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方 《炎黄春秋》2014,(10):44-49
1993年,《南方周末》曾遭遇过一次停刊风波。那时,我正担任这张报纸的主编,二十年过去了,把这段历史讲出来,也只是限于一段历史而已。《南方周末》躺着中枪《南方周末》被中宣部责令停刊前有个预兆,为了给《南方都市报》申办刊号,《南方日报》的总经理李民英请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王强华吃饭,王强华出于好意,向李民英透露一个消息,说中宣部一个领导要将《南方周末》停刊,他提醒《南方周末》今后要把好关,不要再闯乱子。  相似文献   

2.
左方今年八十岁,最近出版了口述自传,回忆了他创办和主持《南方周末》的许多往事,读来意味深长。我与左方相交于1994年。那时《南方周末》正准备从四版扩至八版,他四处寻访后继者加盟。邀我去广州恳谈。在他的主编办公室.  相似文献   

3.
王长田被称为"中国娱乐新闻教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娱乐行业:"我希望娱乐界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行业,而不是外人所说的潜规则横行、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业。"《南方周末》对他的评价是,"不是过去文化人的最高赞誉精英这个概念所能概括的。"时至今日,对于民营  相似文献   

4.
梁劲鹏 《神州》2013,(7):53-53
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1]而说起《南方周末》,在对传媒业稍有认识的人中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说《南方周末》就是中国传媒发展历史的一座丰碑,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经历了二十六年风风雨雨逐步走来的《南方周末》,可以说浓缩了、折射了中国报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进程的核心内容,时至今日,她依然是一个深受同行尊重的媒体。本文主要分成三个环节去讨论《南方周末》的品牌价值,上篇主要讨论《南方周末》的品牌价值"怎么来",着重分析打造《南方周末》品牌的三大基石;中篇则讨论的是《南方周末》的品牌价值"是怎样",重点是放在其历史沿革上,从不同是时期看她所具备的不同的品牌价值;下篇主要讨论《南方周末》的品牌价值"怎么去",即应用层面,陈述了《南方周末》为利用其品牌价值所做的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读叶永和夫妇《1957年语文教材改革风波》一文(见《炎黄春秋》2011年第2期),触动了我隐藏在心底50余年的一处伤痛。叶文所言的1957年语文教材改革风波,简言之,就是当年由中宣部指令搞的将中小学语文分为"文学"与"汉语"的改造,而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6.
据说,天下人分四种:正经的、不正经的、假正经的、假不正经的。沈宏非呢?他假不正经地写专栏,假正经地接受媒体采访,不正经得哈哈大笑……然而,他是个正经的人。五六年前,沈记老字号在《南方周末》打下"写食主义"的金字招牌,一场飨宴引来  相似文献   

7.
施亮 《炎黄春秋》2008,(6):43-49
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先生是先父的挚友,父亲病逝后他还与我家保持了亲密联系。他曾经赠我两本书《波涛上的足迹》和《如沐清风》,书中回顾了他编辑生涯数十年见闻感受,尤其《译林》创刊伊始,因一封告状信引起的风波,颇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通俗小说出版的几经波折历程。这也表明了,改革开放过程实质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我得到他同意,对此事件一些资料经过编辑整理,概述其始末。  相似文献   

8.
要闻速递     
《神州》2014,(10):6-9
<正>《大众电影》停刊3年后复刊跻身行业第一由万达集团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合办改版后的《大众电影》3月9日在京举办全新改版记者会。《大众电影》2011年停刊3年后复刊,单期销量达76万册,销量迅速跻身行业第一。《大众电影》曾是中国时尚第一刊,1950年在上海创刊。1962年,其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电影评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它最辉煌的时期单期杂志印量一度高达947万册。2011年5月,出现停刊危机。今年3月,万达集团"注血"《大众电影》迅速使它销量跻身  相似文献   

9.
在羊年乍暖还寒的初春,老作家石果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里程。他是贵州湄潭人,本名何恩余,石果是笔名。这个名字属于文学,他的作品的光彩照亮了它,伴随他终生。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结下了,曾发表过长诗《穆家川上》,后来又在遵义《民铎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辅助线》。这些只是发韧之作,他的成名,是在上世纪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他的小说《喜期》,一经《西南文艺》发表,即被《人民文学》转载,编者称之为“标准的短篇小说”。接着,《人民文学》又发表了堪称他代表作的《风波》以及他的得意之作《官福店》。其中《风波》影响最大,《中国文学》译为英文发表,国外译为日文、丹麦文出版,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摄制为电影《一场风波》。他在《西南文艺》发表的《石土地》,也以内容的厚重、生活气息的浓烈而引人注目。当时,全国知名的贵州作家很少,除了老作家蹇先艾,石果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我曾听北京文学界的朋友说过,其时评论界有“北骆南石”之说,即北方有骆宾基,南方有石果,指两人的作品风格相近,同受读者喜爱。以后,石果还用“石梦天”的笔名发表过一些作品,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旧作一起结集为《喜风集》出版。喜,是他心情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南方周末》为评选"30年中国流行音乐十佳专辑",调查我的看法,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将唐朝1992年专辑列入十大,虽然,有超过30张其他的唱片,我可能更喜欢。我在投票附言中写:"一个几乎属于意外的神话,其成就具有神迹色彩。"1992年,唐朝的出现就如同石破天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人生相逢相识相知皆是缘”。我与王国祥之间也是一种“缘”:30年前,我们相逢在“黑龙江省第二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在这次会上我为他拍摄了一幅照片,后来命题为《虔诚者》。就是这幅照片使我们结下不解之缘。《虔诚者》中的主人公王国祥,当时,是解放军某部的一位班长,他是60年代亿万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热潮中的普通一兵。多年来,我想方设法在寻找这位老朋友,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历程。今年2月,在《南方周末》刊登文章公开寻访,终于找到了王国祥,得知他仍在以自己的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篇…  相似文献   

12.
正《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张颇有影响的报纸。它创刊于1902年,"文革"开始后不久停刊。本文所说的《大公报》,指民国时期的《大公报》,即1926年以后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是接办的主力,社内社外视为《大公报》的三巨头。1926年,英敛之(英若诚的祖父)创办的天津《大公报》难以为继,决定停刊。早有建立新闻托拉斯设想的吴鼎昌、  相似文献   

13.
《广西文史》2009,(2):F0002-F0002,F0003
我馆是全国仅有的承担政府志编纂任务的文史研究馆。4月16日至28日,在参事室常务副主任、文史研究馆馆长、《政府志》副主编柳盛权带领下,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政府志》副主编朱嘉新,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综合处副处长蔡敏,《政府志》副主编莫文禄,综合处干部凌上霄一行五人赴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四省区考察取经。  相似文献   

14.
汪幸福 《文史精华》2004,(12):11-16
蒋介石70岁生日时别出心裁,搞了一个"婉拒祝寿贡献建议"的花招,要求台湾各界人士向他提建议。胡适应邀在美国赶写了《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一文,于1956年10月底发表在《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上,不承想引起了一场大风波,遭到蒋氏父子有组织地批判围剿,胡适还为此大病一场。其中经过请看《胡适给蒋介石祝寿惹风波》一文。  相似文献   

15.
享有盛名的西藏民间文学刊物《邦锦花》改为《西藏民俗》后,首刊是本刊副主编张宗显先生送给我的。他不辞辛劳,携刊奔涉藏区,来到康巴和阿坝州内,联络读者,听取意见。真有当年西藏文联那批热心民族文化事业的功臣秦文玉、马丽华、廖东凡等一样吃苦耐劳的执着的追求精神。他要我读后提点意见。我捧着这本封面设计别致,内容丰富,来自世界屋脊的,以拓展民俗学学科新领域为宗旨的杂志,以一个《邦锦花》老读者的身  相似文献   

16.
周利成 《名人传记》2022,(11):45-48
他自幼极具主见,虽为上海巨富,人称“黄百万”,却不甘享乐,接办《时报》;他以报馆为家,开三色套印先河,注重体育报道和社会新闻,终让《时报》与《申报》《新闻报》呈鼎足之势;他两度遇险,婚姻破裂,《时报》停刊,复刊未果,房产被夺,终抱憾赴港。他就是视报业为第二生命的一代报界奇才黄伯惠.  相似文献   

17.
大约十年以前,我在《南方周末》发表《开明绅士刘少白》以后,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麻烦,其中最主要是一位当事人的后代对我的动机产生怀疑。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一是因为我与刘少白先生曾是邻居,而许多人对这位被毛泽东称之为“开明绅士”的老人并不了解  相似文献   

18.
阎纲 《炎黄春秋》2013,(5):53-56
1958年1月26日出版的《文艺报》第二期上,毛泽东亲手推出《再批判》特辑,把反右的火力煽得更旺。他不但改写标题,而且对原按语大动干戈,批评道:"按语较沉闷,政治性不足。你们是文学家,文也不足。不足以唤起读(者)的注目。"同时批评《文艺报》正副主编们的文风:"近来文风有了改进,就这篇按语说来,则尚未。""用  相似文献   

19.
金德平先生是我二十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以“挚友”相称,当不为过。 德平是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钱币学会的业务骨干,他为人忠厚,办事认真,思路清晰,踏实敬业。他长期从事《中国钱币》杂志的编辑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杂志副主编。2003年初改任中国钱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一直到退休。  相似文献   

20.
徐孔 《炎黄春秋》2004,(1):14-22
1955年7月中旬,我从朝鲜回国休假,假期的时间没有作硬性限定。因为兵团政治部的机构有所调整,我主编的兵团机关刊物《工作通讯》停刊,编辑部的人并入宣传部宣传科。我处理完停刊的有关工作以后,政治部主任丁莱夫批准了我回国休假的申请,并且对我说,你几年没有回国了,这次回去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