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张君劢的民主观念具有"人权保障"、"社会主义"和"民主方法"的三重丰富内涵;晚年张君劢则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笼罩,并进一步确认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多元主义的哲学基础.总体而言,回到康德对于人的基本价值的确认,成为张君劢战后以至晚年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的新思考亦与二战后期以降欧美思想界的潮流变动及所谓"社会主义之方向转变"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1946年11月19日,蒋介石在官邸设晚宴款待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下同〉主席张君劢。面带倦容的张君劢,在杯盏之中向蒋介石交出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人员名单。蒋介石喜不自禁,命令立即交由各大报纸发表。此事在当时令中外关注,也在张君劢政治生命中涂下浓厚的阴影。  相似文献   

3.
张维达 《民国档案》2022,(2):131-144
1937—1945年,张君劢与蒋介石之间关系经历了“合作-分歧-缓和”的过程。从1938年互换函件到1939年蒋介石同意张君劢创办民族文化书院可称为二人短暂的“蜜月期”。自1940年张君劢同曾琦联名致函蒋氏起,张蒋关系逐渐疏远。1941年北平沦陷区国社党人接触敌伪,加深了蒋氏对张氏呼吁民主动机的猜忌。1942年昆明“倒孔”学潮后,蒋介石对张君劢的不满爆发,将其软禁于重庆汪山,二人关系跌落谷底。1943年起,因国内外形势变化及张氏主动示好,张蒋关系有所缓和。1944年蒋氏批准张氏赴美,后任命其为1945年旧金山会议中国代表。全面抗战时期张蒋关系的分合,主要因二人对宪政理解不同和政治性格不同所致。因自身秉承反共立场及受民国政治逻辑制约,抗战中后期张君劢政治态度并未“左转”,仍对蒋介石寄予厚望并与之合作,希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4.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著名学者,其政治思想基本上代表了五四以来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观点和理想。本文拟对其三十年代的政治思想作一探讨。“国家社会主义”是张君劢三十年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民族本位的国家观和“修正的民主政治”两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政治局面混乱不堪,针对这一现象,张君劢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政治"主张。他这一主张的形成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与张君劢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政治"主张的提出尽管存有很多的缺陷,但它是中华民族危机和政治混乱的客观反映,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宣传自身政治主张,解救民族危机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具有民族主义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对华政策的看法。与抗战后主张中苏两国加强合作不同,在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始终抱有敌意和戒备之心,对苏联对华政策总体上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7.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张君劢对的苏联早期教育制度的看法。张氏对苏联早期的教育改革有较高的评价,但也发现其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力图从中探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曾琦分别为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青年党负责人,与张澜、邹韬奋等共同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发起人。此信内容为反对国民党在公务员、中小学教职员工中搞“集体入党”,反映了中小党派对执政的国民党挤兑其他党派作法的不满以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雷颐面对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全面危机,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现代知识分子关于政治民主、政治参与的社会责任感集于一身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一种“舍我其谁”的忧患意识,沉思、探索、宣传、争辩、...  相似文献   

10.
民盟既定计划与梁漱溟赴港重庆上清寺"特园"是著名民主人士鲜英的私家花园别墅,占地面积较大,环境温馨优雅。上世纪30年代,因爱国民主人士经常在此聚会活动,故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民主之家",常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之景象。1941年3月19日,黄炎培、张君劢、左舜生、梁漱溟、章伯钧、罗隆基等10多位民主人士光顾"特园",一时名流荟萃,气氛热烈。然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由在野名流聚集而形成"第三势力"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由此诞生。这是当时超然于国共之间的一个新的政治团体。但在蒋介石"党外无党"的独裁统治下,想宣布成立一个新的政党组织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民盟的成立是在秘密状态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社会党与中国民主宪政党,同源于康有为、梁启超在世时的创党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商谈,1946年8月两党在上海合并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自身有重要特点,影响到其自身民主宪政主张的实现,影响到中国当时的民主宪政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韩鼎基 《沧桑》2014,(3):34-37
"科玄论战"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次思想论战。这次论战爆发的原因,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还与张君劢自身经历以及其和丁文江二人的关系相关。"科玄论战"继承了国粹派的因素,是对"科学万能"偏激思想的纠偏,且对随后30年代出现新儒家做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13.
陈先初 《安徽史学》2007,3(2):89-94
在1949年之前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张君劢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政党观.他不赞成无条件引入西方模式,先是主张政党专心于国民政治教育,为政党政治创造条件;继而采取政党合作、"举国一致"之立场,旨在避免政党竞争之"流弊",并集中力量共赴国难.同时他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理想政党"之建设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他的一生既参与政治,又精研学术.以“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自勉。并怀抱其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近现代纵横捭阖、波诡云谲的政治活动中。他既因反对国民党而被绑架和软禁,又因支持国民党的反共内战而成为蒋介石的贵宾;既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周恩来送他“民主之寿”的寿匾,又被共产党列为43名战犯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陈漱渝 《百年潮》2009,(4):76-80
"我这个人,可以当皇帝,但不能当宰相",这番话是胡适1948年在"行宪国大"期间讲的.何谓"行宪国大"?原来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11月25日通过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决定1947年1月1日颁布,同年12月25日正式实施,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宪政"巩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在国际上树立"民主"形象,以争取更多的美援.  相似文献   

16.
衣慎思 《沧桑》2008,(1):103-105
"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著名论战,一般谈到此论战比较忽略相关人事的交往问题,而"科玄论战"之所以在张君劢和丁文江这对朋友间不得已爆发,除了时代潮流的背景和两人的思维模式外,与两人在个性、师承及所受思潮的影响上的冲突,也有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蓝公武,祖籍广东大埔,客籍人。1887年1月出生在苏州,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成为研究系的重要成员,时人称他和张君劢、黄远庸为梁启超门下的“三少年”。近代中国的曲折历史和他个人的坎坷经历,使他深深懂得了唯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在两个中国之命运决战的前夕,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44年9月在重庆由张君劢和章伯钧介绍,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的。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加紧发动内战,破坏广大人民刚刚获得的和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重庆和南京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中心内容是要求国民党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让人民过上和平民主的新生活。民盟等“第三方面”力量,也为争取和平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国民党始终顽固地坚持反动立场,一方面对解放区大举进攻,一方面对民主党派大加迫害。我从1946年初调到民盟中央机关工作后,便亲身经历了国共及第三方面人士在重…  相似文献   

19.
走出国门出身清贫之家的张君劢自幼便好学上进,且聪慧过人,凭着如此条件,本可以在科举取仕的路途上博取功名,无奈家道不济,只得奉母命考入上海广方言馆。这是一所洋学堂,属科举时代的  相似文献   

20.
王凯 《文史博览》2010,(9):36-37
<正>张东荪(1886-1973年,原名万田,字东荪,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自民国初年以来,一直活跃于政学两界,他早期追随梁启超,中期与好友张君劢共同创立国家社会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