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比较昌盛的统一的朝代。由于当时的封建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汉初统治者又采取了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加上政治上的相对安定,所以西汉建国六七十年之后,社会经济即呈现出“人给家足”,“都鄙仓庾尽满”的繁荣景象。这就是说,作为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的农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准确把握农业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婷 《攀登》2004,23(5):51-5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回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党中央过去多次提出全党抓农业的指示都曾获得辉煌效果。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要全党从上到下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真正把农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完全可以解决“三农”问题.摆脱“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处境.实现国富民强。  相似文献   

3.
贵阳将在栖霞景区的基础上,建设栖霞公园。无论景区和公园,均冠以“栖霞”二字为名。栖霞景区,与景区中的祠宇寺庙分不开;与这些祠宇寺庙的古人题咏、碑刻及民间传说分不开;这些祠宇寺庙又与所在的山分不开。可以说,景区的文化内涵,依托于祠宇寺庙;祠宇寺庙又依托于山。山是景区一切文化的载体,是景区的“灵气所钟”。  相似文献   

4.
马淑珍 《攀登》2003,22(4):67-69
青海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要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主要是打好“一个基础”,稿好组织、制度、科技三个创新,抓好“五个推进”。  相似文献   

5.
一、农协的发展、功能与特点(一)农协的发展与组织日本的农协全称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民的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发展农民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农协源于战前的农业会,根据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20世纪前期中国最具有前瞻性意识的思想家,他以大半生的时光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其包容宏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其中农业发展思想尤为重要,他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达到了当时其他思想家和设计者未能达到的高度,对今天中国如何加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意义。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近代以来,关心中国发展的思想家大多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孙中山比他的前人和同时代人都更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孙中山因“生而为贫困…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实际上"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就存在,始终是党中央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历来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笔者有幸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武汉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市农业委员会工作,亲历了那段时间在党的领导下我市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见证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部分“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指出“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业社会与文明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区和文化的划分辽阔的中国大陆 ,依自然环境可以划分为几个区域。中国文明也是基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来划分区域的。由此 ,秦岭山脉和淮水形成了南北分界线 ,其南为水稻农业地区 ,其北为旱田杂谷农业地区。近年来 ,被称作“长江文明”的论点是相对于北方旱作文化、以稻作文化为其特点的。但是 ,在农业的早期阶段 ,狩猎、采集尚占有相当的比重 ,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大都适应当地环境 ,呈现出多样性。甲元真之从这一观点出发 ,收集和整理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所出的动植物标本 ,将中国新石器文化划分为三种经济类型 :以稻作和鱼猎、狩猎为主兼…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趋势,如果中国农村始终在小农经济里徘徊,就进不了现代化的轨道。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视为重中之重,为政之首,今年伊始,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可见“三农”问题是一个影响我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牵涉到我国的强国之梦能否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家峰 《近代史研究》2000,11(2):177-204
由于农业具有和医学、教育同样的传教价值,早期农业传教士根据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的国情,针对中国教会一贯重视城市忽视乡村的策略,提出了“教会乡村化”的主张。这一主张激起了部分教会对农业的极大兴趣。本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讨论了教会与金大农林科为实现教会乡村化而进行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的过程。在教会乡村化和乡村基督化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成为传播基督教的媒介,基督教充当了传播农业科技的主体,对近代中国农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实现我国农业的高速度发展,必须抓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这八项措施被概括为“农业八字宪法”。之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是一句非常响亮且十分流行的口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文件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要求。可见,农业“八字宪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既深且巨。然而,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空白。农业“八字宪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在贯彻实施它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如何评价它对中国当代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还有将近六亿五千万人生活在农村,三十馀年中,市场化与城镇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根本动摇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而“三农”研究中对此的探讨较少。因此,笔者从农村-农民文化信仰的视角,略陈陋见,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文化论争中,章士钊抛出“农国论”,认为西方国家因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之害已经陷入绝境,中国亦深受工业化之害,趋于沦亡;中国必须以农业立国,摒弃工业化和物质文明,恢复知足、节欲、不争的农国精神和传统道德,才能免于亡国之祸,并担负起拯救西方世界的责任。“农国论”是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又一种形式,是精神文明论的变种,本质上是道德复古主义。  相似文献   

15.
唐俊杰 《神州》2012,(22):12-12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教育也主张“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自主”绝不是放任自流,“张扬个性”也绝不能让孩子丢弃纪律、道德与责任。我们的教育目标首先是“成人”教育,再是“成才”教育。“成人”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性的“真”、“善”、“关”等方面。反映人性善的感恩,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一一会感恩,才会从善;会感恩,才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会感恩,才会热爱生活!因此,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逝世已80周年,他生前的光辉学说历久而弥新。民生方面,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可谓开风气之先。如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局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回顾孙中山先生的农业思想,仍能受到启发。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年时代,全家7口人,只靠租种两亩半族田过活。由于生活困苦,他6岁就开始下田干活。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从小就切身体会到贫苦农民的悲惨境遇,这对他后来形成的改善农民生活、改良中国农业的思想,有着直接影响。孙中山早年在香港求学期间,就开始对改良中国农业问题产生兴趣,并撰…  相似文献   

17.
正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生活中,我们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广,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关爱。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SWOT模型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在SWOT分析基础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前言休闲农业是依靠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融合观光旅游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发展农村的自然景观、文化和农业生产资源的多种功能,向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文化欣赏、科普教育、休闲服务、风俗民情感受、农产品和农事体验的一个新的产业。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较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八字宪法闪金光.照得巴公增了产,男女老少喜洋洋.这是当年巴公农民对农业八字宪法的颂歌.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会议,在总结了我国历代农业增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当时国情,制定了农业增产的八项措施.其内容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简言“农业八字宪法”.巴公当时属晋城县辖,位于山西东南,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较大的村镇.实践证明,八字宪法在60年代给巴公的农业丰产增收确实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从全国来讲,八字宪法也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后来的农业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爱"是生命的"养料"。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悉心关爱下一天天地长大,但他们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因此对幼儿进行学会关爱、心存感恩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感恩应从小开始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