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旨在破解中国历史上两大疑案。其一,何为中国?其二,尧都何在?关于尧都的地点历来众说纷纭,唯有考古侦探与相关文献记载系统对比,方能得出可靠结论。根据陶寺都城遗址的考古证据及考古指证的证据链,可知现有考古资料多角度指证陶寺乃"尧都平阳"。陶寺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从物证的角度说明最初"中国"的含义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陶寺是最初的"中国"。"尧舜禹传说时代"不是传说,是真实存在的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2.
史籍所见尧都之“平阳”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一带是可以肯定的。“王文”所采信的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尧始封于唐, 有徙晋阳, 及为天子, 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 即太原也”之说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考古学提供的一条重要线索, 陶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古文献记载的“尧都”地望相合, 其放射性碳素年代 (距今4200—4400年之间) 也与古史传说中“陶唐氏”兴盛的年代基本一致。先秦“太原”指晋南, 现在的太原是战国末期才出现的地名。太原始称晋阳则是汉以后的事。太原之“晋阳”没有早于春秋之前的考古发现。太原之“晋阳”与唐叔虞之封地无涉, 与“尧都平阳”更无涉。今临汾塔儿山周围的汾浍平原地带就是当年“唐尧”统治的“唐国”属地, 其“帝都”之墟当为今考古发现的山西襄汾之陶寺遗址。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是我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传说的“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均在山西南部,说明晋南是当时华夏民族的活动中心。春秋时的晋国更是一度成为诸侯列国之霸主。汉唐及至明清,山西又是拱卫京师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悠久的历史使得作为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山西地方志,也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若以魏晋时期的《上党记》为起点,山西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已延续了1700余年,截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省共有省、府、州、县、郡、厅及其他各类志书896部,其中明朝及明以前的366…  相似文献   

4.
舜都蒲坂     
古蒲州城是传说中尧舜建都的地方,它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南隅,普救寺西的黄河岸边。 据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尧、舜、禹等古帝王都曾先后生活在这里。据《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中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老城。”阐骃《十三州记》中记载:“蒲坂,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里所记的传说地,是指今蒲州一带,尧帝时曾在此建过都,后来迁都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在蒲州一带建都一事,历史传说中称为尧的旧都。  相似文献   

5.
知文明     
<正>考古指证陶寺城址为尧都关于尧都的地点历来众说纷纭,唯有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记载系统对比,方能得出可靠结论。根据陶寺都城遗址的考古证据及考古指证的证据链,可知现有考古资料多角度指证陶寺乃"尧都平阳"。陶寺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从物证的角度说明最初"中国"的含义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陶寺是最初的"中国"。"尧舜禹传说时代"是真实存在的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6.
临汾古称尧都平阳,今名临汾市尧都区,历史上明清民国时期修过8次《临汾县志》,1948年解放以后至1983年,临汾县、市未曾修志,人们盼望能看到新的县、市志问世。如何弥补记述临汾上至帝尧时代下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跨越四千余年间的历史?1979年,时在中共临汾县委组织部工作的李百玉同志读了《临汾县志》,即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全国修志的建议,得到胡耀邦同志的重视并批示:“大力支持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 1983年,临汾县并入临汾市,1985年始成立“临汾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局级办公室,正式开始市志编修工作。至1998年10月,由于种种原因,编…  相似文献   

7.
在华夏史册上,帝尧是上古五帝之一,千古传颂的圣贤名主。由于帝尧活动的年代距今久远,加之有关史书记载寥寥,因而其故里何在,至今也是一个尚在争论中的问题。河北顺平县的同志,查阅典籍,搜集传说,勘查旧址,认为今顺平县即为帝尧的出生地。现将他们撰写的《唐尧帝故里考》发表,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届新编社会主义方志中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先进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是当代修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笔者在执笔《临汾市志·尧文化》编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用较大的容量来彰显本志的文化亮点。 第一,尧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直根和精髓,将其作为文化标志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相传诞生于本境(今临汾市尧都区伊村)。先为唐侯居于河东,后为帝建都平阳(尧都区金殿镇一带)。帝尧活动时限距今约2300年左右,是上古五帝时代的圣帝之一。如果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帝尧便是中…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3,(2)
佇立高原、雄视千古的三晋大地,曾经有过流金的岁月,曾经有过骄傲的时代。面对灿烂辉煌的历史,面对千帆竞发的现实,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山西如何设计未来,再创一个世人叹为观止的时代,再现一种令人神往的风采,我们为此专程访向了山西省省长胡富国。抚今追昔,胡省长情思飞扬,他如数家珍地告我们说: 我国自古就有“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蒲州一带)、“禹都安邑”(今夏县、运城一带)的传说,都在山西南部。又说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愚公移山于阳城、精卫填海于长子、寻根问祖于洪洞……。三晋文化,引人注目。山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晚期,晋国曾经以霸主地  相似文献   

10.
蒲州城概述     
张红 《文物世界》2011,(4):63-64
《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日老城。《阚驷十三州记》中记载:蒲坂,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里所记载的地方,便是指今蒲州一带。尧帝时曾在此建都,后来迁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蒲州城也称为尧的旧都。  相似文献   

11.
虞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他曾先后建都于蒲坂和平阳,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都,蒲坂为有虞氏古国的王都,平阳则是华夏联盟的帝都。平阳城为尧所筑,虞舜继尧为华夏盟主后,由蒲坂而徙都平阳。考古发现的陶寺城址,规模巨大,布局合理,从其时代和地望来看,很可能就是尧、舜建都的平阳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杨端是统治播州(今贵州遵义)达近七百二十五年的杨氏家族之始祖。近代以前,史载皆以杨端为山西太原汉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学者谭其骧对其民族身份提出异议,认为杨氏族属为川南之罗族(今彝族),文章发表后,又衍生出苗族、白族、仡佬族三说;杨端其人之存在,则在上世纪末禹明先撰文提出新见。杨端其人及其族别问题,事关黔北历史真伪、事关黔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对二学者之论逐一缕析,认为确有杨端其人,祖籍山西太原,汉族。  相似文献   

13.
平城的居民规模与平城时代的经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史学月刊》2002,(3):107-113
北魏在平城时代进入了由游牧政权向封建政权过渡的历史时期。频繁的军事征服使北魏政权日益强盛,被不断迁徙到其京都平城的人户数量庞大,平城因而获得空前发展,居民规模达百万。畜牧与农耕并重的经济模式,成为影响平城持续繁荣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136 samples of merchants and their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hanxi merchants’ business activities in Beiji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merchants’ native places, the type and scope of their business, how they managed their stores, successful and failed examples, and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to the merchants’ business. The Shanxi merchants in these samples include business owners, store managers, accountants, shop clerks, servants, and apprentices. Most store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shops of medium and small sizes with limited amount of capital and few employees. In contrast to the studies of commerce and merchants that often focuses on famous merchants and large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vide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on stores of medium and small sizes. Translated by Yang Kai-chien from Zhongguo Jingjishi Yanjiu 中国经济史研究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2008, (1): 3–10  相似文献   

15.
在东晋南朝史书中有大量关于东州、西州、南州和北州的记载。这些以方位词来称呼的"州",含义和得名的原因都较为复杂。西州主要指代扬州官府和荆州,偶尔指益州。东州主要指代扬州,其次是东扬州。南州主要指代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偶尔指江州和广州。北州主要指代青州,其次是泛指北方诸州。荆州是最大的军事重镇,扬州是京畿地区,二者的户口超过全国的半数,被世人比拟为先秦的西陕和东陕,因而被称之为西州和东州。侨立的豫州和南豫州及其治所姑熟城是防御长江中上游和北方军事势力攻击的重要屏障,因位于京师之南,故被称之为南州。益州和青州位居西部和北部边疆、经济富庶、战略位置重要,故被称为西州和北州。东扬州称东州,江州和广州称南州,都是因为物产富饶。这些方位州的得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  相似文献   

16.
皋落戈与上皋落戈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赤狄族的居地和迁徙具有重要价值。两戈的发现说明皋落与上皋落在春秋时期应为两地,东山皋落在晋南垣曲,上皋落在晋中昔阳。而皋落戈铭文中的第六字当释为沈,沈作为地名当是晋南汾涑一带的古称。  相似文献   

17.
秦汉政治史观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共有三种主要的政治史观:以五行相胜原则运转的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原则运转的汉为尧后说,以及董仲舒所创三统说。秦到汉武帝时,五行相胜的五德终始说占政治史观的主流,汉昭帝以后则被五行相生的政治史观代替,董仲舒创立的三统说在汉武帝时形成,此后便和五行相生政治史观平行发展。这三种政治史观都与阴阳五行有密切关联,并对秦汉乃至以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南北朝交接的三个关键地区墓葬文化因素的构成,及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可清晰看出,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是南朝文化向北传播的三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斟寻,而此种观点与考古实际和文献记载均不相符.依据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二里头遗址应为夏代晚期的都城"河南"而非斟寻,"河南"与阳城、阳翟、斟寻、原等相比较,是夏王朝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国都.  相似文献   

20.
鲁锦寰 《史学月刊》2006,4(2):115-119
科学与人文相互融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发掘研究,对于今天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杨小明博士的著作《清代浙东学派与科学》即是在这一领域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的一部水平较高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