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乡、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大街路北,耸立着一座双塔形教堂建筑,它就是呼兰天主教堂。  相似文献   

2.
黄林天主教堂,位于龙华山办事处黄林村十组,全称“圣母无玷圣心堂”,占地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可容五百多人活动。周围植有绿树花草:圣枝树、柏树、杉树、棕榈树,亭亭玉立;迎春花、鸡冠花、玉兰花、紫微花,竞相开放,清香四溢。教堂模式为“哥特式”建筑,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前后两进,后面为二层楼房,堂正面屋脊上方耸立高大十字架,有一直径1米的大圆窗,窗边镶嵌8朵梅花,窗下悬挂着“天主教”三个黄色的大字,在阳光照耀厂,熠熠闪光。内堂分前、中、后堂,前堂是神父主持宗教活动的地方;中堂为祈祷的地方,摆放着整整齐齐几排…  相似文献   

3.
天鼎 《古今谈》2000,(3):59-60
去年,宁波市文博学会在开展“宁波市十佳近现代优秀建筑”评选活动中,位于老市区江北岸的天主教堂,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优秀的建筑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也显示这个城市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清同治元年(1862年)设立的呼兰厅(治巴彦苏苏,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城)理事同知一员,为黑龙江设立民官之始。呼兰厅正式兴学则始于光绪五年(1879年),是年设立呼兰厅学正,负责黑龙江通省旗民学务,至光绪三十二年由巴彦州知州兼理,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裁撤,共存在30年。因此,呼兰厅教育是清代黑龙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清代黑龙江教育史,离不开对呼兰厅教育的研究。本文就呼兰厅学正的设立、呼兰厅科考的方法、呼兰厅学正设立的历史意义,略抒管见,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正>~~  相似文献   

6.
呼海路是1925年9月至1928年12月修筑的从呼兰至海伦的铁路。本文拟对呼海路的修筑情况及通车后对呼兰一带经济发展的影响、略作陈述,以期对地方史志的研究有所裨益。敬祈方家教正。一宣统二年(1910年)直隶(河北)商人刘坦准备个人集资修筑呼海铁路,并向黑龙江巡抚提出申请。黑龙江巡抚周树模认为此乃善举,故将其申请转呈清政府审核。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已处于摇摇欲坠之中,因而无暇顾及此事。民国2年(1913年)黑龙江都督宋小濂,接到中华民国政府交通部来文,说孙中山先生对刘坦个人集资修筑呼海铁路表示支持,希望黑龙江各方人士予以支持,促成此举。来文主张先修对青山(今呼兰县城西南30里的对青镇)至呼兰一段.很快筹集到官股120万元。呼海路事实上已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黑龙江曾设有六城,即齐齐哈尔、黑龙江(瑷珲)、墨尔根(嫩江)、布特哈(讷河博尔多)、呼兰、呼伦贝尔(海拉尔);后来清末再加上通肯(海伦)城则为七城。清末黑龙江省编纂志书共4部,其中府志2部西、州志1部,县志1部。这4部志书分别是黄维翰纂修的宣统《呼兰府志》,李澎恩纂辑的宣统《宾州府政书》,陈元慎编纂的光绪《巴彦州志略》,刘清书等监修、王炳辰等编纂光绪《长寿乡土志》。其中《巴彦州志略》民国初年即已遗失。4部志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呼兰府志》。  相似文献   

8.
盐井地处藏东昌都地区的南面,是芒康县的一个乡镇,这儿四面环山,处在澜沧江的河谷之中,气候温暖,一年有两次收成,所以这儿人们生活较其他乡村是富足的,这里有西藏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及为数不少的藏族天教信徒.还有盐田这个此处独有的人造景观.我一直好奇,在西藏这个藏传佛教广为弘扬的地域.天主教是如何兴起并延续至今的.  相似文献   

9.
教堂是天主教会举行祭典和信教群众祈祷的地方。凡有信教群众的地方,教会都会设法修建一座教堂。天主教自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传入中国后,即有少数传教士来湖北传教,但人数很少,流动性很大,也没有群众基础,所以未建教堂。直到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有葡籍传教士何大化来武昌,曾在蛇山脚下修建一座小教堂,后因张献忠攻打武昌,何大化卖掉教产逃往外地。清朝建立后,  相似文献   

10.
呼兰设治时间、历史文献记载不尽一致。 《呼兰府志》(黄维翰修纂,民国四年版)卷一地理·沿革说:“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城守尉”。但在地理·疆域中又说:“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呼兰城。”《呼兰县志》(柯寅总编辑,民国二十年版)大事年表  相似文献   

11.
从一心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商务之旅,时光也已习惯了在忙碌中缱绻,—天的舟车劳顿过后,天府之国的霓虹轻叩着夜的流光,整座城市火树银花。从喧嚣的尘世走来。沐浴着天堂的时光。  相似文献   

12.
你,让我驻足     
期中考试后,我背着满满一书包"失败的证明"独自一人在路边徘徊。突然,蜷缩在花坛中瑟瑟发抖的你——我的落叶姑娘,引起我的注意。带着对你的同情,我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呼兰河源远流长,呈 C 字形穿过松嫩平原东部,冲积成一片肥田沃野,为人类提供了鱼猎和农耕的优良条件。呼兰镇北有一条近南北向的大岗,南端仲向县城西侧,成为今日呼兰公园的小山丘。大岗在地貌上属于呼兰河二级阶地。远远看去,如巨鳖伸出长  相似文献   

14.
15.
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人获得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力,自此后,法国传教士于同治末年来到黑龙江呼兰地区传教,曾酿成多起影响重大的"呼兰教案"。光绪八年呼兰教案起因主要是由于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侵犯到当地旗民利益,偏袒保护教民,造成旗民和传教士、教民间的对立,酿成"盗卖土地致使传教士杀人案",此案严重损害当地旗民利益,对当地旗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呼兰府志》是清末呼兰知府黄维翰撰的第一部呼兰地方志书。全书共十二卷,约十八万字,从地理、政治、财赋、交通、外交、祠祀、学务、武事、人物、礼俗、物产、艺文等十二个方面,较全面地叙述了呼兰地区从古代直到清朝末年的历史沿革。自乾隆初年到清末,经过一百七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呼兰逐步成为黑龙江著名的粮仓和经济重心地区。因此,《呼兰府志》名为府志,实际上,在重点记载了地方沿革、物产等外,也涉及了黑龙江很多历史情况。做为一部黑龙江历史和地方志研究有价值的志书,一直为国内外史学界所重视,在我国各地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中均有藏本。  相似文献   

17.
<正>呼兰是黑龙江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素有"江省邹鲁"、"满洲谷仓"之美誉。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区,幅员面积2197平方公里,辖3乡8镇8个街道,总人口62.3万。融入哈市后,呼兰大手笔规划、建设和改造,加速与都市对接融合,推动好快发展,成为江北开发、全市崛起的重要板块。  相似文献   

18.
19.
呼兰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方1934(伪满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为"纪念"因侵略中国而战死的日本军人和效忠日本的伪军建立的石碑--"英灵塔"碑.碑高76、宽121、厚23厘米.石碑为灰褐色花岗岩质.碑体三面刨光,保存完整.形制呈卧式,上端两角为凸圆形.石碑正面有"英灵塔"三个字,由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亲笔题写.背面为碑文,颜体楷书,30行,行19字,字径3厘米,共538字(见附录),由伪满呼兰县县长梁维新撰文、书丹.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呼兰留下的一个罪证.  相似文献   

20.
赵岩 《神州》2014,(17)
清代呼兰副都统辖区为黑龙江将军辖区下设的二级政区,辖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繁荣,为黑龙江腹地,所以本文试从自然、经济、交通、文化四方面详细分析呼兰副都统辖区的状况,以便了解清代黑龙江的地方概况,并丰富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