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志宏 《世界》2006,(9):30-33
周志高,江苏兴化人,1945年出生,笔名季高、辛默等,乃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志高先生对于中国当代书坛的影响,是由1977年于上海首创中国书艺类杂志《书法》开始。其时,中国文艺界复苏在即,书业待兴,《书法》于书艺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如启功先生所言:“有筚路蓝缕之功,历十余年而其绩弥盛。”由此而始,志高先生数次创  相似文献   

2.
舒芜 《炎黄春秋》2001,(4):53-57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整理编印的《近代文哲学人论著丛刊》,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史资料。我得到其第六种《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收陈独秀致台静农手札102封,又陈氏手书诗文稿及书艺等一卷,原迹影印,至为精美,我有个人特别原因觉得珍重。  相似文献   

3.
安国钧先生与我结缘,媒介即是甲骨文书艺。2000年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收有我的作品和简介,故赠我一册。此典亦收有国钧先生的题辞和作品,遂得知国钧先生乃台湾甲骨文学会会长,并撰有《中国文字与书渤、《甲骨文诗联格言选》等著作。我心钦仰之。国钧先生祖籍是河南杞县,他常书写些甲骨文作品馈赠家乡的亲朋故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凡研究鲁迅或熟知现代文学史者,没人不知道台静农。20年代末,台静农曾以《地之子》和《建塔者》两本小说集名世,得到鲁迅先生的很高评价。鲁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台静农的4篇小说,入选量与他自己相等,是这部大系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台静农祖籍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他生于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早在1922年,台静农为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毅然走出故乡,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求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次年,他又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在…  相似文献   

5.
“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启功先生主编的、1986年出版的《书法概论》中,第48页对‘米”字格的说明就有误差。启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师,因而有机会同他面谈这个问题,得到他反复的教授。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结构时少走弯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先生王林坤,字甘木,1942年生于河南沈丘。"板桥体"书法名家。幼时追随板桥体书法大家何仰羲先生,后研悟弘一法师,经年不懈,书艺精进,声名远播,其书拙实秀润,凝厚飘逸,奔放阔达,得到业界广泛肯定,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亦对其不吝赞誉。  相似文献   

7.
雨过泉声急     
正1986年设色纸本镜心101×52 cm.展览:"中外现代名画和艺术品展览",中国历史傅物馆,1989年5月2日至5日"中国名家书画精品大展",香港大会堂,1992年3月15日至17日出版:《北京晚报》头版,1989年5月7日《名家翰墨·第4期·李可染专号》第42页、第98至99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5月《收藏天地·第35期》第10页,(香港)收藏天地杂志社,1992年8月《李可染的世界》第238至239页,第313页,(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11月《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李可染》第21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4,(1)
<正>2013年12月7日"‘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在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将举行开幕仪式,并首发《启功、潘主兰书画作品集》,随后还将出版潘主兰艺术研究会会刊《素心"‘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特辑》。展览展出启功、潘主兰二位先生书画作品各50件,直面探得两先生之艺术底蕴。潘主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称为"占主导地位老书家、代表着今日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的书法大家"。他  相似文献   

9.
张大千晚年在台湾定居以后,闭门谢客,仅与极少数故旧往来,台静农便是这“极少数”者之一。 如今,张大千与台静农已先后逝世于台北,但他们晚年交往中的许多佳话,仍流播于两岸。 倪元璐墨宝寄深情 台静农与张大千相识于抗战前,而相交于抗战之间。 张大千任中央大学教授期间,每到南京,便在张目寒家落脚。张目寒是台静农的同乡好友,20年代初,他们在北京求学时,与鲁迅交往甚深。学生时代结束后,台静农走上了教坛,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张目寒则追随于右任,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议事科长,进入了政界…  相似文献   

10.
李锐 《世界》2006,(12):22-25
2006年是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为纪念章太炎先生,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和章太炎先生的衣钵传人之一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今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暨姚奠中书艺研讨会”。同时,山西大学举办了“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姚奠中艺术馆开馆仪式”和《姚奠中书艺》新编、《奠中讲习文集》首发式。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今年第四期《巫宁坤教授回国落难记》一文,“后来香港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先生……”,“香港”应为“台湾”之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活跃着一批年青出版人。  相似文献   

12.
《白话史记》是台湾十四院校的六十名教授,经过两年时间,翻译成的。一九七九年初版于台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又修订再版。岳麓书社一九八七年三月据台湾修订本重印。书前有台静农的序言,府《白话史记体例》,还有六十名教授小传,每篇译文后附译者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收在《敦煌变文集》中的《李陵变文》,是启功先生根据北京图书馆藏卷校录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所有的敦煌卷子中尚未发现《李陵变文》有第二个抄本,因此它现在仍然是个孤本。这个孤本自从启功先生校录以后,还没有哪位学者重新核对过,因为它一直被封存着,台湾学者潘重规先生在编著《敦煌变文集新书》时未见到它。最近,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期间,北图举办了部份敦煌卷子展览,我们趁此机会将《李陵变文》全文核对了一遍,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是我们通过核对原卷而作的关于启功先生校录的补校和对各家补校的意见的商榷。 为便于核对原文,我们在每条原文前都标明了《变文集》的页码和行数(用点号隔开);凡引《变文集》中其它篇目,皆标明页码而不注书名;启功先生校录原文中有大量照录的俗字,以及用括号表示的改字,我们一般都直接予以改正,只有在牵涉校改时才原文照录。又《李陵变文》北京图书馆现编号为“新0866”(“新”是新编号的意思,在《千字文》编号之外)。  相似文献   

14.
劳棠 《收藏家》2014,(1):29-30
2013年12月7日“‘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在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将举行开幕仪式,并首发《启功、潘主兰书画作品集》,随后还将出版潘主兰艺术研究会会刊《素心“‘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特辑》。展览展出启功、潘主兰二位先生书画作品各50件,直面探得两先生之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15.
闽地记游     
今岁仲春,台湾著名学者陈大络先生赐大作《木铎振天下正气满人间》于我刊,内容是记载先生去年10月在北京参加“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的有关盛况及会后在兰州、敦煌、西安等地的游历观感,其中写福建一段颇为精彩.其思乡爱乡之情跃然纸上,本刊特摘用这一部分,以广本期“福建文化专号”之宗旨.  相似文献   

16.
一应香港法住文化书院院长霍韬晦先生的邀请 ,笔者出席了由该院主办的“中国文化之继往开来”学术研讨会。应邀莅会的学者尚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家栋教授、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煜教授、香港大学陈弘毅教授、台湾中国思想史家韦政通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唐亦男教授、台湾淡江大学曾昭旭教授、世界佛教友谊会游祥州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苏新鎏教授。香港《大公报》以“内地台湾香港及新加坡学者座谈交流”为题提前报导了会议筹备情况 ,《明报》及其…  相似文献   

17.
启功先生及其书画李德199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捐款仪式。启功先生站在主席台上,手捧着1631692元,交给了学校负责人。这笔巨款是启功先生义卖字画所得。“励耘”是启功的老师陈垣的书斋名。事前,校领导曾与启功谈过,...  相似文献   

18.
启功先生喜欢动物,“尤爱大耳兔”。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还有动画片《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猫和老鼠》。1983年,启功赴香港大学讲学后,准备回北京。当时时兴带回“几大件”,海关的人见他什么都没带,非常诧异,再三盘问。启功说有,从行李包里拿出一个小玩具,是个打鼓的小白兔,在小摊上买的。住在北师大小红楼的时候,他家里有一个立柜,装满了动物公仔。启功亲自写了一张纸条,贴在显眼处:“只许看,不许拿!”这些公仔,都是他的宝贝。  相似文献   

19.
《世纪》2015,(5)
<正>启功先生为我的书法习作题跋,倏忽之间成了二十一年前的往事。今年是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我要把这件深藏心灵深处、从未披露的往事讲述给读者们,借以纪念这位慈如菩萨、心似海洋的前辈。直抒己见获得先生赞许1994年秋,启功先生八十有二。当时,先生已誉满天下,求书者接踵,户限为穿,且已日呈难以挡驾之势。抵京当晚,在京的几位亲近的同道为我接风,当我把想请启功先生为我的书法习作题跋的心愿悄悄告  相似文献   

20.
题记:1998年第1期《文史春秋》刊有起平先生《张国焘从桂林投入军统门》一文。该文叙述了“一段曾被淹没的历史”,很有史料价值,很受读者欢迎。但该文对张国杰暮年生活未及详叙。笔者的表兄贺某(台湾军政人员,现退休),前不久从台湾回乡探亲,和笔者谈及张国泰暮年事,内容甚详。特将记录整理成文,作为赵平先生文章的补充。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接连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张国焘慌忙与家人一起逃往台湾。1949年,迁居香港,在“张家花园”撰写了一部洋洋百万字的《我的回忆》.1968年,“文革”风暴波及香港,张国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