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战后,中国劳动协会与国民党的矛盾实则是国民党体制性冲突,是劳动协会意欲其摆脱控制、单独组建工党及其与中共的联系三者互相叠加的结果。自较场口惨案开始,劳协与重庆地方当局的矛盾迅速公开化,最终在陈立夫、谷正纲授意下,由重庆市总工会出面行动,接收劳动协会重庆办事处。朱学范事后提出解决事件的四项要求,并利用舆论、上海工会组织的声援、请愿等方式,希望维护劳动协会权益。国民政府在美国舆论压力之下,被迫对外宣布妥协,实则不仅限制劳动协会发展,更逼迫朱学范发表反共宣言、改组劳动协会,朱学范求助英美无果,最终走向中共。战后劳动协会的发展历程,可谓国共之外中间势力历史选择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世界各地战争形势巨变,中国亦不例外。在国内外形势转变之际,社会思潮亦多浮动。是年“双十节”,《大刚报》举办民意调查,探究国人对战争形势及国内外重要政治问题的意向。与既有认知不同,调查结果显示,此时国人对抗战形势的判断已从之前的悲观失望和缺乏信心,转为近乎全体一致相信中国必胜。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后国家体制问题上,相当数量的投票者做出赞同国民党主持政权、实施“一党政治”的选择。这既是将战时需要高度集权的思维用于战后政制选择的结果,也与国民党的政治宣传及操纵有关。因此,此次民调在极大鼓舞国人抗战必胜信心的同时,也受到中外舆论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人在处置昆明学潮问题上的分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战结束后 ,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学潮不断。面对学潮 ,蒋介石一向态度僵化 ,必欲将之消灭于萌芽之中 ,惟恐被中共所利用。而地方军政当局因守土有责及利害所关 ,更不免反应强硬 ,往往大打出手 ,造成惨案。对此 ,身居教育系统的国民党负责人及国民党籍教授们虽不以为然 ,又无可奈何 ,只能亡羊补牢 ,居间调和 ,力求将损害减少到最小程度。但随着类似事件频频出现 ,一些国民党人由抱怨不满 ,到逐渐与国民党离心离德 ,几不可免。从国民党人在“一二·一”惨案善后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中 ,即可一窥其端倪。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民族战争,将中国社会政治全面刷新: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成熟与实力的空前壮大,战时客观上形成的“一国两制”政制和发展起来的中间党派,使国共两党力量的此消彼长几乎达于均势,为战后“联合政府”政治的生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战后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发展,以美、苏为首形成的世界两大均势集团和两个大国主导下战后形成的世界和平共存格局,也为中国“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战时国民党统治力量的削弱、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困难和国内外全新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国民党可能的或可行的选择必须是放弃传统的一统模式,选择“联合政府”与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当时处于国家执政地位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内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过低估计战后中共与中间民主势力的力量。对外寄望于传统的“以夷制夷”的侥幸外交,进而做出了背离时代与脱离现实的错误抉择:选择了内战与独裁的传统“统一”观。结果,中断了中国民主政治或“一国两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团结奋进、民主兴国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中国政治风云中,国、共、美、苏四方之间围绕东北问题的纵横捭阖与矛盾冲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以至决定了战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与结局。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坚持独裁专制统治,反对民主进步潮流的本质所决定的,但就其军事和政治战略而言其决策失误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傅斯年在抗战时期累积的良好关系在战后得以延续、加深。蒋、傅在"一二·一"惨案善后中有密切互动,但他们在处置方式上有明显分歧。傅采取一切办法促使学潮早日结束,令蒋满意。基于共同的反共立场,傅斯年希望蒋介石能实行真正的改革,以维系国民党政权并有效反共,为达此目的,傅坚持不加入政府,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对蒋犯颜直谏。国共战局逆转后,傅之反共立场益加坚定,傅之"反共"始终与"抗俄"紧密联系。因政治上的良好合作,傅、蒋私谊亦日渐加深。  相似文献   

7.
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北是战后中国诸多矛盾的交汇点,中苏、中关、国共所谓三国四方关系在此交织,极大地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明为经济问题,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暗又不可避免地与中苏、中关、国共关系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等纠缠一体,表现为政治、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苏联强占所谓“战利品”,并要求经济合作,既无法理依据,又乏道德立场,且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国民政府的拒绝应为正当。但实际上,国民党在战后东北所处为两难处境,如何既不失国家与民族利益,又维持其党派利益,需要高度平衡的政治与外交战略战术。而国民党对东北的政策基本上是被动应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此问题上,国民党徘徊在谈与不谈之间,前方与后方的看法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又不能恰如其分地协调一致,更因苏联对东北“过度之安全感”,使得国民党无论做出何等让步,苏联总是“猜忌不安”,从而不断制造麻烦。这又使国民党内对苏联的看法分歧不一,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最后的失败结局也就事出必然。  相似文献   

8.
汪朝光 《史学月刊》2005,1(3):61-71
抗战结束前夕,中日双方的军事较量与日本在大局不利时“和平”解决中国问题之企图以及中国内部国共双方着眼于战后之角力相交织,展现出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之错综复杂的图景。日军已无法改变其所处之总体被动状况;国民党在局部战场的作战表现有了改观,同时力图遏制中共的扩张;中共向南方敌后发展的军事战略和推动民主联合政府运动的政治战略取得了相当成效。就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而言,国共合作对日,国方重正规军事,但因实力所限未有重大进展,中共重敌后蚕食,因广大空间而如鱼得水;日本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与政治诱惑并举,同时亦不放弃利用国共矛盾以渔利。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虽在战后接收中得到了投降日军的合作与支持,但并未能实现其遏制中共扩张之企图;中共有了较之以往更为有利的态势与国民党争夺中国的主导权,并以其正确的战略战术而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最先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则成了最大的输家,以其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了多年侵华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于继增 《湖南文史》2009,(10):49-51
1946年,李公朴和闻一多在几天内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震惊了国内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事件。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是蒋介石政府推行独裁政策,纵容军统特务摧残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回望这一案件的发生和审理过程,其内幕仍然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0.
于继增 《文史博览》2009,(10):49-51
1946年,李公朴和闻一多在几天内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震惊了国内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事件。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是蒋介石政府推行独裁政策,纵容军统特务摧残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回望这一案件的发生和审理过程,其内幕仍然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1.
作为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何善周先生认为闻先生对《诗经·凯风》的理解不够准确,所以,特嘱托李思乐先生撰成此文,为闻先生《七子之歌》的小序做些补正。  相似文献   

12.
陳翀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01-329,403
日藏古文獻《二中歷·經史歷》記有一份三十卷本《文選》的文體分類以及其各卷帙構成的完整篇目,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其保留的極有可能就是《文選》編撰初始之舊貌。這份書目首先表明《文選》最初的文體實爲三十四體(三十三大體再加"離騷"),更重要的是,這份書目的出現還牽連到《楚辭》在六朝文體概念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晉宋樂府之流變等諸多文學史上的根源性問題,爲探討蕭統編撰《文選》之動機與意圖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相似文献   

13.
李雯为清摄政王多尔衮捉刀致史可法之事,在清代朝野流传甚广,但迄今未能考实。本文博采明清史料及其同人文集之记载,又从李雯《蓼斋集》《蓼斋后集》入手,考察其代言写作之训练与降清之心态。综合内证与外证,确证《摄政王致史可法书》出自李雯之手。此文措辞简劲,理足神完,乃传世之名文。  相似文献   

14.
杨春晓 《收藏家》2013,(12):27-35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代书法作品《文赋》(图1、2),原是清宫旧藏,清初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和清代《石渠宝笈》等均有著录。原作纵八寸,横一丈一尺一寸,行书,间杂个别草字,共一百四十四行,一千六百六十八字。原作并无书写者的名款,前纸有明代李东阳题写的"二陆文翰"四个字和明代沈度题写的"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八个字,后纸有元代揭傒斯、赵孟、李倜、欧阳玄、危素和明代宋濂、刘基、董琰、谢观、曹仿以及清初孙承泽的题跋,均认为是唐代陆柬之的真迹,各家著录也都以陆柬之真迹予以著录,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神话材料,自王国维开启以神话眼光看《庄子》的先河后,鲁迅、郎擎霄、闻一多、茅盾、顾颉刚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庄子》与神话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入新时期后,对《庄子》神话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全面的阶段,鉴于此,有必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有利于推动《庄子》神话研究的发展。《庄子》神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神话与寓言研究、神话原型和意象研究、神话思维研究、神仙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6.
<礼论>乃穷理尽性、知命之书,文中子的家学溯源中,礼学又是传承有自,文中子所作<续六经>之一的<礼论>,也是他振兴儒学很重要的部分.<礼论>比较系统地表述了文中子的礼学思想,其书已佚,但从传世<中说>可考知其略.  相似文献   

17.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universities became an important arena for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GMD and CCP, as well as the contention among various nationalist factions. The GMD branch in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was the most active one among its university party branches during the wartime. About half of the professors joined the GMD, and the university authorities also tolerated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in other parties and factions. The professors made up a heterogeneous group that included “democratic fighters” like Wen Yiduo and “faithful party members” like Yao Congwu. The co-existence of intellectual elit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parties and factions created a highly tolerant “fortress of democracy” on campus. Translated by Zhou Weiwei from Lishi Yanjiu 历史研究 (Historical Research), 2006, (4):125–148  相似文献   

18.
成吉思汗由草原牧人而一跃成为"世界皇帝"。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其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其武功之盛,占地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皇汉武难与比肩。亚历山大、拿破仑亦不足匹配。"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草莽英雄,如何能有此丰功伟业?而文武兼备者,如汉武帝、亚历山大者又何以无成吉思汗的丰功伟业?这中间必有认识的误区,也就是对成吉思汗"文治"的认识有不足。事实上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文字的创立者,还是蒙古成文法的创立者,还是重视科技的炮兵部队的建立者。只有认清这三点,我们才能走近成吉思汗。  相似文献   

19.
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隋唐《经籍志》皆著录为十二卷,自元至今所存各种版本均为十卷,元徐天祜指其“殆非全书”。本文援引《史记》注、《文选》注及《水经注》,辨析了“殆非全书”说的正误,揭示出所佚两卷的核心内容及其卷次,指出前人所谓所佚两卷为“西施至吴”和“范蠡去越”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清华楚简"武王八年伐(旨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尚书·西伯戡黎》是关于商亡前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记述了商末纣王与祖伊对于天命的讨论对答。事从周人征伐黎国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