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方地区史前石城的出现,既是农业部族与渔猎部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也是长城沿线以北草原文明与以南农耕文明交错地带的产物,生活在长城沿线以北地区的渔猎部族对南边农业部族的强大压力是石城及其附属防御设施——瓮城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已有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历史地理、生业环境等相关材料,可以看出,史前时期瓮城大致产生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  相似文献   

2.
大青山南麓石城聚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周勇 《文博》2000,(5):47-53
在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发现的数百处史前遗址中,外围建筑石筑围墙的遗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石城聚落的广泛存在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这些极具地域特征的史前聚落遗址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文化谱系和文化传播途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2014年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寨峁梁遗址是陕北地区龙山时代一处小型石城聚落,出土遗物丰富,考古学年代明确,测年结果显示其主体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揭露面积较大,是目前晋陕高原上揭露最为完整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是龙山时代聚落考古分析和社会结构探讨的重要考古学材料;遗迹保存较好,是复原河套地区龙山时代先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有力物证。  相似文献   

4.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冀、蒙、辽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对于其用途,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较全面梳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发现的基础上,探讨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类型及其用途。总起来说,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聚落单位来看,包含有服务于该城的祭祀遗存,但不能掩盖其强烈军事防御功能的本质。如果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呈带状分布的全部石城就构建起了护卫中心区域的外围整体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5.
石岩 《北方文物》2015,(2):24-30
东周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是一个复杂而动荡的区域,在这片广阔的区域根据其文化面貌可以分为三个区,不同区出土的青铜镞形制和类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整个长城地带青铜镞的比较研究,对了解当时的青铜文化以及不同文化的交往与融合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清水河县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石城址。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组队对石城瓮城部分进行整体揭露,基本辨明了其由主城城垣、城门、马面、瓮城城垣、壕沟、瓮城通道及两侧墩台、瓮城内建筑台基组成的建筑形态、营建顺序与布局特征,各建筑层位、堆积内出土的永兴店文化时期遗物文化内涵单纯、时代特征单一,为深入研究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城防体系布局建设及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崭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阳畔墓地是内蒙古中南部长城沿线地带发现的又一处东周时期游牧文化墓地,该墓地流行洞室墓、殉牲,并出土有青铜带扣、短剑、刀、管状饰、环等。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有相近之处,洞室墓与长城沿线西段的甘宁地区东周时期的墓葬存在文化、技术和人种上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8.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省境内历代长城遗址总长度达3654千米,拥有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研究发现,后世遗时代下甘肃省境内长城遗址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和村民保护意识的薄弱,部分长城遗址遭到毁坏,文化价值没有得以全面体现.因此,本文从甘肃省境内长城文化价值内涵进行扩展,加强与周边村镇城市景观区...  相似文献   

9.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长城沿线的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内蒙古东南部、辽西等地分布有若干石城带,这些石城带基本上都位于当时农业、半农业文化区的北缘,受到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而南北略有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由于这些特点与长城有可比之处,故可称其为长城的"原型"。  相似文献   

10.
李小龙 《华夏考古》2020,(1):55-64,97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发现大量防御性的石城聚落,其石砌技术作为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方式,具有区域性、传承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归纳起来有石砌矮墙、护坡式石墙、直立式石墙、石砌包台、堑山砌石和分段砌筑等技术。其形成的原因与不同区域出现的年代差异、石材资源的构成和地形地貌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1.
活动消息     
“对,就是这儿!”《华夏地理》2007年1月号中的《寻失落的长城》刊登后,引起了很多长城爱好者的关注。长城保护志愿者严共明发现第58页中的老照片很眼熟,他初步判断拍摄地点是在涞源唐子沟一带,于是请父亲严欣强查找了以前在这里拍的照片,果然发现一张山形比较一致的照片,加上这一地带楼橹建筑外观也和老照片上的一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我国北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关键位置上,通过百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概念的形成考察,从学术史上获得该论题蕴含有过渡带、敏感带、生态交错带内涵,这是众多学科研究意义所在。明代为防御元蒙势力,沿长城地带实行军屯,清代限于人口压力和财政因素,从长城内到长城外,将"变刍牧而桑麻"的活动扩展到大半个高原。汲取学术界已有成果,尤其是以长城作为判断毛乌素沙地南移及其与明清垦殖活动关系的一种考察方式,在影响毛乌素沙地的走向和幅度上,认为自然因素更显重要。尽管人类利用土地的形式和规模在逐渐升级,但在明清时期的演变过程中,仍只是作为荒漠-草原彼此进退的一种参与力量。  相似文献   

13.
燕下都瓦当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其纹饰和形制反映了燕国都城建设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其最具代表性的饕餮纹饰可从先商及商代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文化背景和燕商关系等方面找到历史渊源,对燕下都瓦当的分期研究可作为探讨燕下都都城营建年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陕西省佳县石摞摞山石城,规模虽比较狭小,但其建设规划、构筑的复杂性、先进性,和防御体系的完备程度,在目前所见龙山文化中期以前陕、蒙、晋相邻的北方地区大量石城聚落中,显得非常突出。该城的兴建,非其遗址区内的劳力所能承担,标志着可组织、动员更大范围的人力和社会资源的社会组织已经形成。其与年代相近的石峁皇城台等石城的出现,表明以河流、水系为分域的地方性中心聚落已悄然诞生,北方早期文明的帷幕徐徐开启。为清河县下塔类形态更进步、规模更宏大的城邑在北方地区出现,以及4000年以前具有都邑性质的石峁古城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蔚县夏家店下层文化颅骨的人种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处长城沿线的冀北地区是我国古代各族先民往复迁徙、混杂聚居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原文化同北方草原文化及现今东北古代文化的重要接触带。因此可以想见,在该地区的古代居民群体中必然包含着较为复杂的人种学背景。近年来,由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的不断发现,人们对这一文化的面貌和性质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对于这种文化居民的体质类型尚不甚了解。蔚县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人骨,为我们研究长城地带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16.
在历代传世地图中,最早的长城图像见于南宋的《华夷图》。自宋元之后,长城图像在史地图籍尤其是长城地带的省区通志和区域志书中,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地理要素。稽考明清各种典志图籍中的长城图像,并与相关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对于我们探讨长城地带不同族群的互动与交流,将提供更加多元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早期游牧人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多瑙河到长城地带的欧亚大陆草原,自古以来是诸多游牧和半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 分布于这一广阔地域内的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有志者想要沿着长城游历一遍,但由于长城太长,一直无人成功。然而,在80年代,却有一位生活在中国长城脚下、名叫董耀会的普通工人徒步走完了长城,成为世界第一个用双脚丈量长城的好汉,一名世界公认的长城学专家。 一路风尘 历尽艰辛 实地踏察万里长城 董耀会从小生活在长城入海口的秦皇岛。天下第一天——山海关就雄踞于此。董耀会早就对长城情有独钟,尤其是想了解长城的历史、现状及民间传说等。他闲暇时常去爬长城,读有关长城的书,但他发现介绍长城的文献极少,有的只停留在表面,缺少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这让董耀会深  相似文献   

19.
文化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给我们编纂志书带来一些困惑。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审视志书,志书记述了各种文化现象,如建置文化、人口文化、生育文化、物态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及精神文化。从文化要素方面分析志书文化层次的构成,可以看出志书记载一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记载不同时期的文化,反映不同时期文化的继承、积累与创新。志书保存史料,实际是保存这一代人的文化活动,保存这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编纂志书就是编纂文化,文化是志书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专题座谈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源 《文物》1983,(12)
自从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把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我国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作为一个专门课题提出以来,围绕这一课题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正在有步骤地展开。地处燕山北麓、大凌河流域的朝阳丘陵山区,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一直为大家所关注。近几年来,朝阳地区经过文物普查,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