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进宝 《丝绸之路》2012,(21):44-48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随着日本侵略者的一步步紧逼,国民政府在一步步后退,先是从南京退居武汉,后又从武汉进一步退居重庆。相应地,沦陷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纷纷转人西部,以前不大为人关注的西南,则成了各种文化人和知识分子汇聚的宝地。  相似文献   

2.
周新凤 《文献》2007,(1):159-162
河南省图书馆现收藏一册汇集有34位晚清朝臣的手札集,全部是以手札原件粘贴而成,其中不乏当时的朝廷重臣如李鸿章、曾国荃、李瀚章、彭玉麟、倭仁、沈葆桢等人的手迹.现在按照手札集中的原有排列顺序,将其中李鸿章、曾国荃、李瀚章的六通手札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徐世昌手札     
傅幸 《收藏家》2003,(12):49-53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弢师手札》五册,各册封面皆有周肇祥题签“弢师手札”(图一)。民国前总统徐世昌有号曰弢斋,故晚后若周肇祥等辈便每以“弢师”尊称之。由此可知,这五册手札当是徐世昌的书信集。或即由周肇祥收集装订成册,并  相似文献   

4.
袁寒云手札     
《收藏家》2017,(11)
<正>袁寒云(1890~1931年),名克文,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号寒云,后以号行世,系袁世凯次子,河南项城人。他以笑傲公侯、诗酒风流、命运多舛名世,又才华横溢,集诗文书画、戏剧、收藏鉴赏于一身,人称"袁门子建",位居"民国四公子"之首。嘉兴博物馆旧藏有《袁寒云手札》一册,册内有余叔子得而于癸未(1943年)所积记其事,可知其来历:"寒云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7,(2)
阐扬乡邦文献,复兴浙学,可谓民国浙江学人的群体诉求。通过整理数通陈训慈佚札,可以了解:抗战前后,陈训慈依托江浙学界与政界的人际网络,先后主持浙江省立图书馆,筹办浙江文献展览会;参加教育部史地委员会,创建中国史学会;协助竺可桢,在困境中发展浙江大学;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承文化命脉;积极投身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竭力挽回战时文物损失,以期复兴浙学。新发现的信札,既可深入考察抗战前后陈训慈昌明学术的理念与行事,更可为考察民国学界的多元面貌,尤其是近代浙学演变提供有效的知识参考。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致冯国瑞、薛笃弼手札,不见于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亦不见于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等著作。手札所附诸位鸿学硕儒之题跋,亦未收入题跋者著述之中,故手札及题跋对以后梁启超与题跋者文集之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鱓手札     
"文革"前夕,于南昌市文笔山房发现李鱓写给他侄子道源的手札一通(见图),经专家鉴定为真迹。兹迻录如下: "至好叔侄,滕县未晤。归里门匆匆数言,彼此经年,仆仆天涯,可发一笑。愚已决计家居,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託钵,为人都之计。十月底离家,三长兄三长嫂暨閤宅安好,无烦系念。愚有急需事是买画笔,贤侄在杭州,而愚不寄书来购画笔,是坐失好机会矣。画笔有五善:一、选料刚柔相济;二、笔尖  相似文献   

8.
袁枚集外手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拙编<袁枚全集>[1]出版后,陆续有袁枚集外诗文发现,如吴艳红<星湖诗集序>[2],陈少松<袁枚佚文两篇>[3];王进驹<介绍一篇袁枚集外文>[4],陈玉兰<袁枚佚文异文两篇>[5];包志文<从袁枚佚札佚文看(随园诗话)版本及刻书时间>[6],徐国华<新发现的袁枚一首集外诗>[7],等等.这对于不断丰富、完善清代乾嘉诗坛盟主袁枚之著作无疑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1年至2014年,杭州博物馆近代名人手札课题组对馆藏名人手札进行了整理。其中丁丙手札58通,涉及上款8人。笔者选取以叔迟、琴西为上款的手札5件进行释读、考证。  相似文献   

10.
致郭尚先札(道光二年三月三日) 兰石老前辈大人阁下:日前奉到手翰并法书四帧,珍荷无似。濒行忽忽,未及裁谢,滋为歉念也。比维动定绥适,仰奉慈娱,当如心颂。鹭门想当一行,秋间还朝,幸自依期勿迟为妙。侍循例报痊,已于月之二日北上,出山小草,不是初心,就中无可  相似文献   

11.
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河南开封驻防.道光九年(1829)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授编修.道光二十四年任大理寺卿.咸丰五年(1855)任侍讲学士.咸丰六年擢盛京礼部侍郎.同治元年(1862)正月,擢工部尚书;二月,著授皇帝读;八月,授文渊阁大学士.同治十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端.有<倭文端公遗书>传世.  相似文献   

12.
吴振清 《文献》2004,(4):261-270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是近代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改革家、史学家.清光绪三年(1877)三月随清朝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东渡日本,任使馆参赞.光绪五年初春,启蒙思想家王韬来日本,两人结识并且成为挚友.  相似文献   

13.
王启初 《收藏家》2003,(6):41-45
(一)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此为严几道《戊戌八月感事》五言律诗。戊戌维新时,严复曾受光绪帝载脂召对,有“上皇帝万言书”,可见其有参预新政的意思。但政变时,他已回天津水师学堂,闻六君子谭嗣同等惨遭杀害,故以孔子的“临河鸣犊叹”典故自比。字里行间处处站在维新派和光绪帝立场为六君子鸣不平。将政变后的北京比为“天如晦”和“雨又来’,可见严复对当时顽固派的僧恶和对六君子殉难的悲痛。从而乃知严氏戊  相似文献   

14.
有朋友问及我领会十六大报告的心得,这事其实我聆听时就想了的,我感受最深的是“与时俱进”这一宏论。 “与时俱进”,这四字箴言,可说是思想方法,可解为路线指导。以我的理解,似乎从哲学的韵味之体会更加贴切一点。“进”,本身就是前进、向上、争取不懈的意思。这毫不含糊是积极的、努力的。只有进,才可能“取”。我们要取的是什么?已经取得了小康;还要进,那么就是还要取高水平的,取“大康”——把“低水平”的“小康”建设得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15.
张东荪论词手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晖 《文献》2001,(4):229-235
张东荪(1886-1973),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在近现代哲学界中,张东荪以对西方哲学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著称.因为各种原因,对张东荪的研究一直没有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李小文  孙俊 《文献》2007,(4):153-160
位于北京琉璃厂的文友堂书店,创设于光绪八年(1882),店主为河北冀县人魏占良、魏占云兄弟.  相似文献   

17.
周铮 《文物》1985,(12)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通林则徐手札,共五叶,由原收藏者裱作三开。手札五色诗笺纸,每叶印乌丝栏七行,字工楷,无上款,亦不著写信日期。其上共钤"刘家珍玩"、"刘天泉印"、"刘泉审定"、"云甫"等印章六方(图版陆)。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载刘九庵同志辑注之《林则徐手札十则》,其第二、第四、第六为《致刘闻石札》,对受信人刘闻石,只说明他是林则徐的朋友。按此三札均已见北京懿文斋影印行世之《林文忠公尺牍》,此书封面有张伯英“己未十有二月”题签,己未为民国八年(1919年),此书当即出版于是年。《林文忠公尺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嘉庆十六年(1811年)他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后,做过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其间充任过江西和云南  相似文献   

20.
卢为峰 《收藏家》2007,(4):25-28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主张改革,坚持严禁鸦片。他反抗外国侵略的言论和实践,具有为同时代历史人物少有或没有的特点,对近代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