料,分析了莆田科举兴盛的5个特征,并指出了宋代莆田科甲鼎盛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民风习俗等综合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许诺 《神州》2003,(10)
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莆田,宋代为兴化军,明清为兴化府,所以将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的剧种称为兴化戏;又因兴化辖莆仙两县,所以也称莆仙戏。关于兴化戏的形成过程史家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绝对一致的,即兴化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南戏遗响”。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颦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倍加宠幸。她的弟弟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回莆时,醋爱歌舞的唐明皇居然赐他一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民间采风的基础上,对大量莆田民间版画作了初步的归纳,指出莆田民间版画虽内容多封建色彩,但在制作、印刷、用色等诸多方面对当今的版画创作仍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按时代沿革对福建莆田士人的藏书与刻书活动进行介绍和分析,认为由于历史与文化发展进程的不同,这项活动在各个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点,存在发展程度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但是,莆田士人努力创造了福建藏书与刻书史上的多项历史纪录,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傅庆定  林祖泉 《福建史志》2006,(2):23-24,34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又称“莆仙”,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为八闽名郡。莆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科甲鼎盛名闻遐迩.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莆田市现辖有城厢、荔城、涵江、秀屿四区和仙游县,人口300多万。它北连福州市,南接泉州市,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镇八闽水陆之要冲,区位优越。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天然深水良港及众多的岛屿,是莆田兴市的宝贵资源;独具特色的“海上和平女神”湄州妈祖及其信仰传播所形成的妈祖文化。更是扩大莆田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6.
莆田古城历史沿革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对莆田宋代建城前、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分析显示,一方面莆田古城具有"枕山襟水、山水营城"的自然环境格局,以"揽山入城"的山城关系、"一水穿城"的城水关系和"曲直相汇"的城垣营建为代表;另一方面,莆田古城体现出了"治中为要、传统礼制"的空间布局,以"一轴重城"的空间格局、"一庙双学"的礼制布局、"军政共治"的行政中心为代表。通过对莆田古城的剖析,阐释研究古代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解读古代城市布局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文明。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53,(1)
一、莆田縣莆田縣係我省早期文化發達地區之一。據該縣文化舘報稱,自今年二月以來莆田縣連續發生破壞古墓葬盜竊歷史文物事件多起,我會爲執行保護文物法令及制止今後破壞,經報請省人民政府指示派員前往破壞古墓葬地區實地調查,並由莆田縣抽調幹部四人組成調查小組進行工作。在下鄉前調查小  相似文献   

18.
吴嘉利 《东方收藏》2023,(2):125-127
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一种产物,中国人的故乡观念深入骨髓,也使乡愁成为木雕艺术的常见题材。木雕艺术创作起源于民间,是为满足人们最朴素的审美需求而开始的。人们借助木雕来祈求阖家幸福、健康长寿、事事顺意等普遍心理和精神追求。莆田木雕的发展与当地的文化信仰息息相关,在莆田木雕作品中,仙佛人物题材占了大多数,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莆田木雕早已成为游子心中的乡愁。  相似文献   

19.
嘉应观     
嘉应观,又名庙宫,俗称大王庙、龙王庙。在河南省武陟县东南二十五华里的大刘庄和杨庄之间。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东,雍正初年,以黄沁安澜奉敕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嘉应观创建于雍正初年。嘉应观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据庙产碑记载:观分南北两个院落,占地数百亩,有房数百间。经二百余年之沧桑巨变,南院已变为一片废墟,唯北院保存较为完整,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应观现有面积21750平方米,为五进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9,(11)
<正>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荛圃,又作绍甫、荛夫,号复翁、复初氏、宋廛一翁、求古居士、佞宋主人等(图1)。先世居福建莆田,十世祖黄秀陆迁居江宁,有祖坟在焉。至曾祖黄琅移居苏州。黄氏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数上春闱不利,加捐户部主事。一生以藏书、刻书为志业,63岁时曾在苏州玄妙观西设滂喜园书籍铺。编刻有《士礼居丛书》。关于黄丕烈的藏书情况,从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王大隆《黄荛圃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