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亳都地望考     
有关亳都地望 ,古今主要有西亳说、南亳说、北亳说、杜亳说、垣亳说及郑亳说等六种说法 ,本文结合文献材料和考古学材料 ,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诸亳说一一加以考证 ,最后认定郑州商城为汤之亳都。  相似文献   

2.
郑州商城隞都说与郑亳说合理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锋 《中原文物》2005,(5):51-56
郑州商城隞都说与郑亳说合理与否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文献记载的地望、周围环境和学术体系等四个方面.比较双方论据的结果显示,郑州商城隞都说比郑亳说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论商亳在郑州闫铁城近来拜读了有关郑州商城属性讨论的文章,查阅了一些历史和考古材料,我认为,郑州商城不可能是敖都而应该是亳都,理由如下。一敖都说否定亳都说的重要理由之一是:郑亳说文献论据不足。其实不然,打开我国早期文献典册仔细查找、郑亳说文献记载不仅最...  相似文献   

4.
"郑亳说"不合理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锋 《华夏考古》2005,(3):78-82
"郑亳说"否定隞都说的理由不充分,把郑州商城确定为商汤亳都的文献依据也缺乏可信性,郑州商城一带很少发现与汤亳相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及与汤相关的传说,尤其是偃师商城的发现和郑州小双桥遗址被"郑亳说"确定为隞都以后,显示出"郑亳说"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学术观点长期研讨,对于郑州商城研究取得进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也不例外。《“郑亳说”不合理性刍议》一文力判“郑亳说”不合理,然其判言中诸多失理之处,使其可信性丧失。  相似文献   

6.
我在1986年曾发表《偃师西亳说的困境》一文,西亳说的困境主要是郑亳的兴起造成的。由于偃师尸乡沟发现了早期商城,西亳说又找到了起死回生的考古学根据。虽然郑亳说的攻势仍然很强,但是并没有真正打乱西亳说的阵脚。当时的形势是:偃师商城上空飘荡着西亳说和桐宫说两面大旗,郑州商城上空飘荡着郑亳说和隞都说两面大旗,旗鼓相当各不相让,直到今日,两军对峙仍未取得共识。五十年代在郑州发现了25平方公里的商代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一座商代城,城垣周长约7公里,城内发现大面积的宫殿基址。通  相似文献   

7.
商汤居亳的地望,是夏商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汉代以后,有关亳的认识多有分岐,至近代仍争讼不已。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学术界关于商汤居亳的争论又起。尤其是70年代,邹衡先生郑亳说的提出,把这一争论推向高潮,至今难以定论。此间,不少学者对商汤之亳的原始意义进行了探讨,借以促进汤亳地望的研究。商汤之亳的最初涵义或性质是什么?我们想就此发表一些浅见。一古文献中的亳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来看,以亳为地名者很多,亳常写作博、薄、蒲、番、蕃等。丁山先生认为,这些字汉初写法无刻定之形,可以  相似文献   

8.
《商颂》与商汤之“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汤所居之亳并非一处。他在灭夏建国前所居之亳邑均在豫北 ,所谓“内黄亳邑说”和“汤阴亳邑说”有其历史根据。灭夏后所建都城有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即后人所称之“西亳”、“郑亳”。自商汤至仲丁 15 8年间的 10位商王 ,皆往来居住于两城之内。  相似文献   

9.
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所有主张二里头文化是商文化者都依靠一条最主要的证据,就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在地是成汤所都的"西亳"。我们主张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成汤所都在"郑亳"。目前关于夏文化的讨论,意见之所以分歧,关键就在这里。周代有关文献皆谓成汤都亳,无异说。然而,关于亳的地望,自汉以来,却有四说:一为陕西长安杜亳说;二为河南偃师西亳说,三为河南商丘南亳说;四为山东曹县北亳说。此四亳说中,以北亳说证据较多,向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其余三亳说,证据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有学者相继发表《科学研究必须按科学规程操作——"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三)》、《在反思中前行——为"夏商都邑暨偃师商城发现30年学术研讨会而作"》文章,断言"过去30年间围绕‘早商文化研究与夏文化探索’经历的曲折道路,已使人们的认识在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原点",郑亳说"崩盘"。然而,这样的断言因不符合证明规则,有违学术史而落空。  相似文献   

11.
豫东商丘考古调查与南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记载,商丘地区为汤都南亳所在地。本文根据对考古调查材料的分析,认为,邹衡先生从考古学角度否定南亳是有道理的,商汤亳都只有一处即郑州商城。  相似文献   

12.
《诸子新证》是二十世纪“新证派”的代表人物于省吾先生的训诂专著之一,考释《管子》等十部先秦两汉时期子书中的疑文滞句共1645条。其训诂内容包括考证和校勘两个方面,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版本、各种材料,对古籍文献加以重新考证,或证成旧说,或发明新义,多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郭玮 《中原文物》2012,(2):30-34
新郑望京楼城址并非与亳为邻的葛墟,也不可能为昆吾之居。综合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其极有可能为夏商时期的郑父之丘。  相似文献   

14.
To make preservation in situ a serious op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research has to be done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nservation of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including bone. A European project has been started which deals with bone degradation in a multidisciplinary way. The goals of the project are to develop techniques to describe the pre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bone, to make a classification of soil environ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reservation potential and to detect what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bone affect its conservation. One technique used in this project to determine the state of pre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bone is histology. The relevance of this technique for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research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韦正 《东南文化》2016,(4):6-10
政治史取向和类型学方法在保证汉唐考古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制约了汉唐考古的研究范围、理论建设,并影响到汉唐考古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新出土资料的减少迫使汉唐考古改变"能源型"发展模式,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则为汉唐考古向"技术型"转变带来机遇。汉唐考古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从归纳总结考古资料,转变为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借鉴其他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对汉唐考古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解释,是汉唐考古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剖面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北京琉璃河遗址进行的地层剖面薄层标本揭取,使用了日本奈良化财研究所开发的新材科和技术,经刷树脂、贴纱布、揭取、水洗、表面处理等步骤完成。这次揭取工作的成功,为更精确的记录、保存、研究及展示考古发掘资科提供了新方法,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使用前最广泛。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creasingly, developers and archaeologists search for ways to build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eserving the remains underneath. However, deciding which effects of construction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acceptable and which are not is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knowledge on the impacts of construction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update on some of the effects of building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Recent research had shown that displacement piles cause less disturbance in soft soils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Moreover, replacement piles may be less benign that assumed up till now. Effects of loading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described, and gaps in the knowledge on these effects are indicated.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in this field, especially on predicting soil disturbance and damage to weak materials. Impermeable surfaces and constructions on top of sites may affect the visibility of soil features due to decreased rainwater infiltration. Finally, a series of non-physical effects are mentioned that will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deciding on allowing building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